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导孩子危机应变,并一起实习演练。例如,受到群殴时大声叫“失火了”,拔腿就跑;或者见机行事,主动反击,然后逃跑;或者先委曲求全,再行解决。
4、鼓励孩子多运动,锻炼体能。健康好、体能强、精神饱满的孩子,小恶霸不敢欺负他,即使一时受到欺负,其承受压力的能力亦较强。
5、受欺负的孩子需要心理辅导。父母亲要有时间聆听他的倾诉,并付出爱心和耐心。爱能使孩子的创伤复原。
6、父母不可因孩子受欺负而紧张焦虑过度,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不安。保持镇定,给予安慰,不要嘲笑孩子胆怯,而要积极地支持他,做他的后盾。
7、提升家庭教育功能,培养孩子主动交朋友,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委托他做适合他做的工作,重视他的想法和言行,是培养孩子自尊的方法。
自尊健康的孩子,不易受到欺负,即使受到欺负,稍加辅导,回复起来也比较快。最令人担心的是,本来自尊、自信就差的孩子,经过受害的创痛后,会使他的心理更不健康,这时若不加以辅导,就会产生后遗症了。
把情绪转化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
孩子吵着要吃零食。
父亲说:“孩子,你想做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要吃饼干。”
“你这几天消化不好,医生交代不能吃零食,我是不会给你的。吵闹并不能达到目的,对你没什么好处,想想看你能做点其它什么事?”父亲随后暗示孩子:是要喝点开水,或者念一段故事,或做点别的什么事。
“我可不可以喝点蜜水?”
“你可以喝一杯淡淡的蜜水;自己倒水,自己加蜂蜜。”
孩子稍稍受到挫折就会闹情绪,那正表示他对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孩子进了小学后,一般而言,闹情绪的情况会少很多。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还经常闹情绪,就该注意舒解它,并教导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的是负面情绪的表达。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但若执拗于闹情绪,而不能适当表达情绪,就会使情绪生活失调,造成更多困扰和适应上的困难。
儿童闹情绪,通常是在挫折或不顺心时,很直接地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有:
1、闷不说话地赌气,等你来妥协。
2、任性地大吵大闹,希望你迁就他。
3、攻击行为,包括对人拳打脚踢和摔东西等行为;他想令你屈服。
4、情绪性的生理反应,例如身体感到不适,想博得你的同情。
对于这些情绪行为,你不能让他得逞,更不可说穿他的情绪表达动机。父母要做的是让他冷静下来,再好好跟他谈话,教他怎么表达和控制情绪。
一个人不懂得正确表达情绪及控制激动情绪,是人生的一种残缺,更是未来人际互动上的障碍,同时也是抑制潜能发展的因素。
把情绪转化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就不会压抑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压抑的情结,以后继续发作。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步骤:
1、帮助孩子理清自己要的是什么,并指出闹情绪不能解决问题。
2、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鼓励他去执行。
使用这种方法,就能避免孩子执着在情绪之中,继续以闹情绪的手段与大人较劲,同时也引导孩子不受情绪绑架,养成解决问题和跳脱负面情绪的好习惯。
改变教导方式,导正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龄的孩子应该是活泼讲理的。如果孩子变得侵略、攻击或有暴力行为,人际关系就会被破坏,他会尝到孤独滋味,受到许多制止或惩罚,接着滋长心中的恨意,强化与人敌对的态度,这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坏。
为人父母者必须了解孩子变得敌意和攻击行为的原因,避免这些因子改变你天真可爱的孩子。
攻击性强的孩子,主要形成的原因为:
1、幼年缺乏温暖和照顾。
2、父母和家人的纵容:对手足及长辈的不礼貌和侵犯行为,没有受到及时制止或约束。
3、家长脾气火爆,动不动就体罚、凌辱。
4、孩子天生十分好动、性急,脾气反复无常。
从校园攻击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严重攻击行为的孩子,并非先天具有坏脾气。大部分的校园恶霸行径,是从后天学习得来的。于是,父母亲不可不注意孩子的教导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间的互相学习很重要,孩子一旦与攻击行为的同学在一起,其偏差行为发展得很快,其特质是:
1、参与同学的攻击行为,可以提高自己在同学中的声望,让这个次级团体接纳他。
2、欺负别人如果没有受罚,父母亲又替他开罪,孩子就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强化他的非行特质。
3、大伙儿一起来,一则助长气焰、一则分散罪恶感和责任,容易造成更严重的集体恶行。
4、同学中的老大建立了威望,形成具有威胁性的气氛,连受害的孩子都不敢吭声。
孩子要学坏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孩子攻击和欺负别人的行为,几乎在小时已经种下种子,而且大部分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教育必须特别予以重视,建议父母要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
1、订定合理的规范。
2、坚守原则,但不可动粗而对孩子施以恐吓和攻击。
3、提醒孩子动粗不是有气概的人。
4、在温暖和照顾中发展正确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
5、透过游戏、故事和扮演,培养明辨是非和正确的行为态度。
6、欣赏和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以建立其健康的自尊。
孩子小的时候,只要你用爱心来教导,很容易建立遵守生活规范的习惯,就不致造成破坏人际和谐的攻击行为。这就等于赐给孩子一辈子用不完的人生资源。
引导孩子参与现实生活,指导如何正确运用信息。
由于社会的变迁,孩子的生长环境有别于过去:或许是生活富裕,或许是经济生活形态的改变,孩子们缺乏谋生的经验,以致与现实生活脱节。许多孩子有了不负责任的倾向。
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儿童和青少年,是在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网络中长大的,他们吸收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信息、零碎片段而不切合现实的观念,却以为它们是真实的世界。尤其是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角色与他人交谈,而代替人际互动与支持的孩子,更会造成群体生活的疏离。
在这些媒体和网络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发展成虚拟的自我概念:缺乏人际互动的孤僻;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造成行为的偏差;对现实生活适应的困难。这种孩子具有虚拟的人格特质。
这样的儿童和青少年,有逐渐增多的现象。他们自认聪明,但却很容易挫败沮丧,或者铤而走险,步上非行少年之路。这种人格特质是:
1、他们不能接受生活现实,容易反叛,缺乏耐性。
2、眼高手低,容易失败。
3、人际关系不好,情绪暴躁,与人冲突的机会增加;但也有可能发展成孤僻或沮丧。
4、认同不完整,自尊健康状况差,容易发生偏差行为。
这类孩子与现实生活疏离,不切实际的态度与想法,阻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造成挫折和沮丧,甚至影响学习成绩,带来困扰。最通常的反应是,每天把时间花在电视、网络交谈和漫画上。
为避免孩子产生虚拟人格特质,建议在小学时就要及早防范。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多注意:
1、引导孩子多做家事,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群体活动。
2、多跟孩子说话,协助、参与孩子的学习。
3、多肯定孩子的优点,欣赏其良好表现。
4、多读故事、少看电视,并指导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