皇太极派人把这两个太监看押起来。有一天夜里,两名看守坐在门外悄悄地议论:“咱们今天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皇太极)的意思。你知道吗?”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那个看守说:“刚才我看见皇上一个人骑着马奔明军大营去了,那边也有两个人骑马出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才走。听说那两个人是袁崇焕派来的,他们跟皇上已经约好了,用不了几天,就会把北京城拱手献出来啦。”
阿龙记事贴
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1630年,多疑的崇祯皇帝中了清军的反间计,以通敌谋反罪把袁崇焕逮捕,并用极其残忍的磔刑处死。袁崇焕受刑时,刽子手一刀一刀地生割他的肉,老百姓则抢着花钱买他的一片肉,和酒生吃。
两个太监当了俘虏,哪能睡得香?他们把这些话都听到了,没多久就逃回北京城,向皇帝报信了。
朱由检丝毫没有考虑这两个太监如何长了翅膀从后金营里飞出来的,听了他们的话就信以为真,就命人往城下放了一只大筐,召袁崇焕进城,说是商议发军饷的事。
几名部将觉得不对劲,袁崇焕堂堂守边大帅,兼兵部首长,为何不能从城门进入,而要坐在竹筐里用绳子吊上去?他们都认为这里面有诈。但袁崇焕眼看着将士们饥寒交困,皇帝要给发军饷怎能不去领?再说不管有什么情况,皇帝召见他也不能违抗,就上了筐。
袁崇焕刚到城头上,就看见朱由检在这里等着他。朱由检也不提军饷的事,劈头盖脸就问:“袁崇焕,你为何擅杀大将毛文龙?为何金军围了北京城你却迟迟不来救援?”
袁崇焕毫无准备,不知从何说起,朱由检也不容他分辨,下令把袁崇焕押入大牢。
有个大臣深知袁崇焕忠心为国,不相信他会叛国投敌,就劝朱由检说:“陛下要慎重考虑啊。”
朱由检刚愎自用,不屑地说:“慎重?慎重就误了大事!”那些奸党们也趁机都说袁崇焕的坏话。
1630年八月十六日,朱由检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判为凌迟处死,家人全部流放边关。在朱由检看来,这似乎还是很仁慈的判决。
阿龙辞典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我们今天知道袁崇焕不是叛徒而是民族英雄,多亏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此之前,袁崇焕一直被当成反面教材被人所知。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乾隆皇帝说:“袁崇焕督师当年主持辽东军政时,虽与俺们为难,但他是个不打折扣的明朝忠臣。可惜的是,他的老板太愚蠢太昏暗,自毁长城。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现在是否还有后代,能否出来做官,要详细查明,汇报。”后来,乾隆真就找出了袁崇焕五世孙袁柄,并授予官职。
【阿龙看热闹】
需要英雄的时代是不幸的
法国浪漫派大作家雨果先生有一句名言:“需要英雄的时代是不幸的!”真是一语惊人。其实想想,这句话真是深刻到极致的历史经验之谈。什么时代的人们会渴望英雄的出现呢?当然就是乱世,这样的时代自然是不幸的。说到底,还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最适合人们的生活,不需要英雄来改变命运、不需要救世主来拯救命运的时代是最好的。
4、 皇太极收服洪承畴
公元1642年,在松山坚持半年之久的洪承畴,眼巴巴地盼望明朝派军队来解救他。可最后朝廷的军队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大清的阶下囚。
抓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明军将领,皇太极很是兴奋。他心想:如果洪承畴能为我所用,那统一全中国,还不是小菜一碟?
为了使洪承畴投降,皇太极决定红脸、白脸一起唱。他一面是笑脸可掬、以礼相待,一面杀了几个坚决不投降的死硬派。可老洪根本不买这账,把脖子往皇太极的刀下一伸:老弟,你来吧!来成就哥的一世英名。不但如此,洪承畴还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一副饿死殉国的气概。
洪承畴这么干,皇太极很着急,心想你饿死事小,坏了我的统一大业事大。我就不信,还治不了你。于是他派自己的智囊范文程去做老洪的思想工作。可去做思想工作的范文程,一走到洪承畴面前,反被老洪来了个先下手为强,把范文程骂了个狗血喷头。
可范文程很是淡定,你骂你的,我先养会神。等洪承畴骂累了,范文程就行动了。他也不提投降的事,就谈天说地,摆摆龙门阵。憋了好久没说话的洪承畴,这下可是中了范文程的圈套,说起话来比范文程还精神。
正当他们谈得手舞足蹈的时候,屋梁上突然掉下了一块泥巴,不偏不倚就砸在了洪承畴的身上。范文程就见洪承畴不停地用手去弹身上的泥土,范文程心想:行,你老洪终于露破绽了。我还跟你废什么话,走吧!于是范文程急忙告别了洪承畴,去向主子皇太极报告。
范文程胸有成竹地对皇太极说:
“皇上您放心,老洪那家伙死不了,他对自己身上的那身破衣服都那么爱护,稍微有点土就弹个不停,何况是头上吃饭的家伙。”
但范文程建议皇太极还是得加把火,给洪承畴更大的快乐刺激,以使洪承畴更留恋人世间的生活。
皇太极一想,英雄难过美人关,老洪应该也不例外。可派谁去呢?东北又不像江南,美女一抓一大把,把想得起来的女人数了个遍,也没想出个能上点台面的。正叹气呢,他突然转念一想,自己老婆庄妃不就是个一等一的美人嘛!皇太极一咬牙、一跺脚,舍不得美女套不着狼,于是,他的漂亮媳妇就领了这个“战斗任务”。
阿龙记事贴
投降分子很难当
洪承畴在明朝受到重用,是被一个叫郭都贤的人推荐的。明朝灭亡后,郭都贤隐居了起来,一天,洪承畴来拜访“恩人”郭都贤。郭都贤看他的时候,故意眯着眼睛,洪承畴很吃惊,说:您老什么时候眼神变得不好了?郭都贤回答说:自从认识了你,我眼睛就有病了!
庄妃脸蛋漂亮,智商也不低,对于拿下洪承畴,她是自信满满。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提着一大碗人参汤,来看望洪承畴了。洪承畴见来了人,马上闭着眼睛,脸朝墙壁,在心里数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庄妃一看,心想:你就装吧!我就不信男人还有不吃腥的。她微微一笑,来到洪承畴面前,娇滴滴地说:“洪将军,你对老朱家如此忠心,实在叫妹子佩服哦。看到你不吃不喝,我都伤心死了。就算你要以身殉国,那临死前总得喝口水吧。来!喝口妹子亲自为你熬好的人参汤。”
听着这让人酥到骨头里的娇音,闻着那扑鼻的香味,饥肠辘辘的洪承畴实在是受不了了。他便喝下了庄妃送过来的第一口汤,人参汤的滋味好啊!喝了第一口的洪承畴,又急不可耐地喝了几口。这次洪承畴虽没表态要投降,但庄妃的那几口汤动了他的心。
心动的洪承畴离投降只有一步之遥。第二天,皇太极决定亲自上阵。他跟他老婆做思想工作的风格可截然不同,一上来就把自己穿的貂皮大衣披在了洪承畴的身上,亲切地说:“老洪啊!东北现在天气冷,可别冻坏了身子骨。”这句话使洪承畴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这时的他,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立即跪下,激动地说:“皇太极老弟!从此以后我就跟定你了。”
至此,以前打得你死我活的皇太极、洪承畴两人,站到了一个队伍里。
阿龙辞典 范文程这个人
范文程(1597-1666),自称是“大明骨,大清肉”,他本身是汉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祖上也曾在明朝为官。范文程年轻时就加入了后金政权,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都服务过,是清朝的开国功臣、重要智囊,清初的很多政策他都参与了制定。
【阿龙看热闹】
过得了火焰山,挡不住糖衣炮弹
润物细无声,糖衣炮弹最是消磨人。一个人最难的,其实不是在艰苦的岁月里咬牙过日子,而是在富贵安逸的环境中经得起诱惑。现代都市中,很多男人,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能爱着老婆、疼着小孩,所有的辛酸都一个人扛;可是一旦飞黄腾达后,就有点找不着北,不顾家庭了。
5、 多尔衮立福临
公元1643年,在沈阳宫殿的座椅上,征战一生的皇太极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可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谁来继承大清的皇帝宝座,就成了一个难题。
当时满洲八旗中,两黄旗(正黄、镶黄)和两白旗(正白和镶白)最有实力。两黄旗的老大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白旗的带头大哥是多尔衮。两黄旗的人支持豪格,而两白旗的人力挺多尔衮。
为了达成一致意见,满洲的贵族们专门召开了一个闭门会议。会议还没开始多久,坐在下面的两黄旗的实力派——索尼和鳌拜就站了出来,他们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坚决拥护皇长子豪格做皇帝。”坐在主席台上的多尔衮一听,心想:我们这些坐在上面的大佬还没发话呢!你们俩猴急什么!于是他极不耐烦地对索尼和鳌拜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你们说话的份儿。”然后,嘴快的两人被请了出去。
阿龙记事贴
1644年的中国形势
就在皇太极建清的1636年,李自成接过农民起义军的旗帜,称闯王,并于1644年三月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称帝。不久,明朝将领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五月,南明小朝廷在南京开幕。八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朝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索尼、鳌拜俩前脚刚迈出大门,两白旗的二号人物、多尔衮同母的弟弟多铎就嚷起来了。他理直气壮地说:“要立就立我的哥哥多尔衮,你们谁有他的功劳大?”他这话算是说到了他哥哥的心坎上,多尔衮内心一阵狂喜,正准备说点呼应他弟弟的话。但多铎不说这话还好,他一说这话,下面是炸开了锅,特别是两黄旗的人,反对得最起劲。多尔衮看到这个局面,知道自己要是硬往皇帝宝座上坐,只能让人心散了,那样的话队伍肯定不好带,说不定又将闹得四分五裂。这样一想,他就犹豫沉默了下来。
多尔衮一犹豫,他那急性子的弟弟可耐不住了,多铎大声说:“哥,你不当,那我可要上了,当年父亲的遗书里面可提到了我。”多尔衮见他弟弟这么说,心想:老弟,你就歇歇吧!大家连我都不同意,就你还有戏?所以就没理他弟弟的茬。多铎看他老哥的脸色,知道自己没戏了。
于是,多铎又做起了好人:“我没资格,那大哥代善总有资格吧!”此时老大代善年纪已大,而且他为人忠厚朴实,知道自己挑不起这副重担,就连忙说:“我老了,担不起这个大任,我看还是立大侄子豪格吧!”豪格一听大伯这话,内心那是相当的高兴,但还是假模假样地谦虚了一下说:“大伯和叔叔们都不敢当,小侄我无才又无德,怎么能担此大任?”
豪格一作态,两白旗的人可逮着机会了,特别是多尔衮,他赶忙表扬说:“还是豪格侄子高风亮节啊!那我们索性成全他的美德,就不再考虑他了。”本来挺有希望的豪格,这下算是栽了!可刚说过的话,又不能立即反悔,想到这,他恨不得一头撞死算了!心里不禁骂道,多尔衮!你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见大家僵持不下,一直没说话的济尔哈朗开口了。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一向宽厚谨慎,也有功劳威望。他沉稳地说:“既然大家对已经提出的几位都达不成一致意见,那不如就立皇九子福临吧。他既是先皇的儿子,也有蒙古贵族的血统,我觉得最合适。”
知道自己当不成皇帝,又对福临母子“颇有好感”的多尔衮见势就说:“我赞成济尔哈朗哥的提议,现在就小福临最合适。但考虑到他还小,就由我和济尔哈朗来辅佐吧。”
就这样六岁的小福临“被皇帝”,史称顺治,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叔叔多尔衮的手上。
阿龙辞典 四类人不杀
清军攻下辽东一带后,大肆杀戮难民,但规定有四类人不杀:一类是皮匠,能做好鞋的不杀;一类是木匠,会做家具的不杀;一类是裁缝,会做衣服帽子的不杀;还有一类就是戏子,会唱曲唱戏的不杀。被杀的人,以秀才居多。因为清人认为,秀才不事生产,又爱说三道四。据说有一个秀才被抓起来要杀头时,急中生智,声称自己会唱戏,一试,果然唱得还不错,因而逃过一劫,日后还做到地方大员。可见人一定要多才多艺呀,多一项特长就可能多一个机遇、多一次活命的机会。
【阿龙看热闹】
弱小有时候也是一种强大
大家都知道,水是这个世界上最柔的东西。可抽刀断水水更流,滴水也能穿石。大海发怒时的力量,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水是如此,人也一样。一个人如果太过强大,就会让他身边的人感到自己渺小,嫉妒和排挤随之就会来。反而是一个不起眼和弱小的人,由于他不会给人压迫感,大家反而会友善地待他,说不定哪天他就会混出头。
6、 剃发令
公元1644年,顺治皇帝把家从沈阳挪到了北京,从此大清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刚开始上朝的时候,文武官员站班排位是这样的:一边是留着辫子、穿着马褂的满族官员,一边是束发冠带、宽袍大袖的汉族官员。这倒有点满汉一家亲的意思。
这样的局面持续了二十多年,满汉官员之间倒也相安无事。但这时一个超级马屁精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有一次上早朝,当满汉官员都按老习惯站入自己队伍的时候,有个从明朝过来的汉族官员孙之獬,却硬要往满族官员堆里挤,理由就是他已留了辫子、穿了马褂。但他被满族官员赶了出来,理由是:你以为换一个马甲,我们就不认识你了?这马屁精没办法,只好折回到汉人队伍里来,但他这样的马屁精,汉族官员们也不接受,故意挤得跟铜墙铁壁一样,就是不让他站进来。这下,两边都没落着好,这马屁算是拍偏了。
孙之獬回到家后,越想越觉得窝心恼火。丢脸丢到这个份上,不如将丢脸进行到底。于是他给顺治皇帝打了这么一道报告:
“皇上,您老人家统一了全中国,什么事都应该来点新的嘛。现在汉人的穿衣打扮还是那老一套,这不是跟您老人家唱反调嘛?这样下去,您还叫君临天下吗?”
这报告年幼的皇帝看不着,其实还是得摄政王多尔衮过目。多尔衮一看,是啊!领导拖个辫子,你们一个个束发带冠、衣带飘飘,这能叫跟领导保持一致吗?于是下了一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
穿惯了汉服的老百姓对这个命令非常反感,孔子的后人孔文就是其中之一。孔文写折子给朝廷说:
“礼仪最重要的就是穿衣打扮。从汉朝到明朝,国家的制度虽总在变化,但我老孔家的礼仪规矩三千年来却一直保持着。剃了老孔家男人的头发,就怕天下的人说您老人家不尊重儒道。”
阿龙记事贴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1645年,清政府颁布剃发令,以“留发不留头”为国策,保留脑袋,或者保留明朝的发型,只能二选一,但很多老百姓仍然选择了留头发,因而掉了脑袋。后来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习惯了清朝的发型,很多老百姓又为了留住头上的辫子,结果掉了脑袋。习惯的力量真是可怕啊。
多尔衮一看,心想:这位仁兄也不想想,你们国家都灭了,还给自己一族申请吃独食,行得通吗?他马上把孔文叫了过来,训斥了一顿:你不是说你是孔圣人的后代吗?我们就来谈谈你老祖宗说的话,你老祖宗不是说君主就像父亲、老百姓就像儿子吗,儿子难道不应该跟父亲保持一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