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问:孔子果真是个不喜女色的人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品行高洁,被尊为万代师表,称为孔圣人。儒家思想是拒绝谈论女色与性的。这与孔子轻视女子,鄙弃女色,有很大的关系。如孔子就曾提出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论语·阳货篇》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季氏篇》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子还曾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因为这些话,千古以来,孔子不知遭受到多少指责。那么,孔子内心里面果真是个不喜女色的人吗?
孔子喜欢年青貌美的女性体现了他一贯的审美原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喜欢但不一定占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那么,孔子的一生有过令他销魂落魄,忘乎所以,一日不见三秋兮的恋爱对象吗?这是一个疑问,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因为有关孔子与女性交往的记载非常少,人们很难据实推测。但很显然的一点是,孔子在感情问题上是非常不如意的,甚至可以说比在仕途问题上还更不如意。
孔子有一个稳固的现实婚姻,但却是无爱的婚姻。因为孔子在他的男性意识尚未觉醒时,出于孝顺母亲的心理,而使这桩婚姻变成事实。所以,当他的男性意识真正觉醒,充分意识到“食色,性也”的自然规律之后,他的现实婚姻实际上成为他追求爱情的一大障碍。他并不爱他的妻子,但又不忍抛弃妻子,在这种两难的困境中,他疏远了妻子,也疏远了其他女人。
人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孔子爱学生甚至超过爱女人,爱家人。颜回和子路的死给孔子带来的打击,甚至胜过妻子和儿子的死给他带来的打击。孔子这种对弟子的强烈的爱心,也许正是他对女性的爱得不到真正实现的一种补偿。事实上,也有很多人在感情上受到挫折,而去事业中寻找慰籍的。孔子是一个感情充沛,善解人意的性情中人,但在现实中又不能够自由的去追求爱情。那么,他把爱女人的感情转化为一种爱学生的感情,也是非常合理而自然的。
知识链接:
孔子如何评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它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学者多注重探求“作者本意”,“知人论世”,那当然是必要的。《毛诗序》解说《关雎》的主旨是:“《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孔夫子评价这首诗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君子陪伴淑女一起时,快乐而不放荡;君子独居相思淑女时,哀愁而不伤痛。孔夫子对《诗经》总的评价是“思无邪”,就是说《诗经》表现感情思绪中正平和,喜怒哀怨都合度中节,控制激情,没有过分过度的地方。这和他在人伦政治方面要求“克己复礼”、追求“中庸”的理想是一致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古代儒家早就认识了这一点。孔子甚至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言下之意承认人多“好色”。孔子“删定”的《诗经》把它放在开书第一篇,这样一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天经地义,“今古同怀”!这也就鼓励了青年男女们勇敢地去追求爱情,歌吟相思情爱。于是,吴歌、山歌、“信天游”、“蓝花花”流传下来,民歌中古往今来情歌一直传唱不绝,而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爱情篇章。
第45问:孔子的好德与好色
孔子修订了很多很多规矩,也就是礼,这个礼就是法律、制度、道德标准的大融合。进而孔子为人类社会规划出一套政治构架,包括官员培养、官员选拔和行政方式,等等。这些规矩与制度背后,隐藏了很强的逻辑性,各种因素平衡制约,可以说是孔子用他的智慧构建的极为完备的系统。你单用哪条都会走歪,也不可能单纯地实现某一个方面。孔子那一套,一条与另一条都是环环相扣的,都是有理由和必须的。一件事情如果是必须的,就谈不上对自由的限制。虽然这套系统很完美,但是道家因为他们的超乎寻常的敏感,发现了这套制度的一个总的问题——对人自由的心灵的压抑。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是孔子的感叹,是孔子的一句大实话。不过从中我们发现,孔子在把好德与好色做比较的同时,把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比较好德和好色呢?因为孔子认为好色是人的天然属性而好德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好色容易好德难——这是孔子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上的根本性偏差。
事实上,好色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对美缺乏感受力的人很多。有人连人脸都记不住,更不要说区分美丑。不少人穿衣服只要暖和就行,一点儿不挑样式,有多少设计师抱怨客户没品位啊?视觉上的糙人遍地都是,孔子他老人家估计是没碰到。
好德与好色一样简单,但你要想懂得欣赏非常高的德和非常高的色,那还真得学习。
好德,符合人类的天然本性,因此也是具有巨大的力量的。儒家自己也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大家不是从心底热爱美德,憎恶丑恶,哪里来的“多助”、“寡助”?大家看,儒家一边认为人类不能真心爱好美德,一边认为你有了美德人家就会帮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两个认识之中总有一个是错的,错的就是孔子的看法。孔子小看了人类的向善之心。实际情况是因为人类天然爱美德,所以如果你有美德的话,别人就喜爱你,就帮助你,人道顺应天道,你符合了人道也就是顺了道,顺道者昌。
好的东西人人都爱,不过所有的方面都好的东西,所有的方面都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要找上帝了。既然永恒的完美只属于上帝,那么我们能得到的,全是不完美的。这其中就有个根据实际情况取舍的问题。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女性之最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貂蝉也是女间谍的鼻祖之一,她亲身实践了美人计和连环计。
吕稚——最狠毒的女人。
吕稚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很成功的女政治家,但至今人们提起她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她的狠毒和权变。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名气很大。
秋谨——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别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方法,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把“最有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谓献给这位女英雄的确是实至名归。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夏姬——最妖娆的女人。
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
文成公主——最成功的女外交官。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
万贵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历史上得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却谁也比不过明宪宗的爱妃万贞儿。一个大皇帝19岁的女人却牢牢占领了丈夫的心,并且拥有他一生的宠幸,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第46问:孔子见南子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关系,一直是个谜。历代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让人不由得产生很多遐想,“子见南子”遂成为史上有名的公案。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生得十分俏丽,富有风情,是春秋时卫国最著名的美人。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职务,到了卫国做官,但是有人向卫灵公打小报告,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获罪,辞官想到陈国去,在“匡”这个地方被误作阳虎而被抓,脱险后在一个叫“蒲”的地方呆了一个多月,后又返回了卫国。
到卫国后,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了南子。孔子见南子时的情景是: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子路不高兴了。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惩罚我吧!让上天惩罚我吧!”
孔子见南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子路会不高兴?是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呢?无据可考,不得而知。不过孔子会见南子做出非礼的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虽然据朱熹注解说“南子有淫行。”但是孔子当时的年龄已经56岁,而且孔子作为一个客居卫国首次进宫面见国君夫人的名人来说,借给孔子十个胆子也不敢胡来。
据朱熹分析,子路不高兴是因为看不起南子的品行,认为南子行为不合礼教,而孔子居然去面见这样的人,显然有失身份。朱熹为孔子见南子一事进行了深刻而巧妙的解释。朱熹认为孔子见南子是不得已而见之。“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的确,“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意思是在这个国家做官的,有拜见国君夫人的礼节,所以孔子见南子是当时的礼节规定了的,不得已而见之。
知识链接:
皇后为何称“梓童”
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后,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相当显赫,但是皇后有一个奇怪的称号,常常被皇帝称为“梓童”,或自称为“梓童”。
“梓童”之名是什么意思呢?对此人们颇费猜详。据有的专家考证,“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前汉书平话》)
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人宫中,害其性命。”(《三国志平话》)
在明代小说中,“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用于对皇后的称呼。例如《西游记》中“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西游记》八十四回)
最早出现“子童”名称的是《全相平话五种》,其著作的年代当在南宋之中或元至元之初。此时正是通俗文学大发展之际,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一大批新语汇产生,“子童”当是其中之一。
第47问:孔子的“卫国情结”与南子有关吗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前后去了卫国五次。到一个国家次数如此之多,对于孔子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孔子“不用于齐,终身不复入齐;不封于楚,至死不思近楚。”对泱泱大国尚且如此,而对区区卫国,却又为何总念念不忘呢?
第一次到卫国,卫灵公就听信了谗言,孔子怕获罪而凄然离去。南子早就声名狼藉,卫灵公现在又昏聩偏信;照理,孔子是不会再去卫国了。然而,离开卫国也不过一个多月,孔子竟然又回来了。并且,这次回来,与南子扯上了关系。
与孔子打交道的女人,在《孔子世家》里只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南子。写他母亲的只有两句话,一是“生孔子”,再一是“孔子母死”。比较起来,写南子的文字多且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