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王萍把丁红莹当做“捡宝”给捡来了。类似的“捡宝”经历,在王萍的每个弟子身上都有一段故事。身高是排球选材中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王萍选材的高度成为天津女排的高度,天津女排身材最高(1.87米)的本土队员吕超、王莉、李娟、霍晶,都是出自王萍的慧眼。
选来了好苗子,王萍一项一项地抓基本功训练。她不赞成过早地进行针对训练,要综合训练,让孩子们什么都练。她认为在竞技场上比的就是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因此在训练中要求孩子掌握正确的动作,每一个动作要规范,不怕在这个环节上下功夫。训练的质量体现在给你有限机会时你能把握住。
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王萍注意兴趣的培养,把孩子的兴奋点集中在排球上,让他们对排球上瘾,今天练完了,明天要是不练就感到难受。刚开始让孩子们累积,这叫楼梯训练法。比如连续垫3个球算一组好球,然后再鼓励垫4个球为一组,5个球为一组,通过他的努力要让他达到。这样孩子们就有兴趣了。
一段时间里,有的孩子说训练重要,学习不重要。王萍就告诉大家,人的文化底蕴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运动员不管多么风光,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职业,你是一个学生,你得知道现阶段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应该在完成好学习任务的情况下,用其余的精力进行排球训练。
霍晶是王萍“捡”来的又一个宝。王萍练她的技术,首先教她做人。霍品性格中有忍让的一面,而竞技体育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王萍就给她的训练制造难度,不让她太顺利,让她有一种挫败感,激发她的斗志。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让霍晶在排球生涯中脱胎换骨了,她的性格和人格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可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霍晶被破格器重,直接从少年队进入天津女排,王宝泉教练看出她是好苗子,对她期望更高,要求更高,而霍晶在思想和训练方面准备不足,一时跟不上训练的层次和水平,弄得她挺郁闷,她的父母愁在心里。霍晶的母亲与王萍很熟,就请这位启蒙教练再续师缘。
王萍对霍晶说,人生的选择可能就那么几次,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放弃了学习,选择了排球。天津女排正在上升期,她们需要你,帮你托起明天。你在这个位置上觉得苦,很多人都在羡慕你。有时候成功往往就在坚持当中。恩师的苦口婆心说服了弟子,霍晶说,王教练,我坚持!
光阴荏苒,像张志杰、田争、刘云德、王萍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执教的老教练,陆续要退出排球教练岗位了。当那个时间点就要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忧思挡不住地在生发。
体校也好,业校也罢,第一位的是要有生源,而现在招生日趋困难。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是,排球人口减少,排球后备力量急剧缩减。他们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小学四年级左右的学生就能接触排球,天津的业余排球训练很红火。各区的业余体校每年寒暑假举行比赛,还分甲乙两个组,得打一个星期,如今五六年没办这种比赛了,因为没有队报名。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几个人想打排球,有的孩子进了体校,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天津面临这种情况,其他地方也类似,整个排球界似乎都有一种危机感。王萍说,一个教练员找到一个好队员是一种庆幸,一个运动员遇到一个好教练也是一种庆幸,这也是一种缘分。我现在看上一个孩子,跟她两年了,孩子学习特别好,家长就是不让孩子练排球,你再动员,家长就是不同意,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让孩子去吃苦。我遇到好几个这样的孩子了。所以,教练员再怎么着,关键还是看家长。这是不是做基层教练员的一种悲哀呢?
还有人士分析这种现象,则与当下的教育现状联系起来。他们说,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都讲多少年了。但眼前的现实是应试教育盛行,压得学生、教师、家长都抬不起头来。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千军万马都过高考的独木桥,不要说课外活动,有的地方连正常的体育课都名存实亡,学校生怕伤了学生,惹来家长的官司。这是包括排球在内的某些体育项目萎缩的社会性原因。所以,解决排球人口减少的治本之路,是改革教育制度。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耿堃说,必须重视基础性的工作,有些工作可能一时看不到成效,所谓不能迅速转化为GDP或者是什么东西,但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的。做了之后可能要经过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会有成效,这是一个过程。这涉及天津排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可持续发展有它自身业绩的持续,还有就是社会环境和理念的提升。现在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容易让人去考虑GDP,甚至当领导的人也有苦衷,也需要做一些立马见效的事情。其实,越是在这种环境中,越是显得基础性工作的不容拖延。
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忧思固然存在,可贵的是有些富有责任心的同志开始了走出困境的探索。2010年1月29日,天津市体育局局长刘凤山在全市体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归纳了广大市民最关心、制约体育事业发展最关键的“五个热点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要求“抓好业训工作”,指出“业训工作是竞技体育的根,抓好业训才能保障有人可选,有材可用。”
面对招生困难、好苗子选择余地小等难题,天津市体校校长杨志成认为靠谁不如靠自己,不能无所作为,要自己去拓展,把工作的触角伸向基层,提出实施“播种计划”,解决天津市体育工作会议指出的热点问题。他形象地说,过去我们是麦子熟了收麦子,现在外面麦地少了,可选的人就这么多,要靠自己去“播种”。我们充分依靠区县体育部门,在排球、篮球、田径项目上,发动过去从体校毕业、在小学任教的同志搞试点,把标准给他们,让他们发掘人才苗子,暑期还要搞夏令营式集训。体校对有些地方长期跟踪,教练定期下去辅导、教课,帮着区里选才、抓项目,这样区里有了,体校就有了。说到做到,天津市体校已经开始与区里接触,迈开了“播种”的步伐。
在天津排球运动的沃土、全国先进体育单位塘沽区,以培养排球人才为使命的天津塘沽排球学校竣工落成,一座气势恢弘、设施先进的排球、击剑训练大楼在渤海之滨崛起。训练大楼坚持高标准设计、商水平施工,占地面积1884平方米,建筑面积14962.05平方米,总投资7422万元,既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又符合专业训练要求,大楼外观墙面上寓有虎虎生威含义的图饰,让人涌动着体育美的遐想。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莅临祝贺,兴奋地说:“排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上,塘沽排球学校的成立体现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如果在体制上有个很好的设计的话,在全国将是很好的体制创新。过去几十年体育和教育是两张皮,如果能够更好地融在
一起,将来能够成为在这方面改革的新路子,希望这所学校越办越好。”
天津理工大学虽非体育院校,但他们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宗旨,启动“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现有体育锻炼类学生社团和俱乐部18个,参与学生近3000人,充分发挥出体育的育人功能。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天津理工大学女排,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在历届大学生排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赢得第八届全国大运会金牌,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排球优胜赛冠军。这种体教结合的渠道,遵循了人才成长和体育运动的规律,让普通大学生和高水平竞技人才相得益彰,探索出高校体教结合的成功之路,将教育带来的新空气注入体育,也使体育回归到它的母体教育中去。
这些好消息,不啻在盛夏的酷暑里送来一丝清凉,让人们感到希望与困难并存,出路总是孕育在大胆实践的探索中,只要奋斗,就有希望。
毫无疑问的是,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不该淡忘中华民族的奥林匹克文明史,不该忽略人文奥运的蕴涵。一百年前,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我们的先贤是那样大声疾呼“强国必先强种”,期盼通过体育活动强健国民体质,抛掉“东亚病夫—的耻辱,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昌盛的新中国。而今,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样需要强健的体魄,让我们从忧思切入,探索解决问题的良策,以无愧历史,告慰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