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孩子与家长沟通真的那么难吗?我想只要双方都有改变的欲望,就一定能进行有效地沟通的。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青少年在小时候一般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教育、职业、出身、品德等情况,他们一般都相信父母、依赖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生活环境扩大了,父母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这时候青少年可能会觉得朋友比父母更了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理解自己,墨守成规、跟不上潮流,加之这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已觉醒,十分渴望独立,但他们在经济上还是依赖父母,生活上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自己在外界又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如学习成绩、考试压力、与同学的矛盾、对异性好奇等等,因此常常情绪不稳,有挫折、自卑、不安和无助感,这一切都会让他们滋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态度。所以,在与父母相处上,你们青少年首先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珍惜父母的爱心和关怀,对你来说,天下爱你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总是处处为你设想,不惜牺牲自己,即使父母想法与你不一致,做法欠妥,也必有他们的良苦用心。其次是,要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消除潜在的误解;学习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交谈,对父母态度要谦恭,不要任意发脾气;尊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当与父母出现冲突时,要主动寻求父母谅解。
Frankie:从我与您的沟通看,我感觉只要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与父母肯定是可以沟通的。比如,有时候当您特别严厉批评我的时候,我当时也特别生气,但很快我就会问自己,您为什么跟我生这么大的气,答案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您在为我的成长负责任。而您尽管在批评我的时候也相当严厉,但您从来不否认我的价值,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有根有据,以帮助我解决问题为目的。这样也便于我理解家长的目的。所以,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正确理解对方,态度坦诚,不说过火的话,也不做过火的事。
妈妈:我为你骄傲!你总结得非常好!
Frankie:不过,我还有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都认为,父母跟我们真的缺乏共同语言,比如我们偶尔玩玩喜欢的游戏,父母认为玩游戏就会上瘾,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父母一般不愿意听我们小孩怎么说、怎么想。
妈妈:呵呵……这就是“代沟”呀!你们认为父母不愿意与你们沟通,其实父母一定也认为你们不愿意与他们沟通。
“代沟”是对代际差异和代际隔膜的形象化的描述——如隔鸿沟。其含义是亲子之间或长辈与晚辈之间,在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社会目标上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深刻的异质性,使彼此难以相互理解和认同,从而发生摩擦和冲突。在社会观念强烈的情形下,代沟的产生存在着它的必然性,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一方。
一般来说,代沟通常产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幻想,进取心强,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感情敏感,但是毕竟阅历浅、经验少,行为比较偏激、轻率,甚至不切实际。由于性格的不成熟导致对于长辈的经验之谈置若罔闻,从而产生巨大的代沟。你想,从这个角度看,代沟的产生是父母的原因,还是子女的原因呢?
在思想观念上,你们是处在一个相对年轻的位置,你们的行为方式变化比较大,而父母的文化结构、思想观念相对固定。为什么我们在小时候和过了不惑之年后代沟就不那么常见呢?你从这个角度看: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你们还是在于父母呢?
此外,父母有多年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在对你们教育的过程中,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你们接受的观点采取一种过滤的方式,不让你们接受这些思想。而你们通常认为这是长辈固守家长权威,固执独断,不能容纳你们的意见,其实这是你们对长辈教育的一种误解。
当然,不管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良好的沟通都是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之中,子女往往觉得是父母拒绝与自己沟通交流,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的父母反而比子女更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交流。社会调查表明,高达85%的父母希望能明白自己孩子的想法,并做到没有代沟,有70%的父母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样地交流。而子女则不然,有60%的孩子认为父母是无法理解自己的,735%的子女觉得自己的事没有必要跟父母说,更有5%的孩子拒绝做类似的尝试。这些数据都表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因缺乏沟通而出现的代沟。
其实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希望独立自主的心理越来越强,进一步拒绝与家长沟通的倾向更加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希望脱离父母的视线,使得一些原本沟通良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出现代沟。
刚才我对“代沟”做了分析,你看,“代沟”产生并不可怕,“代沟”的出现说明你们正在成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代沟”问题,如何解决“代沟”问题。我刚才已经分析,“代沟”的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刚才一直在说的沟通。
Frankie:我明白了,解决与父母关系的难题的关键就是沟通和理解。那么,我们与老师的沟通,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尊重,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尽管不是所有老师都很有能力,也不是老师说的所有话都对,做的所有事情都正确,但作为学生,我们还是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妈妈:你说得非常对,你说出了师生关系的真谛。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对老师,尤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可是,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一般对老师言听计从),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他们自己对事物和对人都逐渐有了独特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开始会以批判的眼光来评价老师,并且有时会表现出对部分老师的崇敬而对部分老师的排斥甚至反感。但学生一天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要与老师在一起奋斗,所以师生关系关系到青少年的学业和成长。
与老师相处,一方面要知道老师与其他成年人一样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作为学生,要有意识的调整好自己对老师的看法,不满意老师的性格或是过度崇拜老师,会影响自己知识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了对老师正确的态度,才能认真听取老师作为一个年长者和学识丰富者对自己知识的教导和为人之道的指导,通过不断向老师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要知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作学生的如果对老师敬而远之,就会失去许多与老师相互沟通的机会,实际上一般老师都是愿意和学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的。所以,青少年学生不要总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来关注自己,可以主动去和老师交流,探讨学业上的疑问,也可以谈些内心的想法和学习的心得,以便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Frankie:妈妈,再问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都不知道该问什么,因为这只是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妈妈:你有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跟我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我们讨论讨论,也许我也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我们共同讨论讨论,也许能发现点什么。
Frankie:是这样的。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大家关注的事情无外乎是什么东西好玩,什么事情有趣……可是上中学后,开始是女生,她们下课经常在一起谈论谁的妈妈开什么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谁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文具……最初我不明白她们讨论这些事情有什么意思,但最近,我发现有些男同学也开始关注这些事情了。
妈妈:你观察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本质上看是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
Frankie: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
妈妈:是的。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在探讨“我是谁”这个问题时,不得不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及他人的评判。这是完成自我同一化过程的必然条件。
你刚才谈及的观察到的现象,正是青少年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思维问题。
Frankie: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思维问题?真的吗?
妈妈:的确是这样。青少年的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思维,第一种思维是“幻想出来的舞台效应”。自我意识过强的青少年会幻想自己是所有其他人关注的唯一焦点,他们此时会很在意自己的相貌、衣着、说话时的语气以及举手投足,有时会刻意地夸张其行为表现。他们刻意表达着自我概念,并且用这个自我概念过滤客观环境提供的信息,解读这些信息。例如:一个想象自己能成为篮球明星的人,不仅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时有万众瞩目的陶醉,就是走在大街上亦能感受到路人对自己的篮球派头投来的欣赏目光。而一位对自己信心不足的青少年,则会感受到自己就像时刻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所有的缺点暴露无遗,被他人评论和唾弃。第二种思维是沉迷于“独一无二”的自我体验中,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经验,难以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这种沉迷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对自身重要性的感受,对青少年心理成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专注于“独一无二”的个人体验,也会让青少年品尝到挫折和危险。例如:一位自认为骑单车技艺非常高超的青少年总是钻行在汽车中间,对一切善意的劝阻置若罔闻。而一位总猜疑他人对自己有微言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感受坚信不疑,不肯于尝试换位思考。结果是他们要么与危险碰撞,要么陷在孤独的痛苦中难以解脱。
Frankie:我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应该属于第一种吧。
妈妈:对,是属于第一种,你的判断正确!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春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非常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喜欢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获得社会、别人的尊重与认可。
毋庸讳言,我们国家随着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而与市场经济配套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却滞后了,这样造成我们的社会特别看重三样标准:美貌、智力和金钱。这些价值观一定会影响到青春期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还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除了外貌与智力因素以外,青少年们也常用金钱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他们通常认为富裕的家庭比贫穷的家庭在社会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为了能够被人接纳,并博得别人青睐,他们必须在穿着方面达到某个标准,或是家里必须有辆名牌轿车(还有华贵的家具等),或是在特殊的地段(比如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上流社会人士的聚居地等)有豪华住宅,或是父亲有份令人景仰的工作并处于较高的职位。没能拥有这些条件的年轻人就会自觉低人一等,尤其是当别人都有漂亮的名牌服饰,而自己不能拥有这些名牌服饰和用品的时候,他(她)的自卑感会特别强烈。
Frankie:这不就是虚荣吗?
妈妈:对,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虚荣”。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很不好的,应当把它克服掉。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Frankie:您告诉过我,自卑和过分地自尊都是自我意识的问题。
妈妈:说得很对。好奇、好胜、片面的虚荣心理是属于自我意识的问题。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爱之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爱很容易被追求虚荣所篡改。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外露的心理愿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升腾倾向,关键原因是受好奇心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知己,更显得轻灵、潇洒,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归附性”。有的女孩子过分追求美化妆饰,未走上社会就重申高损耗,若任这种恶性心理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Frankie:既然这个问题的后果这么严重,怎么办呢?
妈妈:做到自尊自重,克服虚荣心,这是首先要做到的。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这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Frankie:可是,如果大家都用这样的标准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该怎么办呢?
妈妈:这就要具有正确对待舆论的能力。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绝对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做到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Frankie:我明白了,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正确对待社会评价标准。今天您跟我谈了很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希望我的人气指数能够更上一层楼。
妈妈:我相信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