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大火的小说准备改编成影视剧时,总有一部分人对此不看好。他们还没看到改编后的影视剧,就觉得一定很难看,在丑化他们喜欢的小说。本来大火的网络小说,投资方是傻了吗,花下大价钱买下原著小说的改编权。怎么一改成影视剧作品就变差了呢?
首先,影视剧本和小说在创作的不同。小说往往是一个人单独创作的,非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可以发挥个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要符合逻辑,想哪写哪,而整个影视剧的制作流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工业生产流程来制作,剧组里成千上万的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编剧将小说改编成整个剧组可以开工的“施工图”——剧本,改编过程中会考虑具体生产制作过程中,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可能还无法实现原著小说里所描述的那种画面感,退一步说那些已经拍出来的也和小说给原著粉在脑海构建出的画面有一定的差异。
其次,影视剧观众大多都没看过原著,既是原著粉又是观众的这一部分群体只占整个观剧观众的一小部分,他们观剧后喜欢在各种社会媒体上发观感,由于未达到这部分原著粉观众的预期,他们就会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给出的负面评价,冲在了拉低整个剧的口碑的前面。对于没看过原著的影视剧观众们说来,还是会感觉是一部不错的剧,不太会有原著粉观众先入为主的情结。编剧们在改编时是为了适应更广大的观众群体而改的,不会太注重原著粉这一小部分观众群体的诉求,可以说是从一定程度上要牺牲这部小群体观众的诉求。像是《武动乾坤》和《斗破苍穹》这两部小说都写的是吊丝逆的“爽“文,跟我们在游戏里打怪升级一样,原著小说的情节要慢一些,编剧们为了加快节奏就不得让大boss提前亮相,也会直接砍掉一些相对拖沓缓慢的情节。
再次,对于小说作者而言,在把自己像“亲儿子”一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要卖给投资方改拍影视剧之时,他们也还都是经过内心一番挣扎,不知道编剧们要怎么样在“亲儿子”身上动刀,有些小说作者在卖出小说版权之后,也不会去看后来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只是以原著故事为框架来改成另外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已经脱离原来的样子了,并不完全忠实于原著是完全可行的,从交出版权后,这一切都已经和作者无关了。
春节档票房冠军电影《流浪地球》,让很多观众看了之后震奋了、激动了,赞美高评分的影评占据了各大社交媒体,但是也有不少人觉得没啥好看的,不值得给这么高的评分。感觉一部电影口碑再好评分再高,有人粉,有些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粉的人当中有部人简直把这片子捧到了神坛之上,而黑粉之中的部分人也把片子批驳得一无是处,完全是情绪化的发泄,根本没有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立场上去评价。
这部电影,编剧也是作了很大改动,原著内容中很多内容在电影里没能得到呈现,却不妨碍它成为一部被大众认可的好电影,甚至原著作者也成了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电影似乎变成另外一个故事。他并没像电影《大梦想家》里的那位作者死死捂着自己创作出来如“新生孩子“一样的小说,不把小说的电影版权卖给电影公司。后来终于被电影公司老板说通,其实只收获原著小说粉,而影视剧观众却是比原著粉大很多倍。甚至不少从未看过原著的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由于对电影的喜爱,又去买原著小说来看的。更能提高小说作者的名气、身价、社会影响力。
总之,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是完全不同于原著小说作品,改编之后好看不好看,是由大部分完全没看过原著的影视剧观众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