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央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攻坚目标,是存款方面。其进程是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渐进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下一步会考虑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期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为了有效对应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推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利率市场化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银行以极低的利率从居民手中获得存款并贷款给许多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项目,使经济结构过度偏向投资,导致了投资效率的低下和严重的金融资源错配。而利率市场化将改变这种情况,倒逼银行寻找高贷款利率的项目。贷款会更多投入到盈利前景较好的行业。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从过去的投资规模驱动向投资效益驱动转变。
二是利率市场化会把银行业的经营管理逼上一个新水平。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发展带来压力。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不得不承担比大型银行更小的利差以吸收存款并争夺客户资源,从而导致其依赖利差收入的模式难以为继。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压力倍增,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上述困境,中小银行将面临竞争能力下降、优质客户流失、业务大幅滑坡、风险收益失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甚至最终被淘汰出局。
三是利率市场化对促进社会消费,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会提高存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利息收入;其次将推动商业银行增加各种消费信贷。两者都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
四是利率市场化在收入分配领域还有改善贫富差距的作用。中低收入者财富的保值增值手段主要为银行存款,高收入群体可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丰富的金融工具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显然中低收入者获益更多。而且,由于实际利率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利率上涨将压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手中握有较大比例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高收入群体将首当其冲。
五是利率市场化令货币政策传导更为通畅,并减轻流动性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推动整个利率体系更加接近于均衡水平。在均衡利率水平下,如果经济受到外部冲击,经济的波动会比较小。另外,由于影子银行发展产生了利率双轨制并带来很多套利交易,一旦银行打击套利交易就容易造成流动性波动,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流动性波动会得到缓解。
六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和社会就业的增加。利率市场化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必然上涨,银行将向更多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达四千余万家,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现在在中小企业的城镇就业人员大概占80%。若能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必将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空间,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有利于以此为主要收入的中低收入者。
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不少新的问题甚至风险,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统筹考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利率市场化后,过去由央行确定统一利率、各地区间利率高度一致的情况将得到改变,商业银行拥有了资金的自主定价权,这必将导致资金在不同地区间自由重组,而回报率高且风险系数小的地区将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这必将吸引资金向东部地区自由流动,在东部地区形成“环境优越—资金流入—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却可能由于自身资金补贴东部地区而陷入完全相反的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风险。
再如,现在利率市场化还剩下最后一步,即存款利率何时放开。多数专家认为,存款利率放开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辅助机制的出台,但实际上,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才是最关键问题。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历史经验,利率市场化一般都会推高市场利率,如果10%的限制放开,银行间存款利率无疑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浮,而这种上浮的成本,也最终必将转嫁到融资企业身上,推高贷款利率,加大企业融资成本。因此,激进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导致失败,尤其是现有的经济基础回稳不够明朗的背景下,贸然一步到位,可能令宏观经济面临不可承受之重,在我国银行信贷主导的社会融资体系下,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步伐一定要适度,才能保持金融和经济的稳步发展。
*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网》2013年11月14日。
银行业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
内容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对于银行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需要由依赖净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向轻资产型业务模式转变,开拓非息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服务创新,加深综合化经营程度。金融业最核心的竞争是服务,服务最核心的竞争是价格。
2014年3月1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答记者问时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计划之中,这应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而且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放开。
此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对于银行业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商业银行需要由依赖净息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向轻资产型业务模式转变,开拓非息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服务创新,加深综合化经营程度。银行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银行业务与渠道创新,探索服务新模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经营的主要冲击来自于盈利机制上的冲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之前,商业银行靠吸收利差盈利,规模扩张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和增长方式。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之后,利率靠市场决定,规模的大幅度扩张不一定能够带来存款、客户的大幅度增长。利率市场化对盈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净息差的下降上。短期来看,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将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大幅度波动,使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一方面,存款作为稀缺资源,利率管制放开将加剧银行间的价格竞争,为了争夺存款资源,商业银行将不得不上调存款利率,从而推高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后,银行争夺优质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优质企业贷款的利率下浮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持盈利,部分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形成逆向选择,放出更多的高风险贷款,最终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反弹。由此,利率市场化会带来银行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前些年的利润高速增长有可能被减弱。
银行应对息差下降带来的压力,要做盈利模式上的转变。银行要充当交易中介和信息中介,突破资本约束,继续做大做强。银行应当加强为实体经济的服务,发展金融资产服务,由利差收入转向服务收入。金融资产服务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长期可持续,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从市场和客户角度看,未来客户趋向于由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转变为利用金融市场直接筹资和融资,客户持有的大量各类金融资产,需要银行提供完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服务。积极开拓这类服务,可以满足个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需要,也可以在金融资产的交易各环节更好地支持企业客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如果风险管理不善,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付息成本上升是大趋势,银行要想保持过去的高盈利增长,必须拓展相对的高收益业务。所以做好风险的对冲、分散和转移,是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改革等紧密相关,在利率上升后,汇率尚未放开,热钱流入,会冲击国内市场和金融秩序,如果汇率波动过大,会加大和给银行带来新的汇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会迫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下降、净息差收窄,从而不得不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统一了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市场实现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证券化和衍生品交易等中间业务的发展。美国和香港的利率市场化均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资产出现了50BP左右的增幅。大力发展这类“轻资本”的业务——理财、咨询、金融衍生品交易类等较少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将成为银行未来争夺的重要领域。
银行还可以改进服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金融业最核心的竞争是服务,服务最核心的竞争是价格。这就需要保证商业银行拥有价格定价权。现在商业银行是以业绩为导向的竞争引起服务的竞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创新机制,所有的产品竞争,其实都是价格竞争。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银行服务要摆脱以往“客户进这家银行喝的是水,到那家银行喝了咖啡”的浅层差别上,实现提供真正差异化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金融需求选择银行。银行自此实现了真正的竞争。银行要在当消费者可“用脚投票”时,摆脱高高在上的印象,使得消费者从关注浅层情感回报转向更加关注财务回报,建立金融消费者同银行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首要的是要调整风险偏好。大项目大客户贷款市场在利率市场化后收益水平下降,银行应当将更多目标投向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消费领域。开发一些特色品牌的融资产品,发展创业贷款、供应链融资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类服务,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另外,要注意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影响,应当构建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完善授信审批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的调控,提高风险防控的前瞻性。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负面经验告诉我们,利率市场化后风险管理未能跟上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的原因。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共22年,1985年后,为缓解市场压力,银行业大幅增加房地产和非银行金融部门贷款投放,但风险管理水平未能及时提高,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问题。而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后调整风险偏好,从1985年开始不断提高高风险、高收益的贷款占比,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资产占比提高,使得净息差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4月1日。
传统银行能够抵御互联网
金融的冲击*
内容摘要:银行应当在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发挥如下优势:首先,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起步早、发展成熟、兼具安全性和便捷性,资金的绝对安全更能够得到保证;其次,银行具有网点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现金客户和不上网客户的需要;再次,银行的业务资质齐全,能够为客户提供远多于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产品。目前互联网金融满足的是小微散的需求,而银行能够提供的是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银行还可以做上下游供应链融资,还可以做跨行现金管理,这都是互联网企业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理论上任何涉及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2013年,各家电商纷纷开创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网络贷款等,对银行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下面从资产方面、负债方面和中间业务方面依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