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农民年金制度。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日本政府颁布《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197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日本有了专门为农民建立的年金制度。这个《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鼓励农民离开土地,根据个体选择的自愿性原则,农民因进城或者满65周岁而转让土地经营权后,政府在支付其国民年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支付农民年金,作为国民年金制度的重要补充。
第三阶段是免费享受国民年金制度。70年代后,日本实行“国民皆保险”的社会保障体制,农民作为公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不需缴费就享有国民年金。这标志着日本正式取消了对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待遇。2002年以后,日本农民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国民年金和农业劳动者年金,农民比城市人还多了一份保障。
日本人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中国和日本的农村基本情形是如此相似,日本人治理农村的经验,我们难道就不能借鉴过来吗?
我们又该借鉴什么呢?
首先,喊口号是没用的。老百姓这几年实在听了太多这样的口号,但总是口惠而实不至。日本人就认真得多,第一步就在法律上明确下来。有了法律的保障,加上日本人那种对制度的高度遵守的自觉性,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毛主席就说过,什么事情就怕认真。
而我们现在做事就是不认真,说说而已。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立法先行。日本的《国民年金法》,保证每个日本国民都能享受国民年金,这里同样是包含农民的。《国民年金法》和《农业劳动者年金基金法》的颁布,使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法律层面上得以保障,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其次,要有决心,得拿出真钱来,不能打白条啊!日本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中给予了极大的财政支持。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国民年金中,财政补贴包括基金保险金的三分之一以及全部的管理费用。政府可是将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都拿出来分配给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中国的社保基金经常被挪用的新闻并不新鲜。没有社保,就失去了一份安定感,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失业、伤病、残疾、天灾,哪一样摊上了都得把一辈子搭进去。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更没有什么心情去打开钱袋子消费了,何况这个钱袋子里还真没有什么黄的白的东西,充其量几个铜板。
日本农村,是我们的样板;向日本学习,不是我们的耻辱!无论任何民族,只要他有你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就都有理由向他们学习。
8.东京湾的启示
总说日本很强大,中国人往往对此都是一些感性认识,要想真正深入了解日本,解析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看看东京湾就知道了。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发展起来后的一个通病,中国人也有幸认识到了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不可避免地也遭受了城市化的另一后果。而东京湾的发展,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思路。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赶上世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末班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是,岛国资源贫瘠,能源与原材料缺乏,日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外向开拓型经济模式,即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经济模式:从国外购买原材料,将产品销往国外。日本政府从开发东京湾到今天,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大量购进煤炭、石油、矿石等资源,大量外销汽车、电子等工业制成品,并且在引进消化、吸收欧美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能力。这些产品生产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运输量巨大,而且生产过程还需要耗用大量的水,企业必须选址在靠近水源和运输方便的地方。于是运输尤其是海洋运输成为了日本发展经济的命脉,东京湾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东京湾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海岸线170公里,在地理上是一个天然良港。由于日本经济的特点,大企业和相关产业逐步向沿海港口城市尤其是东京湾这样的超大型港口城市集聚,促进了东京城市圈公共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东京圈是日本列岛航道、铁路、公路、管道和通信等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市中,t~,50公里半径范围的汽车日流量超过500万辆次,东京羽田机场国内年定期航线升降90000架次、国际44000架次,国内旅客流量573万人次、国际216万人次,仅东京港一个港口每天进出港的船舶就近千艘,年货运量超过600035‘吨。
产业集聚一定会导致相应的人才集聚,东京湾因此成为日本教育和科研机构高度密集的地区。东京一个市就集聚了全日本20%的大学和30%大学的教师,近120多所民间研究及300多家顶级技术型。即使是部分国立研究试验机构和大学1972年迁往筑波科学城后,东京仍然是研究机构的集中区域。东京成为了日本的金融资本市场中心、新闻中心、出版中心、广电中心、媒体、广告中心。多重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使东京湾经济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岁月。
1968年日本GDP首次超过当时的西德,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京湾经济圈就贡献了将近一半的力量。但因为过度聚集,环境与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负荷运转的现象,交通压力、环境压力都导致了东京城市圈的疲态尽显。由于国民收入倍增,民众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从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转向注重文化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1968年,日本发布了“第二个首都圈基本计划”,东京湾城市圈周围的土地使用根据不同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将周边地区开发成卫星城市,规划成为综合性都市、工业城市、观光都市、研究学院都市等,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交通的便捷。现在东京湾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和生态最好的城市圈。环绕中心城区的有不少小而精的卫星城市,比较著名的有筑波科学城和相模园高技术工业城。
筑波科学城位于离东京市中一t~,60公里左右的筑波山以南,1972年竣工,建成后集中了日本国立研究机构人员的40%。另外,大财团和大企业的研究机构也向这里集聚。相模园高技术工业城位于东京都远郊的町田市附近,原来是一个军工基地,在原来的工业基础上将其建设成为日本的“硅谷”,日本宇航科学研究和其他尖端技术研究机构竞相前来此地落户。日本电气、日产汽车、三菱电气等公司的主力工厂也在这里。这里成为一个田园式工业城市,以及国际国内科技情报的汇集中心。
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更与日本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开。截止到目前,这一区域制造业仍然是经济主体,但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实现了不断升级,既是制造业基地,也是金融中心、信息中心、航运中心、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及人才高地。据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统计资料,东京湾港口城市圈面积占全国的3.5%、人口占总人口的27.8%,占就业总人口的28.9%,制造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各占全国的24%,金融保险企业数占全国的24%,就业人数占日本金融业的35%。该城市圈还是日本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
东京湾经济圈是日本经济的一个缩影,它在展现着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城市发展理念:绿色、环保、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