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拿着鸡肉卷子,咬了一口,嚼了嚼,点点头,笑了笑,便大口大口吃起来。只一会儿,一个鸡肉卷子吃下了肚。他翘起的大拇指,愉快地说:
“好吃!味道美极了!”
瓦特吃完一个鸡肉卷子,还想吃,按照潘成焕卷的方法,拿起一块烙饼,铺在桌子上,想夹鸡肉,但接连夹了几次,一块鸡肉也没夹起来,将筷子一放,用手抓起来,大家看他那天真、活泼的样子,引起一阵阵大笑。
瓦特此时并没有笑。他见大家都吃不了,只是看着他一个人吃。
以为客气,不住地招手说:
“别客气,吃!吃!”
餐桌上充满了中国人民盛情待客的气氛。
吃过饭,瓦特更为兴奋,精神特别好。他掏出一包香烟,给王国蕃、潘成焕和在场人,每人递了一支烟,又从口袋里取出打火机。
那时,中国农村大多数人,还没有见过打火机这东西,不知是什么玩意。当瓦特将打火机对着王国蕃嘴上的烟卷,“咔嚓”一声打着火机,王国蕃吓了一跳,在场的人也很惊奇。当大家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语言不通,彼此的思想感情沟通了。
大家吸着烟,做着手势,着力理解、揣摩对方的话。当明白过来话的意思时,特别地兴奋。
夜已很深了,王国蕃、潘成焕要瓦特休息,示意说:这里是游击根据地,同宿县城隔着一条大浍河,日军是不敢在黑夜过河的。外面放有岗哨,加强了警戒,可以放心地睡,好好休息。
王国蕃、潘成焕离开后,瓦特并没有立即入睡。他站在窗子前,出神地望着夜空。这天是农历九月初四,一钩新月挂在高空,从窗棂上投来一缕清凉的光线,;时庄十分宁静,村子里住了许多游击武装,一点也没有骚扰的感觉,农民们都入睡了。洁白的月光洒在房屋上、树木上、池塘上,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瓦特由此感受到,游击队已和这里的农民亲密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和帮助。他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瓦特,一个来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美国青年,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才一天光景,就感受到它的温馨了。
在瓦特进入梦乡之际,王国蕃和潘成焕又开始忙碌起来。
新月西斜,夜已深了。
小张庄在清凉的月光下,是那么幽静,似乎战火离它很遥远。
庄子上的人都熟睡了,瓦特也睡熟了。只有王国蕃、潘成焕的住处灯光彻夜未熄,点亮了这个淮北平原深处的村落。
村庄不远处的浍河流水,掀着细碎的浪花,淙淙地流淌,仿佛向他俩讲述着一段永远的故事。
浍河的东边,有一个大集,名叫东坪集。东坪紧靠西寺坡大泽乡。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即陈胜)、吴广与被征发的九百戍卒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守边,在大泽乡遇暴雨阻道,算来逾期,按秦律当斩。陈涉、吴广无奈,杀死两名廷尉,率众揭竿而起,筑台盟誓。陈涉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征讨暴秦。首攻大泽乡,继而连克蕲县、柘城、鹿邑,至东州(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涉自立为王。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风起云涌,终于推翻暴秦的统治。陈涉、吴广领导的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涉所筑高台,至今犹在。这座高台东西长67米,南北宽65米,为覆斗形,气势雄伟。清代学士李玉卿吟陈涉故台诗云:
仗义何人气不磨,
茫茫大泽起干戈。
虎狼纵据函关险,
狐鬼偏鸣野寺多。
斩木首摧秦社稷,
揭竿络启汉山河。
王侯将相原无种,
叱咤风云发楚歌。
耳听着汹涌澎湃的浍河流水声,王国蕃心头涌起了无限的波澜。
王国蕃,1921年出生于大泽大王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起,在蕲县小学、中学读书。他听过陈涉、吴广的故事,听过李自成、洪秀全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都铭刻在心里,并常去陈涉故台游历,就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这些波澜壮阔的斗争,强烈地吸引着他、激励着他。
他通过自己有限的阅历,想象出来的这些斗争,和当时斗争的情景,肯定有很大的差距,可是他都坚信自己想象是真的,宛如置身在当年的每一场斗争里,去和那些古代英雄们一样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大干一场。
在读中学时,他常常率领同学“战斗”,自称有“三万兵马”,人们送他绰号叫“三万人”。
抗日战争爆发,17岁的王国蕃在家乡参加了“保家卫国”的联庄会,不久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40年秋,被选送到新四军第四师创办的抗日联合中学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有幸看过一本线装《孙子兵法十三讲》。有些地方,他读不懂,有些词句太古典了,他不能解释。但是其中一些军事思想,和他自身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他对整个意思却能领会,甚至有很深刻的领会。
1941年春,党派王国蕃回到家乡,在蕲县集一家盐行以管账作掩护,做交通联络工作,穿插于津浦铁路东西两侧,接待了一大批从上海、南京、合肥、安庆等城市来的青年学生,又把他们送往淮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
1942年秋,宿南的抗日游击支队,因汉奸告密,在桃园镇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宿南的抗日民主政权受到严重破坏,伪军乘机猖獗,残害百姓,人民群众又陷于水火中。在这严峻形势下,党派王国蕃等一批干部和骨干,来到宿南,任命王国蕃为宿南区区长。王国蕃到宿南后,身背一个粗布书包,装着抗日的文件材料和书籍,深人群众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培养和吸收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参加到抗日救亡阵营中来,很快恢复了抗日民主政权,重新组织了游击武装。
不长的时间,就将日伪势力赶出了宿南。
已是午夜了,王国蕃、潘成焕住的房子里的灯还亮着。两人对坐着,反复商量第二天的行动。
王国蕃是个善于独立思考,又能够倾听别人意见、尔后作出决断的人。
潘成焕说:“东坪.,距宿县城只有30多公里,美国飞机坠落到这里,日军是会很快得到消息的,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来争夺飞行员和飞机残骸。”
“飞行员和飞机残骸都要保护好。”王国蕃向潘成焕说了两条:第一,立即派一名交通员,向县委报告这里的情况,以便尽快将飞行员安全送走;第二,5点开饭,天一明就去挖飞机头。飞机上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残骸,都不能让日军抢去。那样,会损害盟军的荣誉,也会影响中国人民的声望。
潘成焕应道:“好,我立即去布置!”
当潘成焕转身要走的时候,王国蕃又将潘成焕叫回:“等一等。再派两名侦察员,到宿县城外,侦探日军的动向。”
这一夜,王国蕃和潘成焕两人都没有合眼。
四
东方刚刚泛出鱼肚白,游击队集合的哨声就吹响了。王国蕃、潘成焕带着全体游击队员,来到小领地,开始挖飞机头。
村里农民闻讯,不少人也扛起锄头、铁锹,陆续跑进小领地,帮助挖掘机头。
小领地上,沸沸扬扬。游击队和农民,挖的挖,抬的抬,挖掘进度加快。
就在这时,王国蕃、潘成焕所预料的情况出现了。两名侦察员,气喘吁吁地跑进挖掘现场,报告说:
“日军从宿县城……乘四辆汽车……朝东坪方向来了。估计……估计是来抢夺飞行员……飞机的!”
王国蕃、潘成焕得到报告,让群众撤出现场,要游击队留下,加紧挖掘,想赶在日军到达之前,将飞机头挖出来,以便运走。
9时许,又有两名当地农民跑进挖掘场地,对王国蕃、潘成焕说:
“鬼子已到了王湾,正在过浍河!”
“有多少鬼子,看清了没有?”潘成焕问。
一个农民断断续续地说:
“过河时……汽车不能过……留下了一些人……”
另一个农民接上说:“过了河的,大约有七八十人!”
王湾,距小张庄只有三华里。情况越来越紧急。这时,飞机头虽已从深土里挖出来,因为太笨重,抬不起来。潘成焕组织了十几个游击队员试了试,连移动一步都很困难。他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转过身对王国蕃说:
“区长,看来这一仗是不可避免了!”
“避免不了就坚决打!”王国蕃眼里射出一股火一样的光焰,激愤地说:“做出再大的牺牲,也要保护美国飞行员,保护美军飞机残骸。
盟军是来支援中国抗战的,坠落到这里,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决不能让日军从我们手上抢走!”
“仗肯定要打!”潘成焕以请示的口吻说,“区长看这一仗该怎么打?”停了停,潘成焕又说:“过去我们是打游击战的,不是声东,就是击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可是现在是要硬碰硬!”
王国蕃十分喜欢这位年轻的队长,平时常同潘成焕讨论战略战术原则,向他传授些兵法,借以培养提高他的能力。王国蕃看出,潘成焕对这一仗已有思考,便鼓励他说:
“老潘,你是队长!依你看这一仗该怎么打!”
“好,我先说点意见!最后由你决定。”潘成焕十分尊重区长,说:
“论武器,鬼子比我们的武器好。他们是机枪大炮;我们只有两挺轻机枪,其余都是步枪。论人数,鬼子来得并不比我们多,他们大约80来人,我们有160多人。”
潘成焕分析敌我兵力后,接着说:
“我们与鬼子的实力相比,是优劣各半,打起来有一半胜利的把握。但鬼子是进入我们的地区作战,他们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我们则可以利用地形条件,造成有利的形势,优势便会倾斜到我们这一边来了。”
“因此,我们要占据有利地形,先发制人。先发有三:一是先手,要先于抢占必争之地;二是先声,一行动就能挫败敌人的计谋;三是先机,作战不全依靠先进武器取胜,而靠预先布置的奇谋巧计取胜!”
“具体打法我想这样!”潘成焕一挥手,指着小领地说:“日军是来争夺美军飞行员和飞机残骸的,这飞机头先别忙搬走,是现成的诱饵。
我们可以在日军开来的路上,选择一个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
潘成焕的手指指向北边的一条大沟,说:“我带两个排,由北沟前进,打阻击。” .
潘成焕的手指又移动了一下,指着南边,说:“区长!你带一个排,配一挺机枪,占据南沟,打侧攻!”
“这样,形成南北包围之势,打它一个措手不及。待杀伤日军过半后,从两边包围过去,歼灭这股敌人!”
王国蕃听了潘成焕的这个战术构想,觉得他是将兵法熟练地运用到作战实际中了,心中暗喜,没有辜负自己一番苦心培养,连连点头赞许说:
“我同意这个打法。猛虎从来不因为自己凶猛善斗而占据不利的地势;雄鹰也不依仗自己善于凌空搏击,而栖居在细软的树枝上。只要我们正确利用地形,造成有利态势,再加上游击队员英勇顽强,打胜这一仗是有充分把握的!”
潘成焕听出王国蕃的话,既肯定了打好这一仗必须利用有利地势,也强调了还要发挥英勇战斗的精神。便说:
“区长说得对,游击队员的勇敢精神,是这一仗取胜的关键。请区长作个简要的动员吧!”
王国蕃笑着点了点头。
潘成焕随即集合队伍,将战斗编组和战术要领说了说。然后,高声宣布:“现在,请区长作动员。”
在遥远的天边,浅灰色的、淡白色的、嫣红色的云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多么像人世间世事的变迁和绚丽奇伟的生活!
王国蕃望着远方,他想象着人生的征途。那些激流河川,连天炮火,遍地烽烟,要他们去跨越、去扑灭。一股战斗的豪情,充溢在他的广阔的胸怀之中。
王国蕃将身上斜背的驳壳枪,从胸前往背后拉了拉,大步走到队伍前列,神情激昂地说:
“同志们!”
游击队员“咔嚓”一个立正,斜放的步枪“哗”地一声收回胸前。
这时,全体队员,人人都意识到将要完成一件非同小可的、重大的、庄严的事情。大家立即生发一种忘我的、同敌决一死战的豪情,目光都注视着王国蕃那严峻的脸庞。
王国蕃举手还了一个礼,开门见山地说:
“此次日军来犯,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抢夺美国飞行员和飞机残骸。敌人开来汽车,是想用快速的动作,从我们手上夺过去,运回去,以便报功。敌人是志在必得。而我们战斗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保护飞行员,保护飞机残骸,决不让鬼子抢夺去!”
“这场战斗,是不可避免的!军事上叫‘死地’。既已到了死地,就要英勇作战,才能死里求生。”
“英勇作战,就能保护盟军飞行员,保护盟军飞机残骸,就能生存!
不英勇作战,盟军飞行员保不住,盟军飞机残骸保不住,我们也不能生存下去!”
略停了停,王国蕃接着说:“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我们拿起武器,战斗到底!为了家乡,为了土地,我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盟军,为了盟友,我们赤诚相助!”
最后,王国蕃高声地问道:
“同志们,我们经常说,要为民族生存而献身,为战胜法西斯,不惜献出我们的生命!现在,已到了我们献身的时刻,大家说值不值得?”
“值得!决一死战!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决一死战!”
游击队员的吼声,山摇地动,在大平原上回荡。
王国蕃的动员,如同一团火投入干柴,把蕴藏在大家心底里的杀敌怒火点燃了,熊熊燃烧起来。
动员会一结束,游击队的第一排由排长带领,第二、第三排由潘成焕带领,怀着高昂的斗志,跑步进人各自的阵地。
王国蕃站在堤上,看见浍河岸边白杨树的枝条在风中抖动,显示着一种挺拔不屈的精神。
随后,他紧跟第一排,进入了阵地。
五
浍河通往东坪,本来有一座大桥,是沟通浍河南北的咽喉通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驻在宿县城的日军经常过河袭扰,抗日军民为阻止日军过河东犯,将大桥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