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类学界有许多流派,其共同特点是十分重视田野调查;中国学者的特点是擅长历史文献的考据。而人类学的研究则既要求中国的人类学家们从考据中跳出来,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的解读和分析,又要求中国的人类学家要十分重视田野调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中国的人类学家把对中国历史文献的人类学解读与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中国的人类学才具有生命力。[10]
简而言之,人类学本土化是中国人类学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必须强调本土化是在系统地了解国际学术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中国自己化自己,而是通过在中国的田野调查、实地研究,对国外学术理论作出验证、修正,甚至推翻某些假说,并提出新的理论,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本土社会进行验证和实践。中国化的东西也必然是国际化的,中国学术界应当为国际学术发展有所贡献。
三、本土化:人类学发展的大趋势
纵观人类学在西方发展兴衰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人类学之所以能迅速走出低谷而渐成西方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方人类学家把对异文化的研究转向本土文化的研究(当然并不排斥对异文化的研究),即走上了本土化之路,西方人类学向复杂社会问题拓展,加强应用人类学的研究,都市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政策人类学等等不同分支学科的纷纷兴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借助本土化,人类学在西方得到新一轮的发展,成为西方最为兴盛的学科之一。
反观第三世界,通过学习、吸收西方人类学的理论、经验,立足本国的资源,研究本国的实际,解决本国问题,并构建本国的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学者自觉的追求。也唯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学发展才具有自己的生命力,才能与世界跟进。总之,本土化已是人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名词解释:
本土化
思考题:
1.什么是人类学的本土化。
2.简述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的历程。
3.为什么说本土化是人类学发展的大趋势?
注释:
[1]荣仕星、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页。
[2]孙本文:《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未来》(中国社会学社第一次年会演词),燕京大学抄本;孙本文:《建设本位文化的标准》,《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经纬书局,1935年,58-59页;孙本文《近代社会学发展史》,学生之友社主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黄文山:《民族学与中国民族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辑(1936年);张光直:《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先生》,《历史月刊》1988年第9期。
[3]吴文藻:《社会学丛刊总序》,《凉山彝家》,商务印书馆,1947年。
[4]岑家梧:《中国民族与中国民族学》,《南方杂志》第1卷,第3、4期合刊。
[5]马长寿:《人类学在我国边政上的应用》,《边政公论》第6卷,第3期,24-28页。
[6]叶启政:《从中国社会学既有性格论社会研究“中国化”的方向与问题》,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年。
[7]梁治平:《规范化与本土化:当代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中国书评》,1995年总第3期。《“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学术讨论会纪要”中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总第10期。
[8]邓正来:《“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出版座谈会纪要”中的发言》,《东方》1995年第2期。
[9]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10]徐杰舜:《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419-420页。
参考文献
1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关)s·南达着,刘燕鸣、韩养民译:《文化人类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基辛(RogerM.Keesing),史查盛(AndrewJ.strathern)着,吴佰禄、李子宁译:《文化人类学(当代的观点)》,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4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5庄锡昌,孙志民:《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7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8理查德·G·福克斯着,和少英,何昌邑译:《重新把握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9王海龙:《人类学入门》,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10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美)威廉·A·哈维兰着,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13(美)R·M·基辛着,甘华鸣、陈芳、甘黎明译:《文化·社会·个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钟年:《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杨群:《民族学概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16基辛(R.Keesing)着,张恭启、于嘉云、陈启南译:《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
17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
18庄孔韶等:《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19让·沙林着,管震湖译:《我知道什么——人的进化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20雅·雅·罗金斯基等着,王培英等译:《人类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21张突:《体质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chrisJenks:《文化》,俞智敏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
23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
24哈维兰(w.A.Haviland)着,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5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26芮逸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北,商务印书馆,2000年。
27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周建新:《民族学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29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
30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裁《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31杜维明,《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2期。
32任剑涛,《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33黄应贵:《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
34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
35黄应贵:《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36郭肇立《聚落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37O·F博尔诺夫着,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3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0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着:《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1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变迁》,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4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3卓新平:《宗教理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4何光沪等编着:《方方面面说宗教》,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45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6杜尔干着,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7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8麦克朗·缪勒着,金泽译《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9(法)马塞尔·毛斯着,余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50李维:《人格整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1黄凤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着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4荣仕星、徐杰舜:《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55庄英章、许木柱等:《文化人类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印行,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