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乡村聚落单位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别建筑物,如一栋民居、一座庙宇;二是村落内的布局,如住房、学校、商店、道路、水井等的位置安排;三是村落间的结构。也有人把聚落之内的布局叫做“微观聚落形态”(microsettlementpattern),把聚落与聚落之间在较大区域内的彼此关系叫做“宏观聚落形态”(macrosettlementpattern)。[3]
除了乡村聚落的研究外,随着人类社会都市化倾向的增强,人类学也从乡野迈向了城镇,开始了对都市及都市文化的探讨。譬如,美国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就是以城市研究起家的,他们高举人类生态学的旗帜,以芝加哥等城市为对象,细致入微地讨论了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对城市的认识,至今仍值得借鉴。
城乡是聚落的两种形态,它们是二分的,但却不是隔绝的,其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通过了聚落网络中的一个个点,这些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它们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费孝通称它们为“小城镇”。小城镇在人员、物资、信息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积聚和扩散的作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人类的聚落因此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格局。
2.风水:生态学的中国诠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生态学的影响,一些人类学家如美国的斯图尔德(JulianSteward)借用其术语概念,倡导文化生态学(culturalecology),也称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生态民族学,考察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人类如何适应、利用、改造环境。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对聚落生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认识体系,即风水学,这是中国人对生态学的本土诠释。
风水学又称“风水术”或“堪舆学”,其中虽掺杂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不外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要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若剔除风水中玄虚迷信的糟粕,毕竟还可以发现其中合理的成分。此外,它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所有这些,对传统住宅、村镇、城市的选址及规划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起到正面的作用。
(1)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势,名称及相应位置如下:
1.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
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
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
6.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
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人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
10.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脉;
11.龙穴:即基址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不难想象,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因为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见图1、图2、图3、图4)。
(2)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郭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它的空间构成的基本模式(见图5、图6)。
(3)风水与景观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
——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见图7)。
——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而隔水回望,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见图7)。
——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见图8)。
——以水口山为障景、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见图9)。
——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选景与赏景的最佳位置,均说明风水物的设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依照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和其美学观点,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图10根据风水理论常需在山上建塔、水中建阁、河上建桥及修筑其他风水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成为村镇标志,风景构图中心或观景点。
第二,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又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第三,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
第四,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透过玄学迷信的帷幕,我们可以看到,实质上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的风水学,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方面,同时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和景观质量问题,景观、功能与审美成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人对环境生态学本土化的一种诠释。
四、现代化与全球化
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在英国首先出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此后,现代化的浪潮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及全世界。
1.现代化的概念及社会因素
什么是现代化?一般来说就是社会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社会因素转变的过程。这些社会因素包括:国际依存的加强,非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对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各种组织和技能的增生及专门化,官僚科层化,政治参与大众化(无论民主与否)以及各级水平上的教育扩展,等等。
2.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许多思想家已经就现代化问题作过重要的论述,形成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理论。在这些学派中,以经典现代化理论和依附论的影响最大。这两个学派的理论立场比较清楚:一个是西方的主流学派,一个是非主流学派或称“左派”。
(1)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内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