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我爱花木兰
人们的学生时代,仿佛都有个模范生一样的女孩:看起来乖巧文静,门门成绩优异,奖状拿到手软,得到老师家长赞许,成为“你看看人家”的孩子;从不迟到旷课,与狂蜂浪蝶、花边新闻无缘,但是留在记忆里的那个苍白的影子,平淡乏味得很,仿佛和黑板融为一体,板板正正,同时一览无余。不过也许她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
《红楼梦》里薛宝钗对林黛玉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被父亲宠着,自己也是淘气的,姐妹兄弟都在一起,都懒得看正经书,可不像长大了那么淑女。
谢冰莹说自己小的时候,完全像个男孩,一点儿也没有女孩的习气,喜欢混在男孩子里面玩,常常梦想着将来长大了带兵,骑在高大的马上,佩着发亮的指挥刀,带着手枪,很英勇地驰骋于沙场。
苏雪林幼时好动、爱玩,喜欢抡刀、舞棒、扳弓射箭,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对女孩子所喜欢的装扮、女红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
不只是这些女文青,一些女明星喜欢说:“其实我的性格像个男孩子。”不过很多人都不信,这些妖娆妩媚的女星男在哪里?
其实也很好理解,闯进娱乐圈的女人,哪个没有几分野心?而“野心”,经常被当作一个阳性的词语。
而燕京大学模范生、民国淑女冰心女士,这个乖学生和模范生身上的阳性气质,却是一种军人的特质。
冰心眼中的父亲和父亲的好友萨镇冰、黄赞侯、黄钟瑛等海军将领,都是严肃和蔼,纪律严谨又性格恬淡,还常常在一起作诗唱和,是“裘带歌壶,翩翩儒将”。
小时候住在海边的冰心,经常跑到父亲的海军战舰上玩,爱听父亲讲解军舰上的一切,小冰心只觉得那里处处都是整齐、清洁、光亮、雪白的,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赞叹同羡慕。耳濡目染,她喜着男装,特别是爱穿军服。父母叫她“阿哥”,弟弟们叫她“哥哥”。 只是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家人教导她不能再像个小男孩一样,她的少女意识才渐渐苏醒。
冰心说:“童年的印象和事实,遗留在我的性格上的,第一是我对于人生态度的严肃,我喜欢整齐、纪律、清洁的生活,我怕看怕听放诞、散漫、松懈的一切。”
在冰心的童年,喜欢《西游记》《水浒传》《天雨花》《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东周列国志》,等等,但是冰心特不喜欢《红楼梦》。在童年时写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叫作《落草山英雄传》。另一位爱看《水浒传》不喜欢《红楼梦》的谢冰莹实现了谢婉莹的军人梦,逃婚做了女兵,最后被封少将。三毛小时候爱看《水浒传》,董竹君喜欢听《水浒传》。看来真的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假如我是个旧式家长,我就会打小就朝孩子大吼一声:“不许看《水浒传》!”看《红楼梦》还可以,看来看去还是个软脚虾,洒几滴泪,然后就被塞轿子里嫁人去了。
冰心在《五行缺火》中这样形容自己:“我的脾气急得很,刚会说话就‘口吃’,因为一肚子的话,恨不得一口气就都说了出来。”“每逢有我看不过的事情,或想不通的事,只有自己使劲搓着双掌,或握拳捶着自己的头。”
舒乙这样写冰心的泪:“那是一种真正的大哭,很吓人。双手捂着脸,号啕大哭,声泪俱下,荡气回肠,毫不掩饰,不管当着什么人,来势极猛,像火山爆发,是一种最真挚的感情流露。我从此知道什么是豪恸大悲。”
后来丁玲见到冰心的时候,对冰心待客的圆熟温婉,进退得宜,很是自卑了一下。她哪里知道,冰心的民国淑女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父母的教育规训养成的,那种关于女作家天生温婉娴静的想象基本不存在。但是她们的叛逆法和萧红、谢冰莹、秋瑾、丁玲这样的小烈驹们不一样,不很剧烈颠覆。李清照好个小酒小赌,谢道韫走中性路线来个林下之风,林徽因去艰苦的野外考察,但是最终不大脱离轨道。
冰心和林徽因,在小城绮色佳曾相交甚好。她们有一段人所共知的公案,冰心写了《我们太太的客厅》,被认为影射林徽因,林徽因则回赠她一坛醋。
冰心晚年接受采访时,对此事做了个声明:“《我们太太的客厅》那篇,萧乾认为写的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陆小曼)的照片。”
这事可推脱不了,你看《我们太太的客厅》里写得明明白白,这位太太“头发从额中软软地分开,半掩着耳轮,轻轻拢到颈后,绾着一个椎结”,这是林徽因婚后的常见形象,我们现在见到的林徽因的照片,基本都是中分。而陆小曼的照片,短发多是三七、二八分界,头发绾结的时候不分,耳朵全露或者全掩。要知道,女人们的头发分界有着很顽固的惯性。
太太的座上宾,常来的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哲学家。这个哲学家的相貌是这样的:“他的头发光溜溜的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除了徐志摩还有谁。如果是陆小曼,难不成徐志摩到自己家做客不成,何况太太还有个先生,先生的样子怎么看都不像徐志摩。
文中又提:“露西对人说一个外国人到北平,若不见见我们的太太,是个缺憾。”而更早的北平的交际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王太太就是曾为王庚夫人的陆小曼。《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时,她已经是徐志摩的太太了。
可以说这个太太不单指陆小曼或者林徽因,而是二者的结合,甚至不只是这两个人。
那么冰心是不是真的称得上林徽因的那坛醋呢?
冰心本人亦被称作交际花,“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在学生时代,追求冰心的男同学就很多。但是,冰心似乎心不在这上面,对自己的相貌不太在意,也不打扮。她说:“我不喜欢穿鲜艳颜色的衣服,我喜欢的是黑色、蓝色、灰色、白色。有时母亲也勉强我穿过一两次稍为鲜艳的衣服,我总觉得很忸怩,很不自然,穿上立刻就要脱去,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完全是习惯的关系,其实在美好的品位之下,少女爱好天然,是应该‘打扮’的!”她的同学曾对冰心的弟弟说:“你姐姐真是颜如桃李,冷若冰霜。”林徽因就不一样,她既能收服一众裙下之臣,又可以抱着病体跋涉在残旧的建筑古迹间,她能“兼美”。
冰心曾写道:“因为幼年环境的影响,我的性质很‘野’,对于同性的人,也总是偏爱‘精爽英豪’一路。”她非常仰慕《再生缘》中女扮男装的孟丽君的风采,还写过一篇文章《二老财》,主人公是一个穆桂英,骑马打枪,与“国军”对抗,天真、任性、毫无扭捏之气,冰心完全掩饰不住对她的赞赏和崇拜。
可以说,冰心爱淑女,爱御姐,爱花木兰。自然,杨树看不惯柳树的迎风摆舞。林徽因见惯了同性的嫉妒,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冰心吃醋,是因为自己的魅力。
其实冰心的嘲讽还因为和林徽因、陆小曼的感情态度不一样。她对“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风流文人不感冒,对多角恋爱也不以为然,对于燃烧的激情也没什么兴趣,稳定的情感和值得信任的丈夫,才是她想要的。吴文藻给冰心父母的信里写道:“真挚的和专一的爱——是婚姻的唯一条件。”就这样,打动了冰心和她的父母。
冰心对婚姻有忠诚洁癖,因此她评点别人,尤其注重感情的忠诚和专一。她曾经说过,吴文藻最大的优点就是专一。她还曾说:“我的文人朋友多了,像梁实秋他们,要说才情什么的,他们都有,就是没有巴金这个专一,我最佩服他的也就是这一点,我最喜欢他的也就是这一点。”又说,“萨先生和他的太太陈夫人,伉俪甚笃。有一次他在烟台卧病,陈夫人从威海卫赶来视疾,被他辞了回去,人都说他不近人情。而自他36岁,夫人去世后,就将子女寄养岳家,鳏居终身。人问他为何不续弦,他说:‘天下若再有一个女子,和我太太一样的我就娶。’”
模范生和军人除了自律,还有律人的倾向。刘半农初见冰心,她才三十多岁,给刘的印象却是“大有老太婆气概矣”。季羡林回忆起自己初见冰心的情形:“冰心先生当时不过三十二三岁,头上梳着一个信基督教的妇女王玛丽、张玛丽之流常梳的髻,盘在后脑勺上,满面冰霜,不露一丝笑意,一登上讲台,便发出狮子吼:‘凡不选本课的学生,统统出去!’”
所以太太的客厅,对冰心来说是浮华的、萎靡的,同冰心严肃的人生态度相左,难怪她看不惯。就像薛宝钗教育林黛玉,倒也不是羡慕黛玉可以看禁书。
一个太严肃的人,她的恋爱和婚姻就平淡得多。
1923年,在赴美的邮轮“约克逊总统号”上,冰心遇见了吴文藻,二人聊上了,吴文藻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你学文学的,这些书都没看。这次到美国,你要多读一些书,否则算是白来了。”
这一点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冰心觉得经过介绍而认识的朋友,一般都是客气地说“久仰、久仰”,吴文藻首次见面,就肯这样坦率地进言,小逆龙鳞更加激起了冰心的兴趣,她把吴文藻当作一个诤友、畏友。
到达美国之后,冰心收到了一些来信,还是那些直白的爱慕之词,来自那些邮轮上结识的青年,她依旧不动心,只有吴文藻的明信片,淡淡地说了几句客套话,这一点又让冰心对他刮目相看。
之后,每逢吴文藻买到一本有关文学的书,就寄给冰心。冰心一收到书就赶紧看,看完就写信报告体会和心得,像看老师指定的参考书一样认真。
在冰心的笔下,在爱情的萌芽阶段,这俩人一点儿没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心颤,没有“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惊喜。而是一板一眼,谨慎郑重地建了个互助学习小组。虽然,有时候吴文藻会专门买些书给冰心,里面用红笔标注一些句子,那是关于爱情的。但是吴文藻来看冰心的时候,两人还是十分严肃,在院里同行,从来没有挎着胳臂拉着手。
冰心写过一首《相思》: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这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思已经算是冰心最大尺度的内心表白了,但是即使这首诗,在发表前,冰心都没给别的人看过,包括吴文藻在内。
这就是中国式闺秀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吧——宝钗看望挨了打的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地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
冰心的一生简直是一本世俗幸福生活指南,关于如何在乱世存身,怎样选诚实稳重可靠的小郎君,怎样教育子女,活到百岁的秘诀,等等。她选择了相夫教子,成了民国淑女典范。那个提刀跃马的花木兰的英姿,渐渐隐没于午夜的梦中。
程季淑
贤妻是怎样炼成的
看不同人对同一个人的回忆录是有意思的。梁实秋和程季淑是民国时著名的恩爱情侣,在梁实秋和梁实秋女儿梁文蔷的笔下,程季淑的形象还是不一样的。
梁实秋赞扬程季淑,一心只为了家庭,是妇女旧道德的模范,他认为旧道德的基本思想还是可佩服的。
在梁文蔷笔下,程季淑则常常为自己虚度人生、没有自我而痛苦,毕竟她也是受过进步教育的女知识分子,程季淑给梁文蔷写信,信中说:“……你别像我似的,一辈子就没放肆过,小时不能玩儿,大时不能玩儿,现在老啦!拘谨成了天性,让我狂欢一下,也狂不出来了。好像老太太的脚指头,弯曲了一辈子,再让它直也直不起来了……变成了长期的郁闷,非常苦恼。”
梁实秋说:“季淑主持家务,辛苦而愉快,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每天晚上季淑还要伺候父亲一顿消夜,有时候要拖到很晚,我便躺在床上看书等她。”“最难堪的是于辛劳之余还不能全免于怨怼,有一回已经日上三竿,季淑督促工人捡煤球,扰及贪睡者的清眠,招致很大的不快。有人愤愤难平,季淑反倒夷然处之。”
你看,她就是这么神,遇到负能量能不受影响,她不是在忍耐,而是居然会很愉快。这也是文人想象中的女性能具有的超越人性的美德,称之为“贤”。
梁文蔷则说,对于大家庭的指责和埋怨,程季淑一概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她自院内祖父母房间匆匆走出——妈妈年轻时走路很快,生气时走得更快——走进我们的住房,站在过厅正中的一个大餐台前,倒一碗酽茶,闭着眼,皱着眉,一手托着茶杯,一手按着胃部,一边喘息,一边一口口地吞下苦涩的茶。那时,稚龄的我虽不懂大人的事,也知道妈妈又被欺侮了。我无法安慰她,只知道要乖一些,别再惹妈妈生气。妈妈遇有任何不如意事,总是忍耐,日久天长,竟抑郁成疾。”程季淑不但精神常年抑郁,而且受暴食症困扰,病发时一口气吃好几块大槽子糕,才能稳住昏厥现象,但是冷嘲热讽她还是得继续受着。
程季淑去世后,梁实秋的生活简直塌掉了。老年伴侣算是人生的第二次蜜月,彼此都变老了,老得哪儿也去不了,颤颤巍巍、絮絮叨叨,买菜做饭都得两个人,他做她的耳朵,她做他的眼睛,谁也离不开谁了,磕磕绊绊的夫妻,有过裂缝的夫妻,都能变得如胶似漆,何况原本就举案齐眉的两个人。老年丧妻的悲痛摧垮了梁实秋,他不停地哀悼,不停地赞美,如宝玉之芙蓉诔,如元稹之长开眼。可是,真不如分担她生前的忧郁,让她生前活得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