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提升了,新闻媒体对天津女排的报道力度加大,运动员的名字一夜之间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天津女排的旗帜性人物,丁红莹也第一次在街上被人认出来,这让她无比激动,那种感觉就像是受人瞩目的影视明星。后来逛街时被人认出来的频率迅速增高。走在大街上,经常听到有人惊呼这不是丁红莹吗?由此让丁红莹感觉到了天津人民对天津女排的厚爱,这种荣誉感是跟自己团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丁红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团队,决心和自己的团队一起,为天津的荣誉而战。
在天津女排姑娘们的心目中,丁姐有两条让大家羡慕的专长,第一她是个美食家,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营养食品很有研究,她对水果和大枣、核桃、松子之类的坚果尤其喜欢,有些队友一直在学她的食谱。第二她对训练中的自我保护和科学方法颇有心得,她在队员里年龄最大,进队时间最长,却几乎没什么大的伤病。说起这些,丁红莹觉得主要是得有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是第一位的。她说,一个动作出去,我可能就下意识地保护一下自己,比如移动、落地,该移动的时候我不偷懒,不在底下摔磕,膝盖就会好一点.起跳落地,也注意一下前脚掌,下来的时候提点气,注意一下缓冲,也会减少对腿部的伤害。
有记者问过丁红莹,打了将近二十年的排球,最难忘的是哪场比赛?丁红莹回答,当然是天津女排第一次拿全国联赛冠军那场比赛和十运会的决赛。记者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奖牌是哪块?丁红莹回答,应该是十运会的金牌。因为我没有代表国家队参加过比赛,所以十运会的金牌对我来讲就相当于奥运会的金牌。记者问,职业生涯还有什么遗憾吗?经过心态调整的丁红莹,已经变得从容,她说,我已经相当知足了,本来想要退役的人,没想到在最后几年赶上了好时候,拿到了国内赛事的“大满贯”,我没有遗憾了。
难能可贵的是丁红莹对赵雪琪、王宝泉、常良才几位教练的感恩之心,她一再通过媒体向这几位教练致谢,她尤为理解王宝泉的脾气。她听王茜说过,我爸爸在家里脾气可好了,从来不大声说话,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由此丁红莹认为,我们更能想象出王指的脾气就是专门为了我们训练,在训练当中把队员们的惰性挤掉,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因为像我们搞专业训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肯定有惰性。遇到惰性,教练肯定要激一下,队员能理解,矛盾就不会发生,如果不理解,就会有冲突,这都是正常现象。王指在训练中的脾气能震住我们,把我们逼出来,成为训练质量的保证,所以当我们取得成绩后特别感谢教练。
早在2003年天津女排夺得第一个全国联赛冠军之后,丁红莹的身份就变成了教练兼队员。但随后这几年,王宝泉对她信任有加,继续委以她主力二传的重托,教练的角色尚未进入。2006年,丁红莹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教练岗位,往日的“丁姐”变成“丁指”,她开始用另一种方式为天津女排做贡献。
2006年4月14日,首次亮相全国女排大奖赛的天津女排,以3比0干脆利落地拿下同样是以年轻球员出战的北京队。作为球队的主心骨,天津女排老队长丁红莹虽然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但王宝泉终究没有给她机会,让她自始至终站在场外看着小队员打完比赛。
本来在十运会夺冠后,年过30岁的丁红莹萌生退意,但眼下的天津女排仍需她坐镇,特别是天津女排丢掉了全国联赛的冠军,让丁红莹心有不甘。2006年她以教练兼队员的身份,继续为天津女排征战。
这场比赛,场上二传手由于静担当,站在场外的丁红莹不时地为队友鼓掌。赛后,她特别对于静的发挥给予了“特别棒”的评价。对于自己站在替补席,丁红莹表示:“联赛时,我也站过替补席,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天津队每个队员都很重要,但无论是谁,都有为天津女排重现辉煌出力的义务和责任。尽管是替补,我也要尽快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走上教练岗位的丁红莹感觉有一点兴奋,但主要还是有些陌生,还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她清楚自己距离成为一名出色的教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会认真地去学习,争取早一天在这个位置上为天津女排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丁红莹名为天津女排的教练,实际是在一线队和二线队两边帮忙。二线队主教练忙不过来时,她就过去帮忙;一线队人少进行不了对抗训练时,她也上场打一打。王宝泉告诉她还不能完全放下训练,到联赛开始时说不定还得给场上二传打一打替补。
2007年5月下旬,丁红莹作为天津体育界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一身红色运动装束的丁红莹一来到报到现场,立即吸引了各界人士和在场记者的注意。她说,我是第一次参加市党代会,肩负着体育界和全市共产党员的重托,感到既光荣又神圣。我一定集中精力领会大会精神,与所有代表一起,圆满完成大会的各项任务。
2009年秋季以后,丁红莹在天津体工大队的院里“失踪”了。许多同志不知道这位排坛名宿的去向。有知情者知道,丁红莹去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究生了。暑假到来的时候,我们见到了她,她还是那一副干练的神态。她说,一直以来,打球没有时间读书,我们虽有大学文凭,但总觉得当教练后角色转换不太适应,还得去深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丁红莹,昨天的功臣,今天的研究生,一如既往,永不停步。
像丁红莹这样长时间坚守在第一线的老将,在天津女排还有一位,她就是杨洁。
如果计算在天津女排的服役时间,丁红莹是1989年进队,2006年改作教练兼队员,重心已经移到教练工作,她在第一线坚守了十七年。而杨洁是1992年进队,直到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后退役,除了中间有一年没练,在第一线坚守了十六年。截至目前,论天津女排队员服役时间之长,还没有人超过她们。
杨洁在天津女排的十六年里,经历了赵雪琪、王德学、常良才、王宝泉等教练的执教。几任教练各有执教特点,而杨洁却只有一门心思,这就是希望天津女排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希望自己和队友们的付出能有所回报。她的理念太质朴了:既然已经干这个事了,就把这个事干好了,不然就走人。
质朴的理念成为她坚持的动力。2001年.24岁的杨洁曾经想下队去上学,被刚接队不久的王宝泉的好话劝住,选择了坚持。2006年看着丁红莹淡出第一线,29岁的杨洁再次想下队,这一次不仅有跟着丁姐一起下的想法,还因为她已经伤病缠身。但是,王宝泉的大实话又劝阻了她:“不能两个老的都撤了吧。都撤了就剩一帮小孩儿,一个失误就跟串了鸡瘟一样,这球还怎么打?场上怎么也得有顶呛的人带小孩儿吧?”
王宝泉这么挽留杨洁,是因为杨洁具有独特的价值。什么独特的价值?仅从球迷评说她的下面这些话,大体能看出端倪:
——杨洁是个“万金油”,她的头脑灵活,技术全面,不攻则已,下手必定得分,重扣落地开花,轻打是四两拨千斤,准落在无人区。
——杨洁一传绝对是高质量的,而前排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在抹抹吊吊中,她总能得分,而且她几乎没有失误,拦网也强于其他队员。
——尽管1.85米的身高让技术出众、攻守平衡的杨洁没有得到国家队的青睐,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天津女排最为实用的球员。
杨洁之所以能够进入这种境界,与她前几年的沙滩排球经历和王宝泉的点拨不无关系。沙滩排球是两个队员接满场,杨洁一传的稳定性和防守判断的准确性,都得益于沙排。而王宝泉打磨杨洁的技术,则明确要求她副攻没别的就是快,即拦网必须要好,判断移动要快,动作要简捷勤快。那时还没有自由人,杨洁意识到自己要想在副攻的位置站稳了,必须得前后排都会,不能有什么漏洞,所以必须走技术全面的路线。
由此,杨洁成为平衡天津女排攻防环节不可多得的选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和丁红莹被誉为天津女排的“二宝”。其渊源出自“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民间俗语,丁红莹和杨洁是天津女排的两“老”,顺理成章地成为“二宝”。
于是,王宝泉不能让“二宝”从场上一起撤,撤了一个,得留一个,留下杨洁,就是发挥她的独特价值,再为天津女排立新功。而杨洁也不合得自己奋斗这么多年的成绩丢失了,她不负王宝泉的重托,在一些关键赛事中,真的“最为实用”。这实用不仅表现在技术上,更表现在心理上。杨洁坦诚地说,其实我们技术上没有高出对手很多,但在心理上已经战胜她们。我们平时摸爬滚打有韧性,训练中我们有时候打对攻,没达到要求就不下课一直打。平时训练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赛时再遇到,心理上就不怕了。
如果球迷们记得,天津女排夺得第一个全国联赛冠军的赛点时,正是杨洁的沉稳发球和张萍的准确拦网,贡献了制胜的一分。如果球迷们还记得,天津女排夺得第六个全国联赛冠军的四场惨烈决赛中,又是杨洁的前后排全面开花,成为天津队稳定发挥的进攻点。杨洁用自己的拼搏,参与了天津女排夺取的六个全国联赛冠军、两个全运会冠军,不论是打主力还是当替补都竭尽全力。正是:每逢大赛有灵气,不信杨洁不下分!
杨洁,党之一员,队之良将,球迷誉其“无声手枪”,召之能战,战之能胜。
4.“为了队里”
元宵节前一天的夜里,月明星稀,寒意正浓。
这是2006年2月11日,天津女排在全国女排联赛夺冠战失利当天的晚上,天津体工大队的院里显得有些冷清。
运动员公寓北楼三楼的某个房间里,屋顶的大灯关闭了,床头的台灯依然晶亮,两个男人没有睡意,谈兴正浓,这是他们的习惯了。
一个说:“这次丢了冠军不是坏事,把新老交替的话题摆出来了,咱不能再拖延。”
一个说:“是啊,竞技体育,新老交替是永远的难题,不能近视眼,得看长远点!”
“叫我说,二传手的新老交替应该提到日程了,小丁打了这么些年,已经兼教练了,不能再让她辛苦了。”
“咱俩想到一块儿了,这个位置是场上的核心,早点解决了,对整个新老交替有利。”
说话的两位,是天津女排的主教练和领队,前者是王宝泉,后者是常良才。
再往下谈,两个人涉及新选二传手的具体人选了。
当时天津女排有两个二传手的后备人选,一个是24岁的于静,一个是18岁的魏秋月。两个姑娘都是自幼练排球,然后进天津市体校,再由天津女排选拔进队,她们都具备二传手需要的禀赋,头脑、视野、手法、脚步、调度能力,在全国二传手的行列里都属于佼佼者,应该说,由谁来接替丁红莹,都会有发展前途。
按照论资排辈的人之常情,应该上于静,魏秋月还可以再等几年,因为于静从1998年进队,已经八年了,而魏秋月进队还不满三年。况且,早在天津女排2003年第一次夺冠之后,王宝泉已经有意练于静,那时,他没少撸于静在脚步移动、手指力量等方面的不足,下过练于静的功夫。2003年3月进队的魏秋月,经过在天津市体校的打造,也是二传手的可塑之才,王宝泉为天津女排增加了板凳深度而感到欣慰。从当时的天津球迷和媒体记者的心理来说,也都推测一旦丁红莹淡出,必上于静无疑。
但是,以事业为重的王宝泉,有时并不按照常规出牌,他着眼于球队的长远发展,觉得上魏秋月更有利于天津女排的新老交替。当时,对此问题还有不同看法,王宝泉认准了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大道理,以自己的魄力不再动摇。
于静得知队里的决定后,不由得心头一动。
既然选择体育事业,哪个运动员不希望往前冲、出成绩?在集体项目中,又有哪个运动员不想打主力?与丁红莹相处多年,于静敬佩丁姐的人品和技术,当丁姐在场上的时候,她从不奢望与丁姐争什么高下。但是,既然丁姐要淡出一线,轮也该轮到自己了,现在自己依然要当替补,她觉得有些委屈了。
于静想起三年前,当时王宝泉已经有意培养自己。为了达到练自己的目的,王宝泉动了不少心思,找来比排球重而大的足球让于静传,为的是练她的手指力量。每天练习结束,于静累得耷拉着两只胳膊什么也不想干。但她不怨小王指,因为小王指在训练中一贯强调抓细节、抓弱项,越是细小的技术环节,他要求就越严格。小王指的任何训练方法都是为了让她更快地成长。
于静还记得,妈妈为了帮助她适应训练的要求,特地给她用布缝制了一个护腕,让她每次训练时绑在左手腕上,因为她的腕关节长期用力都松了,就用这个自制的护腕绑着。于静一直想打封闭的,可是总没时间。平时就一方面让大夫给她揉揉,一方面用妈妈缝制的护腕自我保护。而她那时脚上的一副护踝,则是教练拿给她的,那是丁红莹用过的,仿佛有些传承的味道。
于静更记得,在2002—2003赛季,队里曾有意多让她上场,在第一阶段的两次上场机会让她备感珍惜:“场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我总是有点紧张。不过,我对自己的表现还算满意,也感受了联赛的气氛。后面几场关键比赛,我们站在场下一点也不轻松。”于静对丁红莹充满了敬佩:“丁姐发挥真好,是我的偶像。我爸爸把比赛都录下来,回家我就看,好多东西我都得向丁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