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10多年前,在中国有本书叫做《心灵鸡汤》(英文名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是畅销书,是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这书传入中国后,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它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在我们的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一本《知音》、《读者》,如今网络普及了,一打开微博、QQ空间、朋友圈也到处充斥着这些内容。
从古至今的事实证明,鸡汤文并不是今日才有的一种文体形式,它伴随着我们的文化发展而来。
民国时期,鲁迅以小说闻名,而他的弟弟周作人则以情感类文章著称。因为情感类文字更易得到读者共鸣,因此早起周作人的名气比鲁迅先生大。当时就有一位高校学子,因为读了周作人的文章,颇受感动,于是便来周家拜访作者本人。
这位学生来的时候,恰好周作人不在家,于是鲁迅接待了他。鲁迅就问这学生平时都读些什么文章,这学生因为不认识鲁迅,所以更能畅所欲言,他说:情感类文章读一般读周作人,小说一般则读作家鲁迅的。鲁迅当时听完就笑了。但这也说明,即便在民国情感类文章也是极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文体形式。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虽然不能为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也暂时舒缓你的焦虑情绪。就像感冒了,我们吃药还是不吃药都会好,我们选择了吃感冒药,是从心理上感觉会好得快点儿,虽然我们知道感冒会有一个自愈期,但选择吃药是起到一种安慰剂效应,正如我们在失落、迷茫和脆弱的时候读些鸡汤文章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在鸡汤文市场占有率居高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摆在人们面前,一批人开始反鸡汤文,他们将这类文章定义为“毒鸡汤”,偏激的认为这是无病呻吟的作者创作出的无用文字,开始宣扬反鸡汤。??他们认为,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鸡汤文正好迎合了当下很多人的需求,在人面对困难、迷茫、困惑时,应该多看看正面积极的、阳光的、充满希望的东西,而负面的、消极的东西最好暂时避而不谈。这个时候的人的状态,如果满眼望去全是是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对这个人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看一点儿鸡汤文来使心情平复下来,之后,再来理性思考解决问题。也这是鸡汤文存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