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看这本书时的尴尬,很厚的一本书,有很多古文,翻译过来大都是关于逻辑学方面的知识。说来是相当惭愧的一件事,因为好奇,所以追逐,因为追逐不到,所以挑起了我的战斗潜能,于是又慢慢的看了一遍。看懂那是不可能的,最多是有所了解而已。写这篇读后感我也是豁出去了。
胡适倒是很干脆的觉得我们生于天地间,必会遇到一些切要之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这种学问,就是哲学。这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总爱拿英美的那一套来忽悠我们。
从法理学的路寻来,我对中国思想产生极大的兴趣,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似乎还是一个真空的感觉,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曾独自神伤,世界那么大,历史那么长,知识那么多,我的时间有限,是否能继承先贤的一点智慧呢?我对自己的无知和短视时常担心,所以我基本上不能长时间的不去看书。
然而书海无涯,我必须对书籍有所取舍的看,我把自己定位在了社会科学方面,把知识的学习限定在哲学,文学,政治与法学,历史学,地理与天文学等等几个方面,循着这路,小心走动。
博大精深的人类思想总能把自己的想法提到另一个高度,而且哲学近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指导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一个人的能力大多是由知识所反映出来,而一个人的深浅则要看其思想层次。可是,对于思想来说,并非你去看了一堆思想方面的书便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那样只会让你更加刻板的复制他人思想,那你不会在思想上有更高的造诣。我觉得经典的阅读一方面是能直接了解思想家们的态度与见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思考问题的办法,对于其闭口不谈的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寻着所探知的方法去思考,从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养料,只有这样才有自觉的,主动的、不竭的求知欲望。
这本书尽管诸子百家都有介绍,但其侧重在别墨,所展示的是先秦时墨家独树一帜的逻辑学,他们超越西方的成就,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却是西方的逻辑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就将自己对“白马非马”的理解简单叙述。
杨朱说过,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没有实际的存在。这句话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这个命题,唯物派认为此论割裂物质与意识之关系,本为马,奈何因颜色不一样就不是马了呢?仔细思来,唯物派的论证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事先做了至少两个假设,第一是关于马的概念的认知,另外是关于人对颜色白色的认知,显然,当两者都合理的情况下自然能得出白马是马的命题。可是,按墨家的主张,可以看到两面,白马不是马,若是马,为何要叫白马;既是马,那马又为何物呢?所以关键在于马的认识,马无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说的马是抽象的存在,而会跑的四肢动物,没有角,头呈长方形乃是具体的实在的马。马的认定很重要,胡适甚至说,先秦思想之争,可以说是关于名的讨论,即正名主义。马从何来?唯物派认为是先存在马这种动物,才有马的叫法;而墨家逻辑学认为即使存在一种动物,但并非一开始就叫马,对马的命名,是人为的,试想,在远古时代,人们也很有可能看到狗把它名为马的。马是对特定物的性质区分,而白是对颜色的判断,我们只是在承认大前提:一种跑得很快的动物是马;小前提,一种白色的跑得很快的;结论,白马是马。这种演绎推理是不合现实的,因为它早就假定了所有的存在,如果他们能完全划等号,那为什么又有不同的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时,结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因此而觉得他们都是相同的。我始终觉得,存在即合理,它的推理方式并非就是主观之类的,再者,凡有人的存在,就不可能没有主观。
估计很多人会和我诡辩,说照你的说法男人不是人或者你本人不是人了!其实,诡辩家之所以能存在,就是他们往往偷换概念,断章取义而且还不就事论事。我只能无奈的说我们的思想根本就不是在同一个出发点上,直接的说就是不在一个层次上,你觉得这样能说得清楚吗?
胡适之先,亦在于找到了墨家思想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那就是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