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当别人把老总的话委婉地转述给这位大区经理时,他却一脸的委屈:“光会要政策?没有政策支持怎么能行?我负责的区域某第一品牌厂家不断召开订货会,力度大的吓人,而河南某厂家的产品也来势汹汹,不断挑起价格战,我们夹在中间,不要政策来进行抵抗,那不是等死吗?另外,老总他比较忙,找他说点事情,都要排队等上2个小时,我们业务那么忙,哪有那么多的闲时间?”可当有人问他,这些情况是否都当面向老总沟通与交流过时,他却连连摇头说没有……
看来,他们之间的问题就出在这沟通与交流上。由于彼此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以致造成彼此间的猜疑与误会,而这些误会一旦加深,对大区经理便是一种无言的“伤痛”,使得职位一直在“原地打转”,而自己也开始进入了职业生涯的迷局。因此,下属要想避免类似的职业生涯“悲剧”的重演,就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怪圈,主动出击,积极地与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事实上,很多事情只要沟通清楚了,“偏见”自然烟消云散,下级也才能迎来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职业发展舞台。
那么,下属应该如何来与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摈弃彼此固有的“偏见”呢?
(1)沟通之前先反省。
很多职场人之所以“屡不得志”,其实与其缺乏“自省”有关。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道出了一个人自省的重要性。但在现实当中,很多人往往都是自己戴着“有色眼镜”而去审视和评判上级的,其结果呢,就是造成彼此的误会加深,隔阂加深,从而给自己的晋升带来阻碍。因此,为改变这种职场困局,就必须“正人先正己”,即要想与领导进行友好地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先要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彻底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而更多地去考虑上司交办的事情我是不是做了?做好了没有?做的效果怎么样?只有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检核与检讨,才会知道如何去与上司沟通与交流,如何来获得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消除误会与偏见,让自己更客观、更科学地去评价上级及其所做决策。
(2)采取“换位思考”。
很多营销人都抱怨自己的领导不近人情,不会关心、体贴下属,而从不站在领导的角度来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最后让自己对领导一直抱有成见,或“敌视”领导。其实,领导也是正常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特别是在任务压身,有很多苦衷难以排解的时候,也会偶尔发点小脾气教训人。因此,作为下属,都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来细加衡量,要以平常心来看待领导、理解领导,即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想,怎样做?从而给双方互动及良好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想改善职业生涯环境,给自己创造一个舒心的发展平台,就首先要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只有采取了换位思考,抛弃了自己固有的偏见,才能更好地与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及其工作平台。
(3)提高自身素质。
很多下级都感觉有时与领导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在工作当中只是一个纯粹的执行者而已,甚至有些人还认为与领导“没有话说”、“不知道说什么”,而这些恰恰就是造成上级对自己误会或有成见的原因,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下属在某些方面需要补充与改善,从而与领导有可以共同交流与沟通的地方。而这就要求:第一,要通过日常的学习与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水平“与时俱进”、“水涨船高”;第二,“术业有专攻”,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强势”起来,让领导有“刮目相看”的理由;第三、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诸如着装、谈吐、服饰搭配等相关生活细节,留心上司喜好,适时找到与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话题等等。
(4)塑造阳光心态。
一些营销人之所以不受领导欢迎,让领导对其有偏见或误会,很多时候往往都是源于其自身的“心理失常”或“心理设限”。比如,总是拿领导的短处来比自己的长处,或把领导的短处放到放大镜下来观察,总感觉领导不如自己,从而“瞧不起”领导,以致让领导对其不得不戴上“有色眼镜”,认为其是“问题员工”一族而横加提防。其实,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肯定有其成功及独特之处,一定有人家的优点和长处。因此,作为营销人,不论你在哪方面有专长,都应该有一个“空杯归零”的心态,有一个学习的心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试想,如果你以一颗诚恳而热情的心来向领导虚心请教,像学生一样向领导积极沟通与交流工作中的一些困惑或问题,没有哪个领导是不欢迎的,关键的是我们能不能够做得到。通过使自己变的积极而主动,从而拥有阳光心态,是解除领导对自己偏见的绝好妙招。
(5)让事实见证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能确实有一些“固执己见”的领导,那么,对于这样的领导应该如何来让其放弃偏见,并且重新正视自己呢?对于这样的领导,作为下属,一方面要以宽容以及包容的心态,来正确看待这种不公,同时,私下里,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工作,开创性地工作,通过业绩来证明自己不是上司眼里的“白痴”,从而改变领导对自己的偏见。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重塑自身形象。抛弃以前固有的陋习,比如懒散、拖沓、纪律性不强、玩世不恭等,通过改变自己,从而改变领导对称的看法。第二,让业绩说话。工作业绩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因此,“卧薪尝胆”,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让自己的业绩不断地勇攀新高,是下属改变自己在领导眼中不利地位的最有效的方法。第三,让时间来见证。对于领导确实对自己存在误解或者“积怨”颇深的,除了要积极主动地与领导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解除上司对自己的偏见外,另外一个方式,就是让时间来见证自己的“无辜”与“冤枉”让时间来见证自己,印证自己,从而取得领导的谅解与感动。
总之,要想解除领导对自己的偏见,就要先从自身“开刀”,就需要深刻地做自我“剖析”,通过摘掉自己的“有色眼镜”,而迈出改善与上司关系的第一步。只有积极主动地与领导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才能避免陷入职业生涯发展的怪圈与误区,才能让领导的“偏见”在沟通与交流中“烟消云散”。
2.实践:让误会尽早消除
领导误解了下属,有其主观上的原因,更有客观上沟通不足的原因。领导处于一个中枢性的岗位,事务繁重,责任重大,他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如人事档案、他人的汇报、一时的印象、特殊的考验而对你有所了解,但一般而言,他不会主动去找自己的下属进行沟通。这样,他便缺乏对你全面、直接和感性的认识,容易受他人意见的蒙蔽、本人直觉的左右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从而对你的言行产生认识误差。下属对待领导误解最明智的态度就是及时、主动地去消除它,不让它成为定形之见。否则好的机缘会与你擦肩而过,那时你悔之晚矣。
做人难,做人的部下更难,做几个人的部下则是难上加难。有时往往不经意的时候得罪了某位领导,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等到弄明白是某位领导误解了我们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小周在五年前还是基层车间的一名钳工,从厂宣传部调来一位姓王的部长见小周文笔不错,便顶着压力将小周调进了宣传部当了宣传干事。从此,小周对王部长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在心。两年后,小周抽到厂办当了秘书,成了厂办徐主任的部下,精明的小周很快就得到了徐主任的喜欢。
没过多久,小周忽然感到王部长和他渐渐疏远了。一了解才知,现在的领导徐主任和从前的领导王部长之间有私人恩怨,因而王部长总是怀疑小周倒向了徐主任那边。
其实,引发王部长对小周误解的“导火线”很简单:在一个雨天,小周给徐主任打伞,没给王部长打伞。这还是很久以后王部长亲口对小周说的,而事实上小周从后面赶上给徐主任打伞时,确实没有看见王部长就在不远处淋着雨,误解就此产生了。
一气之下,王部长在许多场合都说自己看错了人,说小周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谁是他的上级,他就跟谁关系好。但实际上小周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他也浑然不知发生的这一切。直到王部长在人前背后说小周的那些话传到小周耳朵里,小周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对此,小周首先是让时间做公证。他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王部长在气头上说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现在向王部长解释自己不是那样的人,王部长肯定听不进去,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让时间来检验吧!
其次,小周采取了以下六个方法努力消除王部长对他的误解。
(1)极力掩盖矛盾。
每当有人说起王部长和自己的关系不好时,小周总是极力否认没有此事,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王部长和自己有矛盾。小周此举的目的是想制止事态的扩大,更利于缓和矛盾。
(2)公开场合注意尊重领导。
王部长和小周在工作中经常碰面,每次小周都是主动和王部长打招呼,不管王部长爱理还是不理,小周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有时因工作需要和王部长同在一桌招待客人,小周除了主动向王部长敬酒,还公开说自己是王部长一手培养起来的,自己十分感激王部长,小周此举的目的是表白自己时刻没有忘记王部长的恩情,又怎是忘恩负义之人?
(3)背地场合注重褒扬领导。
小周深知当面说别人好不如背地褒扬别人效果好。于是,小周经常在背地里对别人说起王部长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又是如何如何感激王部长。当然,这些都是小周的心里话。如果有人背地里说王部长的坏话,小周知道后则尽力为王部长辩护。小周此举的目的是想通过别人的嘴替自己表白真心,假若王部长知道了小周背地里褒扬自己,肯定会高兴的,这样更利于误解的消除。
(4)紧急情况“救驾”。
平时工作中,小周若知王部长遇到紧急情况,总是挺身而出及时前去“救驾”。如有一次节日贴标语,王部长一时找不着人,小周知道后,主动承担了贴标语任务。类似事情,小周一直是积极去做。小周此举的目的是想重新博得王部长的好感,让王部长觉得自己没有忘记他,仍是他的部下,有利于王部长心理平衡,消除误解。
(5)找准机会解释前嫌。
待王部长对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以后,小周利用同王部长一同出差外地开会的机会,与王部长很好地进行了交流。王部长最终还是被小周的诚心打动,说出了对小周的看法以及误解小周的原因——“雨中打伞”的事。小周闻听再三解释当时自己真的没看见王部长,希望王部长不要责怪他。王部长也表示不计前嫌,并和小周的关系和好如初。
(6)经常加强感情交流。
王部长对小周的误解烟消云散之后,小周不敢掉以轻心,而是趁热打铁,经常找理由与王部长进行感情交流。或向王部长讨教写作经验,或到王部长家和他下棋打牌。久而久之,王部长更加喜欢这个昔日部下了。小周此举的目的是通过经常性的感情交流增进与老领导之间的友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周的不懈努力下,王部长对小周的误解彻底没有了,反倒觉得以前说的话有点对不住小周。从此以后,王部长逢人就夸小周好样的,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3.心理:不必畏惧,大胆与领导面对面沟通
在与领导共事时,磕磕碰碰可以说是在所难免。上下级之间一个最常见的矛盾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着误解和隔阂。如果处理不当或掉以轻心,误解便会成为成见,隔阂更会扩展成鸿沟,这无疑对下属是极为不利的。其实,矛盾和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正视它的勇气。我们若能够勇敢地正视它,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化解它,才可能成为职场的强者。
尽管小王的业绩比较突出,可在业务会上,上司很少表扬他,倒是那些业绩平平的同事成了上司心目中的新宠。小王几次想跟上司沟通,询问上司对他的看法,可小王每当想敲上司的办公室门时,又犹豫起来……
直到有一天,还没到公司统一发工资的日子,上司却通知他去财务科领工资,他才知道被公司解聘了。事情来的如此突然,小王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公司领导解聘小王的原因是,听说小王在外偷偷兼职,有吃里扒外之嫌。其实小王完全是冤枉的,他根本没有在外兼职,是他的同事嫉妒他业绩出众,打小报告诬陷他的。如果小王及时跟领导沟通,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小王为什么没有胆量跟领导沟通呢?这是缘于陈旧的等级观念。一般的员工总是认为沟通是上级对下级,哪有下级主动去找上级沟通的。这种偏见贻误了员工主动与领导沟通的机会,结果是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因此,企业员工要主动大胆地与上司沟通,征求上司对自己的意见,及时消除上司对自己的误解,或者了解上司的真实意图,以便更好地工作。
在现实生活当中,类似小王的职场遭遇也不少见。案例中业绩突出的小王不仅没有得到领导的器重,反而被领导炒了鱿鱼,其实这与小王与领导缺乏主动的沟通与交流有关,由于与领导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以致被领导猜疑与误会,而这些误会一旦加深,对小王便是一种无言的“伤痛”,最后只能卷铺盖离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