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特点及形成因素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特点
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特点形成因素
(一)艺术学科课程特点艺术学科学习的本身就是不断加强对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美术专业强调视觉形象思维,音乐专业强调听觉形象思维,舞蹈专业强调戏剧形象思维。
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先生对音乐进行了精湛的诠释:"音乐是有声音的空气;是空气的雕塑。"我们通过听觉去感受它,并用我们的形象思维去解读它。
另外,在音乐学院的公共专业课程设计中,强调了对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等。从思维角度来看,都是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过程。
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听和弦、音程的实质是听的色彩和形象,从第一声音的形象感受到的音色暗淡还是光明,和谐还是不和谐,来决定我们下一步的推理和判断。笔者记得上大学时,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训练唱"音阶",她让我们闭上眼睛,在音程关系的递进中,想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很慢,很有层次感......这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课,从此,笔者能够唱得很准,原因是,笔者根据赖老师的启发,用"形象"来调节、引导声音的频率。
另外,对笔者"练耳"帮助特别大的,是严格要求背唱所有的音程、和弦并对所有的色彩进行详细讲解的老师。她的方法,其实是强调用声音来记忆"形象"。
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后来学习英文,请教了著名心理学家。在关于"聪明的学习方法"中,他说:听,多听,从最简单的故事开始(故事的核心单词重复频率高),小孩子就是这样学习语言的,用眼睛学语言太慢,用耳朵去学,就很快。在听句子或单词的过程中,大脑不要把它转化为汉字,要转化为你能想到的画面。
后来,在英文学习方面又得到了有关老师关于"最聪明方法"的指引:从英文歌曲入手,把音乐和语言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个方法的核心也是通过"听"给大脑传输画面,形成记忆,而且是极其优美、享受的。
从此,学习英文变成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在笔者的学习计划里,今年底把这本书的书稿交给出版社以后,明年整个的学习重心将是学习英文,享受英文。
仔细反省内心,总结这么多年以来,英文很差,恐惧的原因在于意识上把英文想象成一片海洋,不知道它的疆界在哪里,因而,把它的难度扩大了。
刚才谈到的是学习方法上的"疆界",它的核心是通过听觉传输的形象思维。
下面再谈一点英文本身结构上的"疆界"。
这个问题,请教了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
教授说:英文其实很简单,2个部分,单词和语法。
单词相当于行人,语法相当于红绿灯,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在这个原则基础上你可以自由发挥。
经过老师生动的讲解,我这样悟道英文的文化:英文是一门既严谨又宽容的语言。其严谨是相对于汉语的严谨,她有相对于汉语更严谨的语法框架,我们需要严格遵守其"交通规则"。宽容则表现在她的自由延伸,我们看到很多英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是极其妙曼的。如: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第82首,英文原文:"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anddeath like autume leaves"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种宽容可以理解为延伸,理解的延伸、画面的延伸。谈到这一点,不得不提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
杜牧的《山行》中,写到: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仅仅二十多字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山径、白云、人家、枫林,还有最具神韵的经霜红叶。"看到"了诗人因为喜爱晚秋的枫林景色而停下车来赏叶。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惊喜于深秋枫林之情,可知诗人颂秋之意。诗人分明是从"红"中,看到了秋天呈现的热烈景象与勃勃生机绝不逊于春天,于是乎,一种热爱秋天,勃勃向上的思想感情生于心,融于景。通过枫林晚景的形象描绘,表达热爱秋天勃勃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便是杜牧《山行》的形象思维过程。诗人惊喜之情带进去想象,把"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单一静态的画面,演绎成眼前热烈似火充满活力的秋景。又可见"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机勃勃的春景,两相辉映比较,枫林之美便成动态的变化的丰富多彩的,惊煞人,爱煞人!
总结以上所有老师的方法,都是通过形象思维妙用的方法,达到记忆的目的。同时,这些聪明的学习方法,也强化着我们的形象思维。
(二)艺术学习中的思维导向:"找感觉"
在艺术类所有的专业课程中,经常听到老师用的一个词语:"找感觉",找身临其境的感觉。
什么是感觉呢?从字面来讲,可以理解为感性的、感官的觉察。
艺术学习中我们需要觉察什么呢?需要我们在钢筋水泥的琴房里,安静的五线谱中,觉察作品的意境。她也许是在风光无限的大自然里,在波涛汹涌的海洋里,在宁静的月光里......她也许是一个矜持的少女,也许是一股清泉,也许看不到也摸不着,只是作曲家一种需要宣泄的情绪......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思维,把音符转化为画面,并在演奏或演唱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作品里的"她"。
这种转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现在的思维理念反省自己过去很多年学习声乐的过程,会发现其中的要点:
1.理念也就是接受形象思维这个理念。
2.转化把"我"(自我)转化成"她"(作品意境里创作的虚拟人物)的过程。
这是一个从主体到客体的转换过程。其中的难点在于:自我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因此有很多固化的东西存在,而客体的"我"是一个需要塑造的"自我",是虚拟的,也许和真实"自我"反差很大。比如《二泉映月》是作者坎坷、悲惨命运的缩影,有很强的时代感,这在我们个人价值、艺术价值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是无法切身体会到的。如果在演奏的过程中,有太多"自我"的痕迹,那一定不会打动人的,听众不可能被"做作的悲切"所打动。
去年冬天,听傅聪先生的独奏音乐会,他要求的灯光很弱,只有一束光打到钢琴上,在台下看到只是一个剪影。我沉醉在他的音乐状态中,很深。他对舞台、灯光和音乐的要求,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不希望被打扰,音乐就是他,他就是音乐。
也就在那一刹那,笔者找到了很多年来,在专业上迷茫、彷徨的原因。回想起每一次上台考试、演出的经历,我脑子里是意境、歌词,有时还会闪过一丝准备高音部分的紧张,大脑的状态不是一个纯粹意境画面的状态,而是以上三种画面的交替。
这种交替,可以理解为杂念,交替的本身就是力量的分散。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请教了声乐老师。
笔者的问题是:在演唱的时候,你们大脑里显现的是什么?歌词、画面、旋律还是其他。
老师们说:是画面,歌曲情景的画面,整个人都融入歌曲的意境了。笔者又问:大脑里的画面和脑子里需要表达的歌词有冲突吗,它们会产生交替吗?
老师:不会,不会,当你整个人融入音乐中,在你眼睛看到脑海里画面的时候,歌词已经送到嘴边了,它自然的流淌出来,不需要交替。在艺术的环境里,无论是教还是学,形象思维无处不在。民乐系一位青年教师,一位非常优秀的二胡演奏家,我们时常在一起探讨音乐。有一次,谈到小孩子拉琴的问题,他说:"初学者握弓都很紧,僵硬,告诉小孩子放松,放松,手需要放松,小孩子很茫然,不懂得什么叫放松,反而更紧。"每次教初学的小孩,他都先带他们看金鱼的游动,然后,告诉学生:"你看小金鱼游泳多自由啊,你拉琴的手就要像金鱼的尾巴这样灵巧、轻盈、放松。"
抽象的"放松",经过夏老师形象的比喻,并让学生切实的观察、体会,孩子的进步很快。
因此,我们可以解答莫扎特能够凭记忆把多声部的《赞美歌》记录下来,门德尔松能把遗失的管弦乐总谱凭记忆再写出来,绝不是偶然,这超人般的记忆力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和技巧,那就是把曾经储存在大脑里的音乐记忆,把每一个声部蕴含的故事画面,在头脑里展开,还原音符。
按照这样的推理,在复原这些乐谱的时候,不同声部的乐器将不再是乐器,而是被转化为作品的角色和场景。比如,小提琴演绎的"风",大鼓在"打雷",大提琴表达着"失恋的痛苦"......
3.艺术环境的文化熏陶在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中,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专业。表演者来自国内外,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都极其丰富、上乘。
音乐会的意义对于演员和观众来说是对等的,都是通过音乐会的舞台,双方共同享用一份"精神大餐"。
演员,通过肢体、语言、声音给观众展示内在的"精神";观众,通过视觉、听觉的反馈,享受着艺术"精神"。
而这个抽象的名词"精神",在各自大脑里转化的媒介就是"形象思维",它通过大脑内部的画面形式展现。
说到这里,就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那就是观众对音乐"精神"吸收的审美问题。
每次学校的交响音乐会,笔者都要请一些从事理工科等其他专业的朋友。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有过古典音乐欣赏,特别是交响乐审美的迷茫。也就是说:听不懂。
他们问笔者:应该怎么去听?是根据作者的情景框架去听,还是自己在音乐里填出自己理解的故事内容。在这里我从思维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笔者仔细思考了朋友的问题,发现根据作者希望表达的内容去听和自己在音乐中套入自己理解的内容,这个意识的本身,就已经被局限了。什么被局限呢?思维被局限。被什么局限呢?被自己的意识所局限。
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这里的"命运"所包含的是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世界命运?宏观命运?还是微观命运?或是几种命运的交织,延伸?
第一乐章一开始就是强有力的和弦,这是作者在表达:命运在敲门。可是,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天神的降临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
因此,笔者认为,从思维角度的音乐审美,如果根据我们常规意义上理解的作者意图去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局限。
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还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文化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我",独一无二的"自我"。因此,不同个体在艺术审美这个过程中所真正得到的,是每个个体独特的感受,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视觉、听觉的感受不同,因而大脑形象思维媒介延伸方向就会不一样,从而形成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艺术院校学科设置浅谈艺术院校大学生之所以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还与课程设置有关。
我们设置了大量与强化形象思维有关的艺术专业类课程,却很少开设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从文化导向上,没有给学生导入要加强逻辑思维的理念。因此,形成艺术院校大学生们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的特点。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浅析,笔者认为,在艺术院校扩招、就业环境严峻、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运用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在保持艺术院校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优势的情况下,拓展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向全脑型思维人才迈进,接受新世纪的挑战。
第二节 逻辑思维的训练
一、逻辑智商测验
在下面描述的题目中,请选出与你相符合的,每选一个题得2分。
(1)你能很快心算出数字很大的运算题目。
(2)你能发现演讲者言论中很多的逻辑错误。
(3)你能很快发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
(4)你经常浏览报纸的科学报道版块的内容。
(5)你喜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6)你能从一个最不可能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7)你认为事物都具有内在的逻辑。
(8)你喜欢到博物馆等知识性的场所去参观。
(9)你喜欢对很多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
(10)你喜欢用逻辑上的命题来取悦朋友。
测试分析:
得分在1~4分之间,表明你的逻辑智商很低,建议你最好参加本节逻辑能力的训练。
得分5~9分之间,表明你的逻辑能力一般。在通过本节的逻辑能力培训后,你会找到克服很多困难的技巧。
得分在10~20分之间,表明你的表现已经超过很多人,如果你在这方面再努力一把,你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案例分析
下面几个这个例子是世界500强公司招聘员工所用的考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逻辑的线条:
案例分析之一:美国有多少个加油站?
几乎没有一位前来参加面试的人事先拥有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当然面试官的目的也不是让你告诉他这个数字,而是要考察你是否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遇到这样的题目时,不要被这样宏观的题目所迷糊了思维,而是要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借助概念来判断和推理。整理出清晰的逻辑思维线条。
逻辑分析:
(1)判断概念是否成立:加油站是量化的实体,因此,美国有多少个加油站的发问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