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那片港湾很美、很壮观……旭日升起时,高高的吊车伸展着雄健的臂膀,总在多情地拥抱每一轮新的希望和新的沸腾;晚霞落海时,这里又是一个机欢船歌的不夜城,叫你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我如此相信:京唐港,这个位于渤海湾上的港口很快会被所有的世人铭记,因为它必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令人瞩目的大港。
在地图前,与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民站在一起回顾昨天、今天和畅想明天的这个港口时,我们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这种冲动对主人而言,是奋斗和创业征程上的一种气势磅礴的斗志与胸有成竹的信心;对我这样的旁观者而言,那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与光荣感。
渤海湾上的中国北方大港,从无到有,从100万吨吞吐量,到1000万吨……1亿吨吞吐量,大约只需用20年的时间,这样奇迹在世界港口史上也是罕见的。而依然在飞速崛起的京唐港的今天与明天,更加令人惊叹和振奋!
为这,谁能不激动?如果你也站在那片大海边上……
所有这个港口的建设者们告诉我,在他们心目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那便是要在渤海湾上亲眼看着从自己手上建起一座与百年名港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岛港一样的大港,甚至要超过它们。然而,在以刘卫民为董事长的这一班领航人之前,谁也不敢这么想过。因为在十几年前,此处还是一片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和秃裸的原始海岸线。
刘卫民说,他想过,但这个梦想是在他近几年的不断奋斗和思考中渐渐形成的,并且也是受着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宏愿所激励的--
孙中山的伟大不仅仅是他作为一个旧中国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而存在的,他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而曾不辞辛劳,用数年时间考察各地,写出了那部《建国方略》大著。其中在“北方大港”一节中他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国情角度,以满腔的爱国赤诚之情,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建设中国北方大港的地理优势以及远景规划。他指出:“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兹所计划之港,为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清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岬角上”,并提出“将欲于有限时期中,发达此港,使与纽约等大”,建成“不淤不冻”、“为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
有一幅意外获得的中国旧地图,让刘卫民格外珍藏着。那幅中国地图上,“北方大港”,“使与纽约等大”!孙中山用其指点江山的手杖,在上面清晰地画了“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北方大港”三个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海港。其后的峥嵘岁月里,“南方大港”和“东方大港”早在广州和宁波建起,并称雄世界港业界。唯地处“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清河、滦河两口之间”的“北方大港”,始终在涛声不绝的渤海湾内哼吟着企盼的催生曲……
“北方大港”,“使与纽约等大”。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雄伟的蓝图!
然而,先人的遗愿,终因风雨的无度变幻,贻误在无数的踌躇与贫穷之中。倒是近邻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岛两港迅速崛起并成一代名港而风流至今日,而具“地势居水陆要冲”,“深水与岸头相近”,“终年无封冻之虞”,又“港湾能容多数船只停泊”四大优势的天然良港的“北方大港”,则在左右双雄的夹击下始终没有出世。中华民族的版图上也因此少了一个金色的亮点。
唐山人感到一种遗憾,一种无法平静的遗憾。孙中山划出的“北方大港”,就在唐山隶属的乐亭王滩海岸线上。这里是李大钊的故乡,忙于播撒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火种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没有来得及拾起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细细品味故乡土地上建起一座通商大港的那种惬意,便热血洒尽在敌人的刀把下……唐山人失去了一代拥有乡情的伟人的呵护,也就失去了一段漫长而珍贵的兴邦之旅。这期间,渤海湾没有平静过,各路港口纷纷崛起,紧随其后的是大片腹地的乡村和城市的大发展。唐山人感到了一种失落和紧迫。尤其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波高过一波的涌天巨澜下,深埋在唐山人心目的那个梦想,被一次次的搅动和唤醒。
唐山是谁?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条工业铁路,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卫生陶瓷。唐山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史的起始点与代名词。这里的煤炭、钢铁、水泥、纯碱和陶瓷,从始至终称雄于中国工业界,即便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格局仍然没有多少改变。
这是唐山人的骄傲。然而,正是这种依靠智慧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锻铸出的骄傲,让唐山人感到了另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耻与不甘,那就是“有海无港之痛”!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我相信,能熟读老子这段《道德经》的唐山人不止今日执掌“北方大港”航舵的刘卫民一人。“上善若水,利民者兴”,以水利于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发展他人,在发展他人同时又促进自己前进的理念,正是刘卫民这样的唐山人的宽阔胸襟和处世立业的坐标,决定了他们的历史抉择。
唐山的发展何止是唐山人自己的事,唐山的崛起波及的是整个渤海湾经济圈和京津唐乃至中国版图上的北部和西部的无垠疆域,那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
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渤海湾,偏偏钟情于在唐山地域的海疆上建一座定名“北方大港”的港埠,是“此地西南为直隶山西两省,与夫黄河流域,人口之众约一万万;西北为热河特别区域及蒙古游牧之原,土旷人稀,亟待开发。夫以直隶生齿之繁,山西矿源之富,必赖此港为其唯一输出之途。倘将来多伦多诺尔库间铁路完成,以西伯利亚铁路联络,则中央西伯利亚一带,皆视此为最近之海港……穷其究竟,必成将来欧亚路线之确实终点,而两大陆于以连成一气。”中山先生因此认为,“中国该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论。”
伟人的目光总是犀利的,并能一针见血,明察秋毫,言及本质。
“北方大港”,不建是一种国威的丧失,民族的遗漏;晚建同样是一种浪费和迟钝。唐山无法再等待了,只争朝夕是好汉。早在共和国成立之后,唐山人的建港之想就无时不在牵动着每一根神经。“以钢为纲”的岁月里,“北方大港”的建设问题随着唐山钢铁基地的建立而一直在酝酿之中。这一构想即便在1976年几乎彻底毁灭了这座钢铁城市的“唐山大地震”中,它也从来没有被泯灭过。
唐山人的建港信仰如同珍视生命一样毫不动摇。
有一段历史和有一批人是永远不能忘却的: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的1979年至1984年间,国家计委提出了京津唐地区国土开发和生产力布局要向滨海地带推进和重点开发冀东地区的战略。“北方大港”的所在地王滩海滨一下骚动起来,一项由600名专家组成的调研工作如火如荼的全面铺开了。“钢铁基地和海滨大港”必须同时考虑!专家们的建议让参与这一伟大战略构思的副市长王大名和市计委负责人魏振江兴奋不已。1984年,一位在“北方大港”建设史上必须提到的重要人物到唐山市任职,他就是新任市委书记岳岐峰同志。这位后来又出任河北省省长的建港热心人,以非凡的远见,组织决策了建设唐山港的宏伟规划,并在筹措资金上不遗余力。就在他离开唐山到石家庄就任省长时仍不忘用冀东水泥厂所交省政府的能源建设基金里每年留下5000万元作为唐山建港启动资金,这笔钱决定了“北方大港”从纸上谈兵到具体实施的历史性转折。
1988年,唐山市建港指挥部正式成立。“8”字从此与这个港口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之后的港口许多重要日子几乎都连着吉祥的“8”字。
谋划建港的初始,当时的市长陈立友作出唐山港“要建就建万吨级泊位”的决策,使日后的王滩海滨向真正的“北方大港”迈进,留下了精彩的伏笔。
“砸锅卖铁也要把港口建起来!”唐山人的热血为建港的宏伟蓝图沸腾着,一支支建设大军开始向那个只有烟波、没有人影的盐碱荒滩进发。刘卫民一边回忆当时的情景,一边深情地说:“那时我们听说要在自己的家乡建设大港口,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年我刚好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一听说这事,连夜跑到县里去打听消息,后来又去找资料。当知道要建的港口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规划的‘北方大港’时,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去王滩建港!”当年,刚刚脱下军装的刘卫民在唐山港打下第一根桩的两个月后,与一群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来到了建港工程指挥部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