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毛彦文做出了迁就,赶到了欧洲。吴宓非常反感毛彦文的到来打扰了自己,又决定暂时不结婚。对毛彦文指责自己“始乱终弃”,吴宓大师的回应十分理直气壮:“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毛彦文哭了:“你该为我想想……”看毛彦文不识趣,大师更加讨厌她了:“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
这段时间内,他又经历了几次幻灭,首先是陈仰贤的来信,让吴宓忍不住颇为失望——陈仰贤又不合我之理想与期望啊!
他评价吕碧城的诗词时,说了这么一句:“集中所写,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缠绵哀厉,为女子文学中精华所在。”惹恼了吕碧城。
吴宓的朋友陶燠民说,人各有苦楚,你不宜戳破伤处。
吴宓觉得朋友居然责备自己,十分伤感。
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吴宓为什么一生在认识女人方面都没有进步,他身边多得是有慧眼的友人,屡次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的意见。可是,每次人家说得靠谱的——吴宓就心情沮丧,甚至幻灭和愤慨。遇到说不到点子上但是附和自己的,吴宓倒是恍然大悟,像得了宝似的,奉为圭臬,并付诸行动。这种自我印证式的防护体系,让吴宓想来想去想了多年,对女性心态的了解却一直原地踏步。
除非是一种伪装的姿态,人作为一种触觉灵敏的动物,会随着客体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认识。但也真的有一种人,比如《大时代》里的丁蟹,内心完全迥异于常人,与人们的常识没有一点儿关系,自己创造了一个认知体系世界。成为这样的人,首先要油盐不进,屏蔽外界信号的机制足够强大。
吴宓和毛彦文于1931年年底归国。回到国内,让吴宓开了洋荤的洋妞统统不见了,这边的女子比来比去,还是毛彦文出挑些。他又开始重新追求毛彦文,毛彦文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再一次的迁就,让毛彦文从空中落到了地上,吴宓又渐渐地对她不耐烦起来。
两个人相处起来,没多少时候能说到一块去,像穿衣这样的小事,两个人都难以达成一致。吴宓觉得毛彦文总是把精力放在日常生活中,太世俗,无高尚之思与情,远距离看是知书识礼,光彩照人,近看就是有心机,贪虚荣。总之纯粹度不够,太俗。
如此一来,面对着爱情洁癖者,毛彦文只能扎煞着双手,什么也不做,站在一朵云彩上,方不至于有瑕疵出现。
其实,在国外的时候,两人的分歧就一直存在,比如吴宓要毛彦文承认自己离婚是因为毛彦文,毛彦文当然不肯;吴宓要毛彦文承认迟来欧洲是错的,毛彦文也不肯;吴宓要毛彦文必须接受自己的感化,毛彦文还是不听。
《东邪西毒》里杨采妮演一个哑女,提着一篮子鸡蛋,固执地等待为自己弟弟报仇的杀手,旁白说:“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她却觉得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偏执的时候,然而那也只是我们一个人在阳光下汗珠涔涔地坚持。吴宓好像不太一样,他想要女性朋友的节奏跟着自己的步伐走。
可以说,爱情是吴宓一个人导演的戏剧,女主角不是特定物,而是种类物,是他认为的符合海伦特征的女性,在他心中,毛彦文最最接近这个女神形象。可是,当吴宓看到真实的相处和想象中的场景走势不符的时候,他又惊诧了,失望了。
什么是吴宓心中理想的爱情?吴宓曾写道:“宓则以宗教之情感而言爱。”“真正之爱者,皆情智超卓,道行高尚,上帝之宠儿,而人类之俊杰也。爱乃极纯洁、仁厚、明智、真诚之行事,故宓不但爱彦牺牲一切,终身不能摆脱,且视此为我一生道德最高、情感最真、奋斗最力、兴趣最浓之表现。他人视为可耻可笑之错误行为,我则自视为可歌可泣之光荣历史,回思恒有余味,而诗文之出产亦丰。我生若无此一段,则我生更平淡,而更郁郁愁烦,早丧其生矣。今年老情衰,并此而不能再,故益不胜其系恋也。”
爱情不是无条件的,是个可分析变量,即便是说不上来,“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也是由于对方的费洛蒙暗合你的口味,而这个口味是由先天基因、生活环境、审美取向等汇聚组成的一股合力,不是巫术。
所以,当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不断强调“纯洁”的爱情这回事的时候,可能意味着他喜欢“真空”的爱情,如鬼魅之不能见日,想象中的人一旦以实体呈现,皆有一说就错、一做就错之处。不在于哪个女子俗,俗在哪里,而是只要女子脱离幻想,必有一俗。裸露在空气中的自己的面目,却自设了盲点。爱情的理想与现实对立的论调就是这么来的吧。
可是,爱情这个东西,是波粒二象性的,爱情必有载体,哪怕只是对话,这种最接近触摸灵魂的形式,也有虫洞和抵牾,语气有轻重,表情有差异,这一切都会使爱偏离模拟中的航向,至于融入了爱情的日常生活,吃饭、穿衣、交友、工作,更是不能按照自己写的剧本走。
1933年,吴宓又想结婚了,他计划先去杭州,向卢葆华求爱,如果卢不嫁给他,他就再去上海,向毛彦文求婚。
被当作备胎,搁谁也受不住啊。两人全都拒绝了他。
毛彦文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嫁给向自己求婚的熊希龄,此后再也没有见过吴宓。
熊希龄是湘西凤凰人,和沈从文沾亲,曾任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虽然长得跟洪金宝一样,但是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人也知情识趣,他曾经写词给毛彦文:
临江仙 春意
柬彦文
楼外草青春欲到,东风静待花开。
阴晴不定总萦怀,含蕾犹未放,蝴蝶又惊猜。
可是爱花人已困,思量羯鼓安排。
中宵起坐复徘徊,欲将愁遣去,兜的上心来。
这首词的意象虽然在词海中不算新颖,但词韵玲珑有致,心理活动有层次有画面感,一个思春老头的形象跃然纸上——我春心萌动,静静地等待花开,等待着你的消息,等到深夜也睡不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可拿你怎么办好呢?
这是一首私人低语,抵过了吴宓追求的公开宣言。前者有着爱的弹性,寄情尺素,静候佳音,允许她犹豫不定、心事暗涌,有回旋的余地。后者呢,仿佛群众运动的一声号响,她内心尚未触动,就被围观的人潮推着拥着,走到了流言蜚语的风口浪尖,怎么不尴尬?怎么不怨恼?
毛彦文嫁给熊希龄是为的什么呢?并不是为了爱情。因为她觉得熊希龄是慈祥长者,“熊氏慈祥体贴,托以终身”,和他在一起,“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她是被朱君毅和吴宓给折腾烦了。
每个人踏进婚姻的目的都不一样。“不致仳离”,这次毛彦文找对了人。熊希龄是清末维新派人物,典型的士大夫。士大夫这个群体,人们向来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们有旧时代知识分子的良心,有的人认为他们只是道貌岸然。抛开这些争议不谈,他们从小所受的正统教育之一,就是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抛弃妻子是为人不齿、损害名誉的行为。夫妻间即便没有爱情,即便有花边新闻,但是正妻不会落到被丈夫随意抛弃的地步。看看具有士大夫精神的胡适、陈寅恪、梁启超、闻一多等人,他们的原配还是比较安全的,夫妻也算和睦,毕竟不是have nothing to lose。当然,如果你想来一场拧巴、激烈、颠三倒四的爱情,这个群体未必是上选,爱情,不是他们生活中的core。
再说了,不是没有爱,熊希龄有建设美满家庭的能力,和过世的前两任妻子都琴瑟和谐,不是因为死别,也不会分离。
毛彦文晚年回忆这段婚姻生活时说:
“整天厮守在一起,秉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令我陶醉,令我庆幸。”
“其间曾偕秉归宁,参加母亲逝世‘三七’纪念,住一星期。秉对我家长辈执礼甚恭,对所有亲友亲切接待。一时江山城中,无论老幼,莫不以一睹新姑爷为快,对秉的谦恭有礼,交相赞誉。”
如果不是因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熊希龄早早驾鹤西游,岁月静好的生活会一直这么下去吧。
这边呢,吴宓以为毛彦文虽未允婚,但被自己吃定了,听到毛彦文要结婚了,吴宓又觉得自己失恋了,写了38首诗,表达了失恋带给自己的痛苦,其中一首是:
赔了夫人又折兵,
归来悲愤欲戕生。
美人依旧笑洋洋,
新妆艳服金陵城。
他觉得委屈——我的家庭都为你拆散了,你却嫁给别人了。我这里悲伤,你却快活,你这个负心人!
毛彦文一直极力反对吴宓和陈心一离婚,也没有插足二人之间。他想要结婚,对方必须马上嫁过来,来了觉得可厌,她就得立刻弹开。人家本来就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当然另择良婿,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又被指责薄幸。
他又写道:
奉劝世人莫恋爱,
此事无利有百害。
寸衷扰攘洗浊尘,
诸天空漠逃色界。
“恋爱”何辜,恋爱曾使很多人幸福。老爷,“恋爱”还是个孩子,你放过他吧!
他想不出毛彦文为什么要嫁给熊希龄,又来了拿手的推理方式,认为毛彦文必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
一些男性也有这样的扬扬自得的优越感,他们常认为女性会因为男性的伤害陷入感情永久枯萎的境地,所以随意套用。殊不知有的女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生命力强着呢。
他又多次指出,毛彦文嫁给熊希龄是为了他的财产,为了熊夫人的地位。
可以说,有的男人面对感情失败时,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女性时,把女方设定为浅薄、贪慕虚荣,是一种省事省力的方法。这是他们常用的撒手锏,也是他们拯救自己信心的大力丸。
因为毛彦文和吴宓断绝了来往,所以吴宓派出了侦察兵,让叶企孙、贺麟、方秀贞等去观察熊希龄夫妇的生活,然而观察结果颇让吴宓失望,消息让吴宓越来越伤心。熊氏夫妇快乐合宜,毛彦文生活滋润,越来越光彩照人,甚至逆生长了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这种情况下,吴宓认为自己要挽回毛彦文的心,最大的障碍是熊希龄还健在。据贺麟推测,熊希龄至少可以再活12年,听到这个,吴宓沮丧极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男主Florentino也是这么个路数:你娶了我的女神,我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努力活得比你命长,等你死了,我做接盘侠总可以了吧。看谁熬过谁!最不幸的是金岳霖,他倒是长命,但是林徽因比金梁去世得都早,标的灭失,还有什么盼头嘛。
还有报纸。吴宓从报纸新闻上不断追寻伊人的芳踪,如果毛彦文有微博,吴宓怕是会点了个悄悄关注吧。
1937年12月,和毛彦文过了三年的婚姻生活之后,熊希龄中风去世。
这边亡夫尸骨未寒,毛彦文沉浸在悲痛之中:“际此乱世日亟,烽火遍地,先生得长眠不视,未始非福。但我还要痛苦地活下去,缅怀前情,掩涕不已。”
那边吴宓的求爱信又源源不断地追过来了,要求立刻结婚。几年的分离,爱而不得,让吴宓的爱点达到了高潮:“盖此生对彦为永久之真爱,馀皆一时之寄托而已。对于失彦之痛恨,三年来如何拒绝一切女子,今兹唯望与彦结婚。至于手续与形式,或迟或速,由彦决定,宓必谨遵曲从。”
吴仲贤甚至给吴宓设计了想象中的求婚场面:“为今之计,宓宜径即访赴沪。先在港制西服,自饰为美观少年。秘密到沪,出其不意,径即访彦。晤面后,旁无从者,即可拥抱,甚至殴打厮闹,利诱威逼,强彦即刻与宓结婚,同行来滇。出以坚决,必可成功。即至越礼入狱,亦于宓无损,前事刻不必提说,唯有此法可成功满意,云云。”
吴仲贤这是出的什么主意?这是王老虎抢亲吧。
吴宓为了这次婚姻能成功,自己也设计了很多场景方案,在脑海中预演,不断纠结,陷入苦恼。结婚仿佛就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关注的是如何和毛彦文结婚,而不是毛彦文同不同意结婚。当然最后,这婚还是没结成,吴宓压根都没再去见毛彦文。吴宓脑海中的婚礼电影片段没有上映,毛彦文没有回信,连吴宓的来信都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
所以,我想象着,在这场痴缠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中,“民国情痴”吴宓一直是唱着“我用自己的方式悄悄地爱你……哪怕你我感情的归依,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哪怕你我感觉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哪怕你我投射的眼睛一个有心一个无意;哪怕你我最后的背影,一个安静一个哭泣”这首歌,想着他的女神毛彦文的。
吴宓一生和很多友人诉说过毛彦文的往事,一百遍啊一百遍。从频率上看,吴宓很难忍住一两个月不跟人叨叨他和毛彦文的事情。这不是重点,主要的就是他要听人分析,一般他从友人口中会得到两个结果,一种是——吴宓君你是个情圣,毛彦文那个虚荣势利的女人不适合你。第二个就是——唉!吴宓君,你这样子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有种人叫作易受暗示性人群,这种人的看法时常为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们的看法左右。听了朋友的话,吴宓的心态时常变换,一会儿觉得自己辜负了毛彦文,一会儿又觉得毛彦文配不上自己高尚纯洁的爱。
爱的练习,包括吸取教训,准备下一场有建设性的恋爱,但是吴宓为什么原地踏步呢?因为回顾这段感情的时候,就只是陷入这样一种追问——你们说说这事怪谁?怪你还是怪我?就只停在追究责任这儿裹足不前了。这也许和他小时候受到祖母的指责太多有关,不自觉地在恋爱中复制了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