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杰,国家级教练,天津市体校副校长。他说,天津市体校承担着培养13岁至16岁年龄段体育人才的任务,下接各区业余体校,上连天津体工大队,是二者中间的纽带。体校抓青少年三个基础性训练,一是身体训练基础,二是思想作风基础,三是基本技术基础。为什么天津女排的基础好,这跟体校的选材和训练有直接关系。运动员是一边打基础,一边长身体,一边长身高,一边训练。这么一路走过来,基础扎实.成效明显,在训练的科学性上、技术的规范化上、人才的成才率上,在全国同类学校里是比较领先的。
田争(女)、刘云德,国家级教练。他们说,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天津体工大队输送人才,从选材到训练、到管理、到用人、到主力阵容,完全是把为女排培养人才作为目标。后来这个目标提升了,我们训练的指导思想也提升了,我们不仅为天津女排输送人才,还要为国家女排培养人才,所以选材高度提升了,对训练要求也逐渐提高了。
曾是李珊、张娜的教练的张志杰,深悉十几岁的孩子还很天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形成。他认为,作为一个教练,就要对他们负责,教育他们想打好球,先把人做好,得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去练,让他们树立起理想和目标。好的传统之一,是每人写训练日记,讲求日记质量,真正写出内容来,一个星期收两次,几个教练认真批改,有时教练批改字数比学生写的字数都多。通过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思想、身体、技术三方面基础训练的提高。
曾经联手培养出张萍、李娟、魏秋月、殷娜等优秀选手的田争、刘云德两位教练,对于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在他们看来,排球的攻防是一体的,不能光攻,没有防守,没有一传保证是不行的,十二三岁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灵活,是她们的敏感期,正是练防守的好时机。体校不像体工大队整天训练,是半天训练,半天上课,晚上还有晚自习,所以教练从训练上加班加点,晚上加了两节课,就是希望训练时间更长一点,从防守、一传这方面抓得更扎实。学生要刻苦,教练也需要一种毅力,嘴不停、手不停地给学生训练。
教练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队员的特点,一个队员能练出来,要有队员自身的条件,更要有好教练。张萍进天津市体校之前,有过一段在北京训练的经历,错失了一些必要的基础训练。进体校以后,刘云德针对她的训练缺欠,在训练上给予弥补,给她加班加点,别人练一组,要她练两组,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张萍的性格敢打敢拼,打球很执着,训练很专心,从来不偷懒,别人训练走着捡球,张萍捡球总是跑步,恨不得把训练时间用足,补回自己的缺失。刘云德说,没有当时教练和队员的共同奋斗,也不会有后来国家队的张萍。
李娟进体校时身高1.64米,预测1.84米,在体校期间长了接近20厘米。她身体素质比较全面,灵活性、协调性好,练习勤奋,有上进心,悟性也比较强,但差一些的是心理素质,每次比赛时总是比她平常训练的水平稍差。因为她要求自己高,不允许自己失误,越是这么想,心理压力就越大,一旦失误就束缚手脚,形成恶性心理循环。田争针对她的弱点给她解压,指点她别想结果,就想过程,只要把训练水平正常发挥出来就可以,即使失误一两个球也没关系,不要因此想得太多。经过比赛实践的磨砺,李娟的心理素质不断趋向成熟。
魏秋月在天津市体校的时候,教练就认为她天生就是打排球的材料,预测到她的将来,说她将来能打到国家队。魏秋月很文静,但意志品质特别坚强,特别有主见,给她讲什么,她的理解能力很快。当时她13岁,身高1.65米,代表体校去四川打比赛,拦网时小手指受伤脱臼,肿得厉害,但她硬是坚持打完比赛。转年比赛又打了手指,情况更严重,她又是坚持下来。当时刘云德就判断魏秋月适合打二传,为了训练她的手形,特意在墙上画了三个圆圈,从正面、侧面、后面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指点,致使她现在的手形特别好。
殷娜,刚考天津市体校时差一点没进来,因为她现身高不足,预测身高也不高。进来之后,刚开始教练根据她的身高状况培养她打自由人,后来发现她踏实肯练,身体素质好,有弹跳力,对自己要求严,就让她改打主攻。她不爱说话,平时没什么豪言壮语,就是踏踏实实。她知道自己的先天不足,所以拿弹跳来弥补,大力量训练,咬牙坚持,后来她表现特别突出。殷娜的例子让田争和刘云德感悟,教练的眼光特别重要,如果教练看不出一个队员的闪光点就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所以教练要善于挖掘运动员潜质,让她们扬长避短。
教练们都还记得王茜在天津市体校期间的表现,说她那时就显露出争强好胜的性格。她的身体条件其实并不出众,但她不服输,不放弃,教练说她在这一点上很像王宝泉,有其父必有其女。自由人防守要求判断移动,王茜的移动速度很快,是脚踏实地练出来的,当达不到教练的要求时就自觉地加练。王茜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主教练,说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爸爸争气。她能在天津女排、中国女排走到今天,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天津市体校的教练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的时候,没有忽略科学化训练的问题。他们体会,有些运动员不是到国家队才伤病的,而是日积月累造成的,要理解国家队教练的苦衷,现在不仅要把运动员练出来,练得全、练得有特点,还得加上一条,练得没有伤,从小要注意科学化。
田争强调,要根据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掌握合理的训练量,不能拔苗助长。孩子们的身体情况不一样,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不同的肌肉类型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特点,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刘云德谈到,训练一定要注意科学化,排球扣球跳,拦网跳,对攻跳,身体训练还跳,腿是让人走路的,不是用来跳的,跳来跳去,肯定会有伤。必须得对孩子们负责,不能把他们练伤了。
如果把职业体育队伍比喻成金字塔,那么,专业运动队像是金字塔的塔尖,承上启下的天津市体校像是金字塔的塔身,而处在区一级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则像是金字塔的塔基了。
王萍,天津市塘沽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排球教练,1976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系,迄今在金字塔的塔基奋斗了34年。说起她的名字,也许知名度有限,甚至重名率稍高,如果说起丁红莹、吕超、王莉、于静、李娟、霍晶等天津女排队员的名字,就远近闻名了。王萍,就是发现这些队员的“伯乐”和启蒙教练。
刚走上基层排球教练岗位,王萍就凭着对排球事业的热爱,给自己的执教理念作出明确的定位,即业余体校是培养奥运冠军、中国冠军的摇篮和沃土,教练要具有一双慧眼,在众多的儿童中发现和选拔符合排球专业特点的优秀苗子进行培养,这是当时在王萍心目中执教的根本。
初起步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和实干苦干的精神。每年选拔上来的孩子,王萍都要进行身高、体重、胸围、肩宽等测试,然后每年再在相同的时间段进行数据积累,从每个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日复一日地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投入和产出成正比。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天津的和平、南开、河西区业校三足鼎立,占据了天津市排球业余训练的最高水平。王萍带队第一次跟他们打比赛,每局都过不了5分。这种窘境让争强好胜的王萍几天难眠,她下定决心开始了奋斗之旅,选材、育才、向书本学习,一定要在天津业余训练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萍分析自己与和平、河西、南开教练的条件,自己从教经验没有他们足,但有的是时间和精力,他们练一个小时,我就练两个小时,先在训练时间上进行投入和赶超。其次是走出去,每到星期日就把队伍从塘沽拉到市区进行教学比赛和观摩学习,让孩子们走出去增长见识。
王萍第一次自己选材是1980年。一天,她带着初选的孩子到医院体检,楼道里走来一个女孩,王萍觉得眼前一亮,女孩身材比例好,四肢修长,从肌肉线条看出弹性肯定很好。王萍问她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的,说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女孩说她得腮腺炎,现在刚上学,名叫丁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