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茶道。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纪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点茶道形成于十一世纪中叶的北宋中后期,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自唐朝开始,中国的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先后传入日本,经日本茶人的崇新改易,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土,光大于日本。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极为隆重,每一个细节,每一道流程,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几近完美。当茶事举行时,主人和客人都非常重视,小小的茶会竟然不亚于某种重大的仪式,这是日本茶会一种独特的感觉。
茶事的种类繁多,在古代就有“三时茶”的区分,就是按一天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今天的日本茶会更是发展到了“七事茶”,那就是:早晨、拂晓、正午、夜晚、饭后共五个时间段的茶事,此外还有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所谓专题茶事,就是有了某种比较重要的事情需要请大家来一起讨论或分享。此外还有惜别的茶事、赏樱(赏雪、赏月)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等。每次的茶事一般都得有一个主题,或者是某人新婚以及乔迁之喜,或者就是生日聚会,理由不一而足。
茶会之前,主人要首先确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为身份比较尊贵的客人),然后再确定陪客(和主人很熟悉,和主客有一定的关系)。总之日本人将茶会当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茶会的时间也有讲究,通常在四个小时左右,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这么规定是因为时间太长容易导致疲惫,失去茶会的乐趣。而时间太短达不到茶会的目的。为了办好一次茶会,主人要做好各种会前的准备工作,一点不能马虎。选购好茶、好水、茶花,还要做一大堆精致可口的茶点心,还要打扫茶室,做到干净整洁。茶会开始后还有一大堆的复杂程序,说来说去就一个字:累。
日本茶会盛况空前的情景现在虽说已经有所减弱,但在社会上还有相当的地位,是日本文化中一种代表性的文化。
再次是剑道。中国人对于剑道这个词语已经相当陌生了。
而它在日本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日本剑道发源于中国的剑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再经日本人的研习修改,扬长补短,形成独特的刀法技术,古代用来保家卫国,防御外敌的侵犯及维护社会秩序与和平。
古代剑道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一千年来流转不息,将古代文化保留到了今天。剑道具有运动和武术的本质,长期练习,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精神活力,同时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专注力和果敢进取的性格,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冷静自信的态度,这些优点不只用于武术,对各人处事的理法或事业的经营都助益良多。
欣赏和观看剑道可从外在的技术和内在的心理两方面来看。就技术方面,动作利落姿势优美,气势及精神饱满,显现强而有活力的表现,这是高手必备的姿态,否则就会被认为落了后手,裁判的判罚心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就心理方面而言,剑手是冷静还是浮躁,交战中判断力是不是敏锐,在敌人变换各种招数时是否有足够的办法应对,都可以看出练剑者的功底。所以欣赏剑道并不是简单地看输赢,还是一种心理上的享受。
现代的日本剑道是穿着护套、拿着竹刀,进行真实的格斗。剑道是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格斗时必需专注、认真地应付,更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来抗衡对方的攻击,以期能在逆境中磨炼成长。外行人可能看不出什么剑道的玄妙来,认为不过是两把竹刀而已,花拳绣腿不值一提。事实上剑技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剑道要培养的是选手坚定的意志力、敏锐的判断力、果敢的决断力、沉稳的心理素质。
大家看看电视,就可以发现,日本剑道的特点是双手持剑,这与我们经常在各种小说、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所谓古代侠士单手持剑是很不一样的。
据说中国古代的剑道就是双手持剑,明代末年的茅元仪在他的旷代巨著《武备志》中收进了一部剑谱,这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剑谱,而且是唯一的一部双手剑谱。茅元仪在剑谱的序言中写道:“古之剑技可施于战斗,今其法不传,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原来茅元仪得到的这部剑谱却是从朝鲜带回来的。
《汉书·艺文志》还曾著录了一部叫《剑道》的剑术专著,但它在隋唐以前就已失传,“剑道”一词后代人就没有再使用过了,但日本武道居然至今还保存并使用这个词,可见日本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珍视。
剑道在中国的失传,可不是现代的事,在古代中国剑道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就突然从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儒家尚文不尚武,统治者并不特别欣赏这样的尚武文化,导致中国剑技慢慢地从搏击的功能向飘逸典雅的“剑舞”蜕变,成为了一种仅供观赏却毫无实用价值的艺术,而不是武术。唐代以来,这种艺术更加向形式化方向发展,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舞蹈。剑道从此在中国绝传。
4.孔子,墙内开花墙外香
孔子,一个伟大的名字,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手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秩序和社会文化,由他发端的儒家文化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至今仍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在日本到处可以看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主要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
日本企业和企业家世界闻名,日本企业公认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美国人曾总结说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优秀造成了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强大。日本企业家大多都具有我们所说的“儒商”的特点。他们作为企业家,每天都在追求利润,但同时又具有儒家典籍中所阐述的君子和小人的“义利”思想。
被誉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涩泽荣一,是日本株式会社企业形式的创始人。在日本近代史上,涩泽荣一是最典型的儒商代表。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执《论语》的企业家。涩泽荣一认为,拨算盘是利,读《论语》是道德。人类既不能不讲道德,但也不能躲在高塔里过真空中的生活,还是要创造利润获取利益的。他相信《论语》和算盘二者应该相伴随、相一致,因此他提出了儒家道德和经济合一的思想,并著有《论语和算盘》一书。晚年涩泽荣一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和研究《论语》。1923年,他在现在的二松学舍大学讲解《论语》,阐述自己的论语算盘学说,整理出版之后为《论语讲义》,是一部难得的儒家资本主义经济论著。日本的企业家是把儒家的思想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取其仁、义、和、诚、信的精华,用于经商谋利。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诚信”。
涩泽荣一为日本经济确立的义利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几代日本企业家。很多日本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大多是强调社会责任,他们虽然竭力追求利润,但并不把“赚取利润”定为首要目标,而是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比如企业从不轻易裁员,因为他们认为裁掉一个员工,就会伤害到一个家庭,导致生活陷入困境,从而为国家增添了一份不安定的因素。三菱公司总部经常有一个大厂房是不动的,里面据说是生产坦克的机器。三菱公司每天都要管理维护这些机器设备,花费不菲,但却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是完全亏本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考虑到万一哪一天战争来临,他们可以为日本制造武器自卫,否则将会成为日本民族的罪人。宁可自己每天赔钱,也要为还不一定来不来的战争保持机器设备的全新状态。这种境界充分体现了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当然,有不同意见的人会认为这不是军国主义吗?但别误会,所谓军国主义是外国的看法和说法,哪有自己国家的人会说自己是军国主义的。这就是义利合一的思想的完美诠释。企业要追求利润,但企业又不完全是追求利润,利之外,还有“义”。
在学校教育中,日本注意用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美德。日本开设有伦理课,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德育课吧。
日本高中《伦理》教科书中专门设有“中国的思想”一节,介绍了儒家思想。在“外来思想和日本传统思想”一节中,介绍了儒家思想及其在日本的影响。《国语综合》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课,教科书中有“诸子百家的思想”一节,其中有两个单元讲《论语》。在选修课《古典》的思想分类中有专章讲《论语》。“孔子与子路”的故事还专门成为课本中的一节,作为重点讲述。除了这些比较严肃的教材外,日本社会还为中小学生出版大量的以漫画为形式的论语书籍,漫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论语思想的普及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在很多学校,《论语》在入学第一年是必讲课目,所有学生都要学习论语思想。不少学校还用论语的训诫来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中学生染黄头发、红头发的事情,在日本不少学校也是严格禁止的,男生女生更不能佩戴各种首饰进入校园。由于德育课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情操和坚强意志,学校的风气一般都比较好,学生整体素质也很高。
在日本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以看到孔子的影响,在东京文京区有一座孔庙,里面有孔子的雕像,经常有中学生和游人到这里参观。日本政治家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讲话时常常引用《论语》,甚至把《论语》的句子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中川秀直都是如此。《论语》深受日本政治家的喜爱,他们在演讲中经常引用《论语》,执政的自民党还设有《论语》研究会。福田康夫首相访华写下了“温故创新”的题词。福田说,他这个年龄的日本人在上中学时都学过《论语》,那时有专门讲解《论语》的课程。《论语》中讲述的做人的道理对当代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都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