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次奇遇,中国军队中就流行开了“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的说法。每次战斗,中国军队一听对手是“大阪师团”,个个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好像这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参加婚礼一样。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的第四师团冷不丁遭遇莫名兴奋的中国军队,莫名其妙地接连吃了几个败仗,甚至多次连累友军,第四师团成了日军的“丧门星”,哪个军都不敢接近他,大本营只好将其改为直辖部队。
后来第四师团随着日军步伐继续南进,在进攻衡阳的战斗开始后,第四师团的老兵又故伎重演,从军官、士官到老兵纷纷入院,这次上级指挥官早已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甚至乐得将他们调离其他部队,生怕影响了其他士兵的士气,于是凡是申请住院的个个获得批准,他们也就在病房里目睹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不是战死就是跟着进了医院,他们还不忘问候那些负伤的士兵:“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啊?”
不过第四师团也有风光的时候,由第四师团预备役官兵组成的独立第十五工兵联队,就在马来半岛立下功勋。这个联队在修复盟军炸毁的桥梁涵洞方面作用极大,甚至感动得师团部的高级军官都亲自赶去表达感谢。不过像修桥补路这样的工作似乎与战争还真不是一个档次,无法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太平洋战争爆发,第四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参加对一处要塞的最后攻击,第四师团居然罕见地圆满完成任务,俘获了全部菲律宾的美军。这个胜利给第四师团带来了极大的荣耀,第四师团更是逢人自夸:“巴丹敌人只有我们才能对付”,大阪市民张灯结彩庆祝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胜利,后来得知原因的其他部队差点笑掉了大牙,原来菲律宾美军和地方武装被包围已经好几个月了,弹尽粮绝,喝水度日,早已无力再战了,第四师团不过捡了个现成的大便宜。
然而,自家的孩子自家知,对第四师团的底细还是大本营最清楚,直到二战结束,大本营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整顿,于是直到战争结束,这支部队始终在后方各地不断换防、休整、待机,没有再安排他们参加什么像样的战斗。
1945年8月,当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很多日军完全不相信自己战败的命运,不少绝望的日军拒不投降,最后选择了自杀。然而,正在泰国曼谷附近休整的第四师团却干净利落地办完了投降手续,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日本。在回国的队伍中,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伤兵老兵与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在日本接受投降的美军都百思不得其解,在对第四师团的战史调查过一番后,美军赞扬这个师团是“一支爱好和平的部队"。而第四师团一回国,也马上体现出自己经商的本能天赋,刚回国第二天,昨天还拿着枪的第四师团官兵就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起战争纪念品来。多年的战争丝毫没有磨灭他们商人的本性,只有在商业上,大阪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看来,日本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铁板一块,日本社会也是多元的,对于天皇的崇拜,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迷恋,在大阪这个商业之都似乎都让位给了经济利益。如果日本的军队都像第四师团这样,可能日本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欠下全世界这么多道义债!第四师团是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仅有的一抹亮色,是我们从血腥的大屠杀中看见的人类文明和人性的偶尔闪光。
5.等级分明,越雷池者杀无赦
日本历史上的政治形态和中国是有很大区别的,也导致国民性格的差异。其实,日本民族本身十分简单、国民比较单纯、思想单一,封建等级制度在日本控制着整个社会格局。
日本的等级制度非常清楚,分为天皇、贵族、士、农、工、商六个阶级,或者叫阶层吧!首先是天皇,在日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皇虽然基本没有权力,但日本人看待天皇并不看政治业绩。他们觉得从天皇到贱民,每一个等级都有它独特的作用,都不可缺少。而天皇则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皈依,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精神领袖。
日本的贵族制度是比中国的官僚制度更为严厉的等级制度,日本的大小贵族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就是一个个土皇帝。不仅对于土地和农民,甚至对其下级领主的人身都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日本人在社会生活中等级森严,在家庭和家族生活中依照辈分和性别划分的等级制也非常严格,日本的历史大部分就是等级制的历史。日本按自己的计划来吸收中国文明,最大例子就是他们没有去模仿中国的考试制度,因为日本社会的领主经济和中国的地主经济是不同的,他们没有为平民百姓提供一条向上爬的途径,贵族都是世袭的,终身不变,其他阶层的人民都各安天命。日本的等级制度由世袭和血统决定,和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法律上不同等级的人是不可以互相流动的,等级制度不认可这种流动,政府也根本不提供这种流动的途径。而中国虽然也存在门阀观念,却并没有那么严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中国农民提出来的;不同阶层的人可以通婚,法律上并没有对于通婚相关的限制,“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往往存在于个人观念中,而不像日本表现在制度上;普通百姓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上层社会做官,有时候甚至权势盖过皇帝。
德川幕府时期,政府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等级观念,法律甚至对百姓的日常行为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确保所有人固守本分。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有关其阶层地位和世袭身份的标志,衣着、食物、房舍都要依照世袭身份的规定,这倒与中国有点相似,在中国这种行为叫逾制,如果一户家庭的建筑使用了龙的图案,那是要灭族的。在皇室和贵族之下有4个世袭等级,其顺序是士、农、工、商,四等之外还有一个堪比印度的贱民阶层。贱民是从事各种最低贱职业的人,像什么清洁工、看坟人、制革者等,除了被批准的这些职业他们不被允许干其他事,其实他们在日本基本不算人,顶多就是会说话的动物。
农、工、商三个等级在日本就是平民阶层,是被统治的对象,武士划归为统治阶级。丰臣秀吉颁布了著名的《刀狩令》,规定只有武士才有佩刀的特权,武士再不能做农民工匠或商人的工作,即使家境贫寒,也不允许从事武士以外的工作。武士成为统治阶级一分子,大名把征收的谷米按份额分给每个武士家臣。武士与农民、工匠和商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后三个阶层是老百姓,武士则被划归统治阶层。刀是武士特权和阶层的标志,他们对老百姓有裁决生死的权力,幕府法律规定得很清楚:“平民对武士无礼,武士可先斩后奏。”
时间转眼到了近代,日本社会经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等级制度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只是形式换了一下而已。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或兄长要对全体家庭成员负责,关键事务由他决定,恰当与否,也由他来负责。在日本的任何组织或团体里,必然有地位高低之分,地位低者任何时候都要维护上司和团体的名誉,几乎是无条件地服从团体和上司的决定。某知名作家说过:中国和日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中国人没有人敢批评国家领导,但如果单位奖金发放不公却敢同顶头上司动家伙;日本人敢站在大街上骂首相,但没有人敢骂自己公司的领导。
今日的日本法律并不承认等级制度,但传统的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地位低的人肯定要服从地位高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讲话一定要使用敬语,参加集体活动,总是按年龄和地位决定位置和入场顺序。决定升迁要看学历、资历,同样学历和资历的人则看毕业日期的先后,以及进入公司的先后。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托管下,日本埋头于经济建设,成为了高度发达的经济强国。但是日本学到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精髓,却没有学到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等级制度依然是日本社会的主流。尽管人身依附式的等级制度已经作古,但日本人又找到了等级制度新的表现形式,那就是现代日本人将过去对奴隶主、封建藩主的人身依附转化成了对企业的人身依附,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将对“天皇”的忠诚转变为对企业的忠诚。等级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家庭成员依附于自己的家庭,员工依附于企业,于是企业成为了日本人精神寄托的新目标。家庭依旧讲究高低尊卑,工作上依旧是上下级的严格等级,工作的职位象征着身份、地位。
在一般的思维里,等级制度往往意味着守旧、落后、封建等消极的因素,喜欢批评日本的人似乎找到了一件得心应手的武器。但当真想以此攻击日本社会时,却发现居然找不出什么论据来。因为在某些方面,日本社会的这种等级制度恰恰是他们强国的保证,闻名世界的日本式企业管理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日本式企业管理在20世纪60年代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式管理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和日本传统文化的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中很多重要的制度都是基于等级制才形成的,其中典型的模式要数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内部晋升制度。这三种制度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等级制度对日本企业的重要影响。
终身雇佣制被认为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明显的等级制度的体现,终身雇佣制实质上是日本企业模拟血缘家族模式的充分体现。终身雇佣给员工一种生活安定感,对于在等级制度上层的雇主,需要保证整个等级的稳定性。雇主不到万不得己的地步绝不轻易解雇员工,同样,员工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轻易辞职另谋高就。
对于上层的老板来说,如果企业的基础不稳定、频繁流动,那么对于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企业文化是极为有害的,不利于企业文化的积淀和企业发展方向的延续性;对于员工来说,如果动辄被解雇,无疑会大大加深自己的不安全感,为了生存,当然就没必要有什么忠诚之心,一山望着一山高,利益是永恒的追求。有了终身雇佣制的保证,员工的安定感会极大地增强,并形成对企业的依赖感,从而将自己个人的得失和企业的成败捆绑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这样不仅增强了企业人事结构的稳定性,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家庭气氛,从而形成了下级对上级的依附。
年功序列制的主要特点是员工的工资与年龄、工龄、熟悉程度挂钩。日本企业中员工的工龄工资占六成,’职能工资占四成,每年都会有约2%左右幅度的加薪,所以在企业里工作时间越长工资就越高。
日本企业职工的工资差别不太大,老员工的工资约为新员工的两到三倍,如果是终身雇佣者,工资比临时雇佣工一般要高出一半左右,日本企业最高层管理者与最底层的员工工资差别最多达到五六倍,而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职员的工资差别经常能达到几十倍,华尔街就是典型例子。华尔街的金融公司总裁工资动不动就是几千万,最少的也在七八百万,而普通职员年薪也就七八万到二三十万而已。
在年功序列制下,如果员工的学历、能力和贡献差不多,那么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最重要根据。这个工龄是指在同一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被计算。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企业需要从别处挖来优秀人才,那么他以前的工龄是一定要被计算进去的。普通员工如果经常跳槽,他的职务工资就会从零开始计算,所以日本员工没有很特殊的原因不会轻易跳槽。
年功序列制得以推行的基础离不开终身雇佣制,公司其实就是用终身雇佣的承诺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要求雇员终身为本公司工作。在这种日本式等级制度经营体系下,员工与公司能最大程度地达到一体化,公司的命运即是员工的命运。试想一下,在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下,如果公司出现了经营问题导致破产关门,不仅公司老板高管受损失,员工的损失也很惨重,因为这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白费了,即使能找到新工作,工龄工资肯定是没戏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所以员工无私为公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终身雇佣制的一大好处就是成功地将公司与家庭的重要性画上了等号,将个人对于家庭的热爱转化成了对公司的热爱和忠诚。于是我们看到,日本人普遍都是工作狂,经常能看到日本人下班后也不走,甚至加班到深夜,“过劳死”在全世界都是有一号的。
在等级制度下,日本式管理实行终身雇佣、强调经营理念、劳资关系融洽、经营信息的共享、弘扬协作精神等多个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员工对企业产生一体感,形成与企业同甘共苦的高度责任感和忠诚心。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废墟中复苏,经过十年复兴期,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经济增长固然有多种多样的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等级制度下的日本式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