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类学把健康、疾病、医疗的文化内容当作自己学科的课题。它是在对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及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领域包括跨文化的医学制度的比较;涉及营养人类学、人口人类学、老龄人类学、生育人类学、人种精神病学、临床实用人类学等领域,并对健康和疾病中的社会机体相互作用的生物文化进行研究,它还包括最近的生物医学自身的文化分析。
就社会文化而言,影响医学行为的因素至少包括宇宙观(对人体、药物的认知体系,如中国的阴阳、冷热观念)、亲属地位、医疗人员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宗教的控制力(特别是原罪与赎罪的宗教理念对精神疾病的影响)等等。
1942年,美国政府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制定技术援助计划,其中就包括了卫生计划。二次大战后世界卫生组织的设立,迫切地需要人类学家深入世界各地各民族社会中,考察当地的卫生状况、医学理论与医疗设施,以协助西方的医务人员顺利地将西方医学引入当地,并利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协助国际机构解决贫困、疾病和难民等问题。
五、消费与休闲
1.消费行为的人类学分析
消费行为包括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它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消费文化的内在本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消费行为不是自在行为,它受到一定时期里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经济因素。经济状况在绝对量上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档次和消费行为。城乡的消费行为就有明显的差别。
(2)消费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性与限制性消费政策、住房供给政策、商品房上市交易政策、消费税收政策等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极大。
(3)金融政策。可以从消费贷款规模、贷款利率、首付款比例、还款期限、贷款方式等影响消费行为。例如,当银行和商家联合推出分期付款贷款购房、购车的政策时,直接刺激了消费者购房、购车的欲望。
(4)消费动因。不同人有不同的消费动因,如对于不少女性来说,上街购物的目的有时候不是在于她们买到什么,而是购物的过程使她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讨价还价的胜利,对某些商品的了解和评价等,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有许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5)个体因素。包括消费者年龄、职业、生活方式、个性、居住习惯、工作地点、家庭状态等都对消费行为有极大影响。
(6)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为广泛、最深刻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往往影响着社会的各阶层和家庭,进而通过个人和心理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等影响消费者行为。
2.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是有根本区别的。消费主义是在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
关于消费主义对人心的影响,陈映真在《基督徒与大众消费文化》[3]一文中曾有七点的分析:(1)欲望的解放。今天在营销的过程中,公开正式的提倡、鼓励消费,认为这是富裕、正当的。人们的欲望成为正大光明的事;(2)官能的自由化。官能是耳目之欲,以往感官欲望要加以控制,但今天不同了,在视觉及听觉上花样很多,甚至情色之物到处都有;(3)享乐主义成为公然正当。以往爱好享受的人会被人鄙视,但今天的人在住的、食的、穿的无不被广告弄得心痒;享乐主义成为公开正当的生活态度;(4)在对商品的饥渴与满足中循环。现在的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对商品的饥渴与满足不断的循环中,如“四子主义”(妻子、房子、车子、儿子)的人与物的循环欲望中。结果,人生中最有创意、有志气、有担当的年代,都被对商品的饥渴与满足耗费殆尽;(5)虚构的幸福。大众消费文化宣导虚构的人生;消费文化已塑造我们的胃口,宁愿相信一些虚假的幸福、富裕、健康、美貌等;(6)金钱几乎已能买到一切。金钱在人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对商品的依赖越大,对金钱的依赖也越大,因此就会想尽办法去赚钱;(7)消费成为一种制度。以前是有钱有预算才买东西,今天是靠“购买”来生活;“购买”已成为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费已成为一种制度。
正确的消费文化应该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时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他指出,“为了人并且通过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情的占有,不应当仅仅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3.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休闲与社会的进步、人类生命的质量、生活质量紧密相连,社会发展的一条最朴素的道理是:人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后,更多的追求便是向往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每个人都想在充分的闲暇时间中享受文化、科学、艺术、社交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在休闲中享受自由和创造的快乐。所以,休闲以充足的消费时间为前提,以较高的收入水平为基础,以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要内容,以体现人类不同个人的个性和风格为主要特征,[4]从而成为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第12期美国《时代》杂志就宣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可以让人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人的低级需要(本能、安全)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向高级的需求向往,诸如,归属、情感、尊严、尊敬、赏识、荣誉等。现在,休闲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我们已有1/3的时间在休闲中度过,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来人的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如何健康、科学、合理的休闲度假,是现代生活的一门学问。
(1)休闲的特点
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文化角度看待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它使人们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它给人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人们的精神。因而,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一种精神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马惠娣说,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文化及所有组成行动感知领域的一切,也包括价值观、语言、思维方式、角色定位、世界观、艺术、组织等等。休闲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5]。
休闲的另一个最大特点是层次性。纳什(Nash)从自我建设或者说是道德建设的角度,提供了一个休闲等级模式图(见图12)。在纳什看来,休闲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的活动;而犯罪活动则是最低的层次。可以这么说,这一休闲等级模式图给出了创造休闲文化应当努力的方向,即休闲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其层次。
(2)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不是今天才被人们所认识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如棋艺、书法、绘画、园艺、花鸟、气功武术、钓鱼、猜谜等等,如数家珍,内容是那么丰富,门类是那么庞杂,风格又是那么自成体系,这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普遍的休闲文化。它虽然也是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但因其在发展过程中与工艺制作、体育等同源异流,互相转化,紧密结合,竟力斗智,所以又通称为“游艺”。这些游艺不光带给人们欢乐,同时也有益智健身的目的,并从中培养起民族最素朴的美感和亲和力。即便是在今天,它们仍然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休闲娱乐、节日喜庆的常项。其中有的还衍变为大型文化产业,给现代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
在我国,休闲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这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整个社会和广大群众劳动时间缩短,目前中国已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人们闲暇的时间增加了;二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三是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这几方面的因素使中国开始逐步进入休闲社会。
六、网络与视觉
1.网络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影响
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只是为了将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机构用的电脑主机连接起来,很少人能够想得到它今天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