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56600000012

第12章 巴山轮会议(3)

从1985年的情况来判断,大多数经济学家大大低估了中国非国有部门的扩张以及劳动力跨部门和跨地区流动的发展速度。实际上,中国的工资增长过快和消费膨胀的问题最终是在非国有部门的崛起与劳动力自由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不过,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巴山轮会议”上似乎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于1985年组织的那场大型调查报告对中国如何解决工资增长过快与消费基金膨胀的问题却超前地作出了重要预测。这份由李峻和夏晓汛负责执笔的调查报告《消费膨胀: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结束部分这样写道:“在当前宏观失控局面未扭转之前,为了巩固现有的各个成果,并为进一步改革创造机会,对消费基金加强行政管理约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就中长期来看,对劳动力价格的管理从僵硬的计划管制下解放出来,开放劳动力市场,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潜能释放出来,由市场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相对工资水平,从机制上抑制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把国家从烦琐的具体工资标准的设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宏观分配政策和工资基金总量的管理,是改革的方向。”事实证明,今天倒是真的做到了。

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3页。

托宾的这番话曾被解释为“中国10年内不要搞资本市场”。而且这番话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之间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辩论中,多次被吴敬琏教授引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参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宏观经济的管理和改革--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言论选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编,《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编,《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编,《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在前文中我们实际上讨论了1978~1994年间四次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从图2-5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1994年之后进入了宏观经济稳定和通货紧缩时期,而在1992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另外,由于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1998~2001年间,物价总水平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即通货紧缩,不过,很快又恢复到正的但微不足道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还是在通货紧缩时期,中国经济的产出始终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为正的相关关系在其他转型经济里很少出现。例如,在俄罗斯和东欧,总产出的下降与通货膨胀在经济实行自由化改革中一直并存。而在中国,1978~1993年间,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正相关的关系;而在1993年之后,GDP的增长又与通货紧缩并存。

频繁的通货膨胀和收放循环的那一段经历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这个现象留给经济学家的却是一次理论创造的机会。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个阶段的故事,包括“提前翻番”,也包括工资增长过快和消费基金的膨胀,我们也比较认同“国民收入超分配”的说法。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经济学家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检验的经济学的理论,这个理论需要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转型初期的通货膨胀会伴随着产出的增长而不是产出的下降。

一个好的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容易产生的,它需要创新。它不仅要在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具有可以实证检验的性质,而且它要抓住相对重要的经验现象,而且解释最好是比较简单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确实在经济学文献里出现了不少解释中国通货膨胀循环的理论。的确,从早期的文献上看,大多数解释中国通货膨胀的理论主要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消费膨胀、为什么国有企业存在追求投资扩张的冲动等。这些解释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转型初期的通货膨胀循环现象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些理论总体上还只是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局部以及更零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有用的,但还不是比较重要的经验现象。所以,在我的印象里,那个时候大多数解释通货膨胀循环的理论不过是在重复教科书上关于通货膨胀会由总需求的膨胀而拉起的基本原理而已。它们更像是已有理论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创新。

一直到了2000年4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期刊之一)发表了一篇由多伦多大学的Loren Brandt和XiaodongZhu署名的论文,文章提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在1981~1993年间通货膨胀循环的新理论。我认为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理论,因为这个理论试图去捕捉中国现象对经济学可能存在的贡献机会。一个理论在没有更好的替代理论出现之前,我们暂且说它是最好的理论。理论不是真理,理论是可争论的。好的理论总是激发出人们去推翻它的欲望。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Redistribution in a Decentralized Economy:Growth and Inflation in China under Reform”(《一个分权经济中的再分配:中国改革时期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作者在论文里给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在1981~1993年间通货膨胀循环的非常简单的理论。

作者的理论建立在这样两个基本的现象关联之上:第一,1981~1993年期间的通货膨胀总是与货币的增发联系在一起;第二,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总是伴随着产出的增长。那么,到底又是什么东西使这两个现象关联在一起的呢?作者认为是银行信贷向非国有部门的分流(credit diversion)把以上两个现象关联起来了。

原先,银行信贷是政府控制的,怎么可能出现信贷向非国有部门的分流呢?作者认为,这是分权的结果。由于分权化的改革,指令性的信贷分配不再奏效。进一步来说,即使有了信贷的分流,如果信贷总额在当年是固定的,那么银行信贷向非国有部门的分流只能解释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增长,但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伴随着通货膨胀。而作者的这篇文章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外生的东西,它使得信贷的规模不再固定。这个外生的东西就是当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就业保障和承诺。而这个就业保障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决定的,所以对于信贷的分配而言是外生的东西。

于是,解释通货膨胀和产出增长相伴随的理论就出来了:分权化的改革越来越使银行的信贷开始向非国有企业分流。由于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国有企业,因此它们之间生产率的差解释了产出为什么会持续增长;而政府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就业和福利待遇等(这个承诺是外生的),只能对国有企业实行补贴。由于分权改革造成政府财政补贴能力的下降,因此政府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来补贴国有部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每一次只要政府想控制通货膨胀,就必然也只能控制信贷向非国有企业的分流。控制住了这个环节,货币创造的压力就释放了。这样一来,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影响了产出的增长。而要增加产出,又必须再放松对信贷分流的控制,从而形成收—放的循环。

这个理论与通常人们所接???的理论有一个不同。在解释中国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的形成机理时,一般的理论都突出了投资规模的角色,认为是投资规模的变动引起产出的波动和通货膨胀。不过,一般的理论在经验上的基础并不牢靠,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产出波动的时候,投资占GDP的比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动。而Loren Brandt和XiaodongZhu的理论强调的不是总的投资规模,而是投资在效率不同的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为了检验这个理论与经验观察是否吻合,作者估计了国有企业部门和非国有企业部门的“净现金流”,它是企业的产出与所有非金融性投入(包括投资、社会福利支出等)的差额。作者用“净现金流”来衡量国有企业部门的补贴缺口。图2-10是基于作者的数据绘制的国有企业的净现金流以及其所占GNP的比重的变动模式,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1983年以后这个缺口越来越大了。之后,作者对其理论进行了统计上的检验。

作者在统计上进行检验的是这样几个由其理论推演出来的命题:(1)信贷向非国有企业的分流应该减少国有企业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份额,两者应该是负向关系;(2)国有企业的投资份额下降应该降低GNP的增长率,两者应该是负向的关系;(3)货币的创造应该随着国有企业投资份额的下降而增加,两者应该是负向关系;(4)通货膨胀应该是货币创造的结果,两者应该是正向的关系。

在数据上,作者用“铸币税收入”(seigniorage)作为货币创造的代理变量。表2-2显示的回归结果在统计意义上验证了上述命题。

2005年,在《发展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上,另外两位作者Feltenstein和Iwata把这个解释框架进一步推广到了1952年以后的中国的商业周期现象上。Feltenstein和Iwata在论文里的研究证实,在数据允许的1952~1996年间,中国不断发生的通货膨胀是财政向地方政府分权的一

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地方政府不断获得的财政自主权经过一个传导机制最后推动了货币创造,使货币供给常常失去控制,从而通货膨胀总是频繁地发生。按照他们的理论,中国的经济分权对实物产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但财政分权却不利于物价的稳定。这个结论与前文中我们所讨论的理论当然是“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个理论也有助于解释1994年以后中国商业周期的变化。1994年之后,国有企业的布局发生了变化,国有企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再加上1994年实行的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预算收入的比重,从而缓释了对货币创造的需求。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限制了对地方国有企业的补贴能力,结果大多数地方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不得不被民营化。所以,在1994年之后,超额货币创造的压力没有了。这是中国在1994年之后通货膨胀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人们总是在思维上习惯于把1994年之后通货膨胀的消失和通货紧缩的产生简单地归因于所谓“产能过剩”。但是,这样的解释无异于逻辑上的“同义语反复”。这好像是在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去定义什么是通货紧缩,这不是好的经济学理论。“产能过剩”的流行观点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在1994年之后产能才过剩,产能的扩张在1993年之前就持续发生了,并没能阻止通货膨胀的到来(最后一次恶性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2~1993年)。而且,没有理由认为1993年之后与之前产能的扩张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事实是,在此之前的通货膨胀高发时期,产能也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从逻辑上说,“产能过剩”不应该是1993年之后通货膨胀远离我们的主要原因。解释中国通货紧缩生成机制的任何好的理论都要能够同时解释为什么曾经摆脱不掉频繁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解释1994年之后通货膨胀压力的解除方面,Loren Brandt和XiaodongZhu的理论至少让我们去关注了更重要的现象,每一次的通货膨胀总是与中央政府的过多透支行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中央政府在1994年之后把更多的财政收入集中在自己手中以后,一系列的事情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第一,过去不断由中央政府的透支行为而推动的货币创造的机会就基本被控制住了;

第二,地方的财力被约束之后,地方政府因为财力有限而不得不加快了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从前政府保障国有企业部门就业和福利的“外生”承诺(社会契约)被动摇和瓦解了;

第三,中央政府不断积累的财政收入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平衡和调控能力。特别是,当中央的财力提高之后,可以在宏观总量上加大对于基础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投入,缓解瓶颈行业的约束。而且中央政府财力的大幅度增长提高了中央政府对上游产业的收入或者价格的补贴能力,使得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对下游的传导因为中央政府的补贴能力而梗阻了。

而这些方面的变化与1994年以后中央与地方财税安排的改变以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的精彩故事有直接的关系。要弄明白通货膨胀为什么离我们而去,我们更需要注意这些故事。

Loren Brandt and XiaodongZhu,“Redistribution in a Decentralized Economy:Growth and Inflation in China under Refo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2):422~439.

Andrew Feltenstein and Shigeru Iwata,2005,“Decentralization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76:481~501.

同类推荐
  •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本书通过200多个生动翔实的品牌故事,将世界名牌的品牌之道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不论是品牌的经营者,还是品牌的使用者,只要一册在手,您一定会受益非浅。
  • 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当代中国经济1000问

    本书集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财政、金融、税收、*、股市、公司、企业、市场、经贸等各个经济领域知识于大成。资料翔实,语言通俗,条理清晰,文字精练,时代性与适用性兼备,加之以问句为题的新颖形式,有很强的可读性,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东亚的回应

    本书对中国经济大国化的真实情况、大国化对中国与东亚关系和中日关系带来的变化问题,结合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对东亚国家如何与崛起的中国合作、实现共同的繁荣提出了建议。
  •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所讲述的故事是在帮助人们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从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塞里格曼的发家史中,人们是否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里,争做权贵代理人是攫取财富的重要途径?黄金作为贵金属货币,是否曾经引发许多不同阶级之间的金权较量?法律在金融家面前到底是什么?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还是一纸空文?战争吞噬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却致富了一批又一批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商业并购到底水有多深?金融市场中的欺诈何其多,然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金融市场是赌场?谁在背后操纵着世界各国的政坛?金融机构的“保护伞”是什么?谁主宰着这充满着贪婪与杀戮的金融江湖?
  • 大话苏商

    大话苏商

    本书对江苏古今史上的商帮作了详细的介绍,讲述了他们从商经商的智慧与谋略,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热门推荐
  • 锁妖塔第四层

    锁妖塔第四层

    妖邪肆,魔蠢笨,修真之人一向古板不知变通,千年前妖魔混战,不世之材以一己之力修建锁妖塔,镇魔峰,妖魔元气大伤,退居屠修渊,苟延残喘,千年前的阴谋,千年后再谋……
  • 我把诸天做成网游

    我把诸天做成网游

    孟青觉醒做游戏的天赋。将诸天万界做成网游,引渡玩家进入游戏。玩家升级他升级,玩家爆装他爆装。打游戏就是修炼,吃经验增长功力。玩家修炼功法,他就增加熟练度。游戏物品交易,价格都由他来定。上线玩游戏,下线涨功力。修炼很容易,财色权武齐。你可能小赚,我永远不亏! 群=690-560-754有福/利哦
  • 九毒公子

    九毒公子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意识在混沌中浮沉……只记得被毒娘子种下的蛊毒发作,让全身上下燃烧一般的痛楚,想不到苗疆的蛊毒这么强。从小爹爹用各式各样的毒药混在饭菜里让自己吃下去,然后再吃解药救治。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开始只是毒性比较小的砒霜之流,到了后来就是很难救治的奇毒剧毒。日积月累下来,自己就变成了百毒不侵的体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源:看尽花开花又落

    王源:看尽花开花又落

    彼岸花开开彼岸,我们是否就此放弃?------------------致她
  • 媚君传

    媚君传

    历史中出现的美人数不胜数,沉鱼落雁如西施昭君,闭月羞花如貂婵玉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掌上起舞赵飞燕,祸国妖孽苏妲己......当‘美’有了本源,诞生了灵智,谓之媚君。世界三千,领域之中仙妖魔三足鼎立方能维持平衡。而媚君,将上神拉下神坛,引起仙妖魔三族大战,领域濒临破碎!天道因此对她虎视眈眈,降下神罚,迫得她近乎神魂俱灭,关键时刻上神突破囚锁,将她送入通灵咒,以众多小世界的神力为滋养,助她重聚神魂。于是媚君通过通灵咒穿梭于众多小世界,与他重逢。直至数千数万年后,睁眼之间风云变幻,他终于再次真切将她拥入怀中。注:一本快穿甜宠苏爽文,女主亲妈,1v1。
  • 核芯位面

    核芯位面

    曾经的天才学生,现在的伪宅程序员,程远,穿越了。没有强壮的体魄、经商的头脑与称霸世界的野心,唯一的金手指还是“自己”,这样一名手无缚鸡之力,只懂技术的年轻人,如何在异界生存?程远:“知识就是力量,想知道如何快速搓出正反馈闪电矩阵么?只要学会了这一千零二十四个算法,包你…哎等等,不要跑啊!”且看我们的主角,如何在这个以“演算”为法则的位面中,用自己与地球先贤们的智慧,为一个个异世界点燃进步的火花。--这是一本以休闲为主,偶尔安利一些“计算理论”的小说——作者君是这样希望的,不过如果出现任何烂文笔,拖更,拖稿等问题的话——请各位顺着网线去用力咬程远哦。嗯,就酱。
  • 只是我爱你而已

    只是我爱你而已

    从小就生活在农村一起玩的青梅竹马,顾墨北因为家里被迫去了城里生活。那天正是江柔柔生日顾墨北第一次失约了江柔柔等了一天没等到顾墨北,明明互相喜欢却还是被拆散了。江柔柔问了母亲才知道了顾墨北的所在地就在A市的一个高中最后还是相遇……
  • 爱你的时光很长

    爱你的时光很长

    你听说过牧师与上帝的故事吗?牧师一辈子都信仰上帝,在洪水来的时候,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第一次,邻居为他送来了木头漂板,但是他拒绝了,他坚信上帝会来救他的。第二次来了一个划船的人,要带他走,他也拒绝了,坚信上帝会来救他的。后来他终于淹死了,见到上帝才知道,两次可以生存的机会,就是上帝制造的,而他选择了放弃。深陷泥沼的人,等待救赎。然而第一次她选择了推开,但是第二次她想给自己一次机会了。
  • 少年侠义

    少年侠义

    武林中风起云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乔浩轩身为一方捕快,却站在风口浪尖。他该何去何从,全家被杀,自己险象环生。到底是谁在背后操控这一切,苏家灭门惨案、曹帮吞扣救灾款、朝堂之上有人蠢蠢欲动、武林之中有人暗施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