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曾经看过催眠师的“前世催眠”的表演或者听说过一些关于催眠能够让人回忆起上辈子发生的事情的传闻。这些都是真的吗?人真的有前世吗?
人们在被催眠以后,真的能回忆起前世的生活吗?关于前世催眠,目前在国外有很多机构在关注和研究,甚至有些大学专门成立超心理学系,专门研究前世、心灵感应等神秘话题。
曾有报告提到,人们在被催眠以后,能够回忆起“前世”的生活。在某些大众性的刊物中,有作者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但是科学家们普遍表示很难接受催眠能够让人回忆起前世的这种观点。
如果我们承认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前世”生活,就必须接受人有前世这种观点。许多人在催眠状态下确实“回想”起了“前世”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能够回忆“前生”的人具有极好的催眠易感性,当催眠师暗示他们能回忆“前生”时,他们就按照催眠师的指令,想象出“前世”的生活,并且相信自己曾经就是那样生活。
研究报告指出,受催眠者能够叙述那样详细的故事,除非他真正经历过那样的生活,否则是不可能讲得出来的。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受催眠者所讲的故事的真实性。只不过,受催眠者虽然能够回忆在被催眠之前不曾知晓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就是前世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叙说的仍然是他们在现世生活中所了解的一些事情,可能只是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而已。
此外,催眠也不一定是促使他们回忆这些事情的直接原因,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催眠时间的长短以及催眠师的暗示。催眠的作用或许只是使那些具有良好易感性的人相信自己确曾有过这样的“前世生活”。
而当受催眠者相信的确有这回事情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真实的记忆与杜撰的回想皆能在此框架上组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回忆的信息是准确的,但不完全是自己真正的经历,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书本、电视等各种媒介;还有一部分则极有可能是杜撰的,这就像在法庭上有些被催眠了的证人所回忆的材料大多是杜撰的一样,只是他们的一种想象,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他们在“前世催眠”中的表现还无法有力证明前世的存在。
为什么有人容易被催眠,有人很难。
正常人几乎都可以被催眠,但是能否取得良好的催眠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被催眠、催眠质量如何。
催眠敏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催眠敏感度指一个人进入催眠状态的难易程度,它决定着受催眠者的被催眠能力以及获得某种深度的催眠状态的能力。催眠敏感度过低者不适宜接受催眠,催眠效果不明显。那些催眠敏感度越高的人越能快速地进入催眠状态。
其次是精神状态因素。精神状态比较好有利于沟通,注意力难集中或有明显精神病态的人很难被催眠,在催眠过程中有意识障碍的人被催眠难度更大一些,花费时间也更长。
年龄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年龄越大越不容易进入催眠状态。相关调查发现,7~14岁的儿童催眠敏感度比较高,在这一年龄阶段中,他们的催眠敏感度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然后持续在这个水平上。40岁以上的人催眠敏感度比较低,年龄越往后就越难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
相对而言,女性往往表现得更为感性,而男性则表现得更为理性,一般情况下女性的催眠敏感度要普遍高于男性,进入催眠也就比较快。但是感性思维的方式容易引发忸怩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暗示有抵抗作用。
患有某些心理疾病的人不适合被催眠。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在催眠状态下会促发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有的还会引发思维混乱,如果强制进行治疗的话,就有可能会加重症状。所以,一定要注意受催眠者的心理因素。
催眠术是以心理暗示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就要求受催眠者一定要能听懂暗示,如果受催眠者的智力发展比较迟钝,那就难以理解、领会、遵循催眠师的要求,因而无从接受暗示。通常来讲,智商小于70的低能者是无法理解催眠暗示语的。
催眠术的实施对人的生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要求,患有重度感冒,或发高烧,或腹泻,或瘙痒性皮肤病患者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不适宜接受催眠术的,这些患有严重生理疾病的患者,通常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精力不够,不适宜接受催眠。
要想当一个催眠师,需要什么条件。
谁都可以成为催眠师吗?成为催眠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催眠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呢?这些都是人们常常问到的问题。的确,催眠施术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在催眠中能否产生良好的“催眠效果”,关键在于催眠师的素质和催眠技术的高低。
其实,谁都可以成为催眠师,不过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催眠师,就在于其本人了。要想成为催眠师,不一定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但是如果具备了下面的条件,将更有利于成为催眠师!
拥有自信的性格。有的人对于自己所要讲的话始终抱着十分的信心,即使在道理上多少有些靠不住,有时还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但是他们也尽力使别人去相信自己的话,有时候他们武断的措辞会使人产生强加于人的感觉。这种类型的人,可以被认为是过分自信型,在实施催眠术时,他们往往能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被催眠者进行有说服力的诱导暗示,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实施催眠的天资。必须要明白的是,没有自信的语言表达会使对方产生不信任以及疑念,甚至成为影响对方放心进入催眠状态的障碍。
催眠师要形象良好,身体健康。催眠师的形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给人一种形象良好,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感觉才能让受催眠者更加信任,所以催眠师本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身体健康问题,应该做到衣着整洁、仪容端庄。另外,在催眠术的施术过程中,催眠师需要长久地付出身心上的努力,所以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胜任催眠师的工作。为了保护受催眠者的安全,催眠师也不能具有传染病。原因是:大多数的催眠活动都需要催眠师与受催眠者之间进行长时间地近距离地接触,在进行心理交流的同时有时会需要必要的肢体交流,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相貌和表情温和,具有人情味。令人产生畏惧感、威压感的相貌和表情,往往会使被催眠者产生警戒心和自卫心,致使对方畏缩在自己的小圈子中难以进入催眠状态。畏缩在自己的圈子中,说明抱有猜疑心以及戒备心,处在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加强防卫的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催眠暗示几乎是毫无效果的。因此,表情生硬的人和表情严厉甚至凶恶的人应该尽量注意做出温和的表情来。要知道,人的相貌虽然不能改变,但是表情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相貌和表情温和、具有凝聚力、使感受到富有人情味的人,已经具备了首要的有利条件。
声音为低音质且具有浑厚感。大部分学者认为,低音质而有浑厚感的声音对进行催眠暗示有利。不过,话虽这么说,但这并非决定性的因素。总之是比较而言的,有的人虽然音质相当高亢,但是作为催眠师,并不能说一定就比以低音闻名的人差。
二. 真没想到催眠这么简单
催眠本身一点都不复杂,只是因为人们对它缺乏了解而与之保持着距离。事实上,催眠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很多办法进入催眠状态,从而让外界的信息瞬时或持久的进入深层大脑。但是催眠并不能直接改变人,只是它能让人保持长久稳定的、最有利于进行改变的状态。
催眠不是什么奇怪的魔法
如果你去问100个催眠师,催眠的准确定义是什么,那么你可能会得到多于100种的答案,但无论如何,他们不会说催眠是什么魔法,只有舞台催眠师在故弄玄虚时才会这么告诉你。
对于催眠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人们通常使用的有关催眠的定义是用来描述催眠是如何被导入的,而不是具体去解释什么是催眠。现在有一个简短而广泛的催眠的综合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它涵盖了催眠的所有要点:催眠是一种注意范围被集中缩小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建议性和暗示性可以被极大地提高。
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点是受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受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受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催眠术在中外民间源远流长,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社会、心理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又给了催眠术新的评价和新的地位,使它又有了新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施术方式、时间和条件,催眠术的种类划分也很多:
比如,按施术者来分:自我催眠、他人催眠。按暗示条件来分:言语催眠,即运用语言进行暗示;操作催眠,是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按意识状态分为觉醒时催眠和睡眠时催眠。按进入催眠的速度分为快速催眠和慢速催眠。按受术的人数分为个别催眠和集体催眠。按距离又可分为近体和远离,后者如电话、书信、遥控催眠。按催眠程度可有轻度、中度和深度。
由于催眠术离不开暗示的方法,所以又可称为暗示催眠术,做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故也叫暗示催眠治疗。
打开潜意识,催眠是钥匙。
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也被人形象的称为“冰山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本来只用于心理学领域,后来却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学、影视、美术、医学等等方面,在催眠理论里,潜意识理论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明白了潜意识理论,才能够真正懂得催眠的原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就像海面上的冰山,在水面上露出来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处于水面之下。水面上的就是我们能意识到的,叫意识,水面下的z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叫潜意识。同时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前意识,如同冰山与水面交界的那部分一样,前意识游离于意识与潜意识间,可能转化为意识,也可能转化为潜意识。
这三个层次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它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大部分,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着满足。它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的贮藏库,它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而是由自己的本能来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一部分潜意识会进入意识,另外一部分则永远不能被察觉。潜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所以他把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潜意识的研究。他的这种认识曾被欧美许多学者运用和发展,成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
潜意识作用说指出,催眠现象的原理在于催眠师设法减弱了受催眠者的意识作用,使受催眠者的潜意识部分被打开,使受催眠者的潜意识由此接纳暗示。也就是说,在催眠状态中,受催眠者被动地接受暗示,主要是其潜意识对催眠师的暗示进行感应,所以没有自觉性与自主性,完全听从于催眠师的命令。若在清醒状态,意识作用占主导地位,潜意识被压抑下去,则不再感应暗示。
恍惚,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我们常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催眠师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后,受催眠者似乎变得精神恍惚,仿佛是在梦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别小看了这种看上去像梦游的恍惚状态,它可是催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一个人被催眠师施加催眠后,被催眠的人开始意识一般都非常清晰,甚至比一般情况下更加清晰。在催眠的过程中,我们大脑的注意力随着催眠师的操作慢慢变得高度集中,注意不到其它的事情,我们慢慢开始摆脱自己的意识对大脑的束缚,逐渐开始接受催眠师的指令。在这个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的大脑似乎不是很清醒,似乎陶醉在另一个世界里。
实际上,这是催眠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受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的这种身心状态也被形象的被称为“恍惚状态”。又因为这种恍惚状态是催眠时产生的,为了与其他的恍惚状态区别开,它又被称为“催眠性恍惚”。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进入恍惚状态,比如上课时神游天外,老师提问你都没听见;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等朋友,无聊中开始做起了白日梦,朋友喊你半天,你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些都是恍惚状态,只不过这些状态都是自然条件下不自觉进入的,而催眠性恍惚是催眠条件下催眠师诱导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