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母亲反复告诫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孩子却把母亲的话当作耳旁风,依然故我;妻子苦口婆心地劝丈夫戒烟,可丈夫置若罔闻;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不要迟到,而那些经常迟到的人,仍然在上课后姗姗来迟;公交售票员多次提醒乘客看管好自己的财物,但遗失现象屡见不鲜;领导一次又一次督促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可是仍旧得不到改观……
“话说三遍淡如水”,言简意赅的批评既能让你避免让受众产生反感情绪,又能留出空间让他自我反思,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相反,没完没了的说教,往往让对方产生听觉疲劳,甚至让人极度反感,反而达不到说服的目的。
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当他还是一名记者时,一次,他托一位同事代买圆珠笔,并再三叮嘱同事:“不要黑色的,记住,我不喜欢黑色,暗暗沉沉,肃肃杀杀。千万不要忘记呀,12支,全部不要黑色。”第二天,同事把那一打笔交给他时,他差点昏过去:12支,全是黑色的。他埋怨同事,同事却振振有辞:你一再强调黑色的,黑色的,忙了一天,昏沉沉地走进商场时,脑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词:12支,黑色的。于是,就一心一意地只买黑色的圆珠笔了。
其实,只要言简意赅地说:“请帮我买12支蓝色的圆珠笔。”相信同事就不会买错了。从此以后,尤今吸取这次教训,无论是说话、撰文,总是直入核心,直切要害,不再去兜无谓的圈子了。
语言简洁是以最经济的语言手段,输出最大的信息量。在社会交往中,简洁的语言常常能比繁杂冗长的话题更吸引人。它能使听众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有助于博得对方的好感。做事爽直、说话言简意赅的人最易成就大事。
有一次,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应社团之邀,担任演讲会的讲演者之一。在他前面已经有五位演讲者,滔滔不绝地发表了长篇大论。
轮到艾森豪威尔将军上台讲演时已近半夜,不少听众都无精打采,有的人甚至昏昏欲睡。他环顾四周说:“在前面几位先生的演讲内容,合起来可成为一篇精彩的长篇小说,我实在没有能力增加一个字。可是每篇文章都应该加上标点符号,就让我来为这部长篇小说点上结束的句点吧!”
艾森豪威尔将军把话说完,就走回座位。结果,博得满堂听众的喝彩。
言多众人忘,言少众人记。事后,听众只记住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句点”,却忘记了那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给别人提意见或当众演讲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主题清晰。只有密切关注别人的反应,考虑其接受情况,才不会啰嗦不止,超出极限。如果你的道理在十分钟内就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一定要到此为止,因为再多说一句都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从而降低你的说服力度。
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够做到言简意赅呢?
1.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
2.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
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绝不会有精彩的谈吐。”
3.“删繁就简”也是一种有效地说话方法
说话要简练,最好把复杂的话能够简单地说出来。这样才会明白易懂,使大家都爱听。
应该注意的是,说话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要承认,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所以,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则简。
古德曼定理:善于聆听,让你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世界著名的名人访问者伊萨克·马克森曾经说:“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而不打开他的耳朵。”在人际交往中,你如果善于聆听,那么一定会是最受欢迎的人。
古德曼定理,由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提出: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曾风趣地说:“人长着两只耳朵,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后被人们总结为:在人际交往中,最有效的沟通,往往不是滔滔不绝的单方陈述,而是适当的聆听。
相传,古代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提出一个条件,要回答出“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才能把金人拿走。
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小国使者还等着听答案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掉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俗语说:“善言,赢得听众;善听,才会赢得朋友。”古德曼定理告诉我们,聆听能让彼此间产生熟识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沟通中抱着真诚、友善、理解对方的目的聆听,不仅能够拉近距离,还能起到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的功效。
纽约的一家电话公司曾遇到一名客户辱骂接线员的事情,他不仅拒绝交纳费用,还对电话接线员口出脏话,甚至恐吓电话公司要拆毁电话线路。最让电话公司难以理解的是,他竟然公开地向公共服务机构和法院提出起诉,导致电话公司引发数起电话诉讼案件,这给公司带来恶劣的影响。最后,电话公司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前去调解。
调解员见到闹事的客户后,该客户不等调解员开口就急着抱怨电话公司的不是,并认为电话公司的收费不合理,他歇斯底里地边说边骂,喋喋不休。调解员什么也不说,只是耐心地听他说话,并对他的抱怨点头回应,还适当地向其表示同情。就这样,调解员静静地听了三个小时,并连续拜访了四次。最后,他们成了朋友,调解员成为了这名客户组织的“电话用户权益保障协会”中的一员——尽管这个协会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调解员的劝说下,这名客户交纳了所有的欠款,并撤消了对电话公司不间断的投诉。
著名的经济学家、博士伍德福德在其著作《相恋的人》中写道:“很少有人能拒绝那种带有恭维的认真倾听。”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都有渴望获得他人关注的本能。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给予他人这种关注,就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一次,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参加晚宴,正好身边做着一位名人。整个宴会期间,卡耐基自始至终地充当着聆听者的角色。事后,那位名人向晚宴的主持者说:“卡耐基是一个非常善于交谈的人。”得知此事后,卡耐基不禁大吃一惊:我只是很认真地听他讲话而已。
既然聆听对人际交往有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就要求我们掌握正确的聆听方法。
1.鼓励对方先开口
首先,倾听别人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礼貌,愿意听表示我们愿意客观地考虑别人的看法,这会让说话的人觉得我们很尊重他的意见,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关系,彼此接纳。其次,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我们的倾听可以培养开放的气氛,有助于彼此交换意见。说话的人由于不必担心竞争的压力,也可以专心掌握重点,不必忙着为自己的矛盾之处寻找遁词。再次,对方先提出他的看法,你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双方意见一致之处。倾听可以使对方更加愿意接纳你的意见,让你再说话的时候,更容易说服对方。
2.使用并观察肢体语言
当我们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即使我们还没开口,我们内心的感觉,就已经透过肢体语言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了。听话者如果态度封闭或冷淡,说话者很自然地就会特别在意自已的一举一动,比较不愿意敞开心胸。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听话的人态度开放、很感兴趣,那就表示他愿意接纳对方,很想了解对方的想法,说话的人就会受到鼓舞。而这些肢体语言包括:自然的微笑,不要交叉双臂,手不要放在脸上,身体稍微前倾,常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等。
3.尽量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
不要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细枝末节、想修正对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对方的话。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就表示我们不善于听人说话、个性激进、礼貌不周,很难和人沟通。
虽然说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听人说话的一方适时地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对方的说法,则会增进沟通的效果。如果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有不懂的时候,要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地提出疑问之处。
4.听取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讯息,同时也显示出对方的兴趣和情绪。另外找出对方话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如何响应对方的说法。我们只要在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或感想中,加入对方所说过的关键内容,对方就可以感觉到你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很关心。
5.反应式倾听
反应式倾听指的是重述刚刚所听到的话,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沟通技巧。我们的反应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一直在听他说话,而且也听懂了他所说的话。但是反应式倾听不是像鹦鹉一样,对方说什么你就说什么,而是应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述说对方的重点。比如说“你说你住的房子在海边?我想那里的夕阳一定很美。”反应式倾听的好处主要是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能够掌握对方的重点,让对话不至于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