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地复杂精妙,连那些最富有智慧的人理解起来是都如此的费劲,捉捉摸不透,更何况吾等庸常之人。由此庸人习惯于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这个世界。事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仿佛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线,让人弄不懂搞不清。
我们总是倾向于追求用某一种方法来解决某一类问题,其实经常都是做不到的,都是需要组合拳的方式才能解决。比如,我们要在电脑屏幕上输入汉字,一般可以选择一种输入法就够了,比如使用拼音输入法。但是前提是必须认识这个字,如果不认识就不行。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既会拼音又会五笔,那么对不认识的字也就有多一种可选择的输入法,就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人单位在甄选人才的时候,也是在备选人材同等条件的情形之下,前者若比后者多了某一技能或知识,就可能被优先考虑录用。
依稀记得高中语文老师,那个是个子不高、瘦瘦的不修边幅的中年男性,他曾说:我们要了解一个汉字的意思,就只要能找出能与这个字组成词的所有那些字,那么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要了解一字的意思,不是专注于这个字本身,而是能与这个字产生关系联结的另外一批字。换句话说,一个领域的知识,其实都是由其它领域的知识堆积而成,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堆彻,而是一个具有非常严密强关联性的组合。
现在我们看到过去以及当世许多伟大的人物,都不是只在专注于本领域内的,大都是一些跨界达人。像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牛顿......等等。学科的划分越来越多而细,是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的,当然这样做是为了适应人类群体大规模的分工协作。而我们大多数人持有的学什么专业就从事专业的相关工作,如果后来没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会被认为是白学大学几年的课程,既浪费光阴、又浪费金钱。这种极度功利主义的看法,我们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就说他们是错的。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迭代也是如此,于是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知识到毕业时很可能已经用不上,让人们产生知识无用论。但是,其实在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过程,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而是慢慢地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为今后走工作岗位所具备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公司、大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多地倾向于选择有名校背景的毕业生。名校和非名校同样的专业的学生,他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差异不大,但大公司的招聘者认为名校的老师、教授们比其它普通院校的在思维模式上更具竞争力,而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传承了这些思维模式,因此这些学生被认为在职场上就更具有多一些的竞争力。
我们所熟知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挡查理.芒格就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思维模型的人。这些思维模型是建立在他读过的大量书籍之上的,这些书籍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而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有一个倾向,想用一种思维模型或一套方法工具去解决现实世界的所有问题。这当然是由我们的本能决定,但要成为投资专家、大师,就必须摒弃掉本能的单一的思维模型,运用多种不同方法工具或者是不同方法工具的组合,来培养自己多元化的思维模型。平时就得多读一些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不相干的书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的闲书。
要学习并了解一个事物,我们也必须对它进行切割,分解成细小的个体,可能还要对每个细小的个体再进行拆分,然后对这些细分的小个体进行研究学习。这是符合我们认识事情的一个过程。到后来我们又要有组合的能力,把这些细小的个体组成一个完整的事物的能力。我们经常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相同的景色,那些摄影高手拍下得那么好看,而我们自己拍得那么难看。其实这就是拍摄时选取的角度、光线等的问题。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角度、光线下呈现出来的结果差异是如此巨大。每一门学科、每一个领域都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也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遇到麻烦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分工就会越来越细密,我们也就越来越难以理解别的领域别的行业的人和事。这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狭窄了,思考和分析问题也会受到限制。因此,t我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这对我们在遇到问题困难时,分析和处理问题就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