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成了人们非常重视的能力。同样,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探索精神很重要家教案例
哥伦布为了实现横跨大西洋的梦想,准备了近20年。在这期间,哥伦布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笑,被人们公认为愚蠢的家伙。在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哥伦布终于以他的真诚和信念,感动了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为哥伦布准备了船只,使哥伦布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梦想,而且发现了美洲大陆。
哥伦布远航回到西班牙,人们奔走相告,都对哥伦布充满了敬仰之情: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在王宫大摆宴席,为哥伦布接风洗尘,饶有兴趣地听哥伦布讲述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
因为受到国王和王后的盛情款待,哥伦布遭到了不少人的忌妒。有人议论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实现了白日梦了吗!要是有足够大的船,我也能横跨大西洋。”听了这些议论,哥伦布并没有进行辩解,而是从容地对人们说:“假如在座的有兴趣,不妨共同做一个试验,看看哪个能把一个鸡蛋竖立起来。”
人们争先恐后地试验,但都没能将鸡蛋竖立起来。最后,人们都认为让鸡蛋竖立起来是根本办不到的事。哥伦布看到人们都没能将鸡蛋竖立起来,就随手拿了一个鸡蛋,将尖端在桌子上轻轻磕了一下。然后鸡蛋稳稳当当地就竖了起来。
哥伦布对大家说:“大家都认为将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做到了。现在,你们看到我怎么做到的,你们也知道了怎么做的。可是,问题的关键是我最先想到和做到了。”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孩子好奇心愈强,想象力愈丰富,创新能力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会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喜欢冒险,乐于做危险的游戏,因为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象,允许他们尝试。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的父亲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鲍林小的时候经常到父亲的实验室里玩。鲍林非常崇拜父亲,看到父亲调配药物,也时常想动手试试。
鲍林的父亲很早就注意到了鲍林对实验具有深厚的兴趣,就不断地教导鲍林如何调配药品,如何做实验。鲍林每天放学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向父亲的实验室。在那里,鲍林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逐渐养成了科学探索精神。
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这使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当中。很长时间之后,鲍林才从消沉中走出来,重新走进实验室。鲍林得知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就经常到好友杰弗里家去玩。好友杰弗里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并最终在化学领域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人应该有探索精神。探索精神要从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可是,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个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这是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实际上,孩子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有乐趣,还有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美国的教育就十分重视让孩子在各种冒险活动中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未知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利用节假目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可以增强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认识事物越丰富,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
教育幸家对父母的志告
父母不应该总是将孩子困在家里,不让孩子接触可能带来伤害的任何东西。这是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智的父母会经常带领孩子接触新鲜事物,鼓励孩子探索未知领域。
创新离不开思考问题
家教案例
一位年轻人在一家石油公司里谋到一份差事,任务是检查石油罐盖焊接情况。这是一份最简单枯燥的工作,很少有人乐意做这份工作。这位年轻人也渐渐觉得,每天检查一个个铁盖太没劲了,就找到主管,请求调换工作。可是,主管没有同意,却对他说:“不行,别的工作你干不好。”
年轻人没办法,只得继续检查石油罐盖焊接情况。年轻人想,既然没有其他工作可做,那就把这份简单枯燥的工作做好吧。此后,年轻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他认真观察焊接的全过程,发现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需要39滴焊接剂。
焊接剂为什么一定要用39滴呢?少用一滴不可以吗?年轻人有了这种想法,就动手测算起来。测算结果表明,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使用38滴焊接剂就足够了。年轻人有了这个发现后,信心倍增,就开始想办法将节省一滴焊接剂变成现实。
公司现有的自动焊接机,是为焊接一个石油罐盖消耗39滴焊接剂而专门设计的。也就是说,用现有的焊接机是无法实现焊接一个石油罐盖节省一滴焊接剂的。年轻人决定另外研制新的焊接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年轻人终于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使用这种新型焊接机,每焊接一个罐盖可节省一滴焊接剂。积少成多,一年下来,新型焊接机竞能为公司节省开支5万美元。一个每年能创造5万美元价值的人,没人再敢小瞧他。
自此之后,年轻人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若干年后,年轻人成了世界石油大王。
孩子天生就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心中总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孩子从会说话起,就经常问东问西的。由于年幼无知,孩子所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非常荒唐的,有时让父母根本无法回答。
不管孩子问得如何,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孩子是在进行思考和探索,这就很值得表扬。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孩子提出的问题荒诞不经,孩子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思考和探索了。
著:名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喜欢提问题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爱因斯坦经常会对常见的事物提出问题,诸如“风从哪儿来的?”“雨是怎么形成的?”“雪有没有不是白色的?”之类的问题。他的父母对他提出的问题总是尽力解答,这极大地刺激了他的求知欲,提高了他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小时候善于提出问题分不开的。
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完全加以否定,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父母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不曾想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一旦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角度太偏向于看待事物的通常思路,就会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会理解得更加深入,从而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其他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外,还有其他作用吗?其实,随便一种事物都可以用来启发孩子进行多角度思维。
多角度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发故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发散性思维是通过对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或解决办法。科学家哈定说:“几乎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靠的是发散性思维。”
在生活当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例如,回形针的用途:可以用来把纸和文件别在一起,可以用做发夹,可以代替别针,可以拉直了用做织针,可以当鱼钩使用等。为了达到照明的目的,采取的方式有:可以开灯,可以点蜡烛,可以用镜子反射太阳光以及用手电筒、点火把等。
教育专家对父母的忠告
父母经常培养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就能够使孩子学会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的妙用
家教案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外出经过一个偏远的乡间,乡间的路面崎岖不平,而且有很多碎石头,刺得国王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着想,还可以造福于他的臣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集不到足够的皮革,况且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是无法估量。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暗自感叹。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进谏:“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牛,差遣那么多人,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割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而且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啊!”国王听了很惊讶,仔细一想,立刻收回成命,采用了仆人的建议。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皮鞋”这种东西。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解决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可以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问题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奇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