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伦敦的剧团常到外地演出,为了不受地方行政当局的迫害和歧视,剧团必须寻找能够得到王宫或贵族庇护的人。当时演戏这一行业还不受人们的重视,被一般人看不起,但它又能起到娱乐的作用,所以要想使戏班生存下来,必须找到庇护人,然后以王宫或贵族的称号命名,如女王剧团、雷斯脱伯爵剧团、海军大臣剧团等等,但剧团仍归演员私有。1569年,当约翰·莎士比亚担任市长时,女王剧团的演员由于不称职被赶出宫廷,第一次来到斯特拉福市演出。在被批准公演前,先在市政厅演出,特约当地的政府官员和乡绅观看。幼年的莎士比亚从这时起,就开始接触戏剧。到了70年代,斯特拉福已成为巡回剧团,首先是雷斯脱伯爵剧团定期演出的中心,这些演出引起了少年莎士比亚对戏剧的爱好。也是从这时起,莎士比亚在心底里默默地立志,将来要从事这一行当。等到80年代中期,雷斯脱剧团、沃列克剧团、女王剧团等都曾到过斯特拉福演出。
尽管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市政大厅看到的戏剧都很蹩脚,但至少在这么长的看戏时间里,他逐渐地认识了一个人,也就是这个人激发了他的热情。他就是英国第一位伟大的职业演员爱德华·艾莱恩。一次,佤斯特剧团带着新发现的悲剧演员爱德华·艾莱恩来镇上演出。他的演艺才华和绝妙的演技深深地吸引了莎士比亚,也更坚定了莎士比亚做演员的决心。艾莱恩比莎士比亚小2岁,但他已是佤斯特剧团的主角了。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居住期间,曾经有很多的剧团来市政厅演出,每次演出,对他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当时,斯特拉福镇没有什么能够吸引人的娱乐项目,所以每逢剧团演出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小镇附近的农民也都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戏。
佤斯特剧团在来市政厅演出的所有剧团中,算是演出水平较高的,曾先后6次来斯特拉福市演出。莎士比亚对这个剧团的印象也较深,特别是明星演员艾莱恩的演出,更是精彩。莎士比亚后来也为他写过剧本。演员生涯的成功,使艾莱恩经济收入颇丰,备受尊敬,后来成了约翰·多恩博士的乘龙快婿。也许是其成功的表演,撞击到了莎士比亚的心灵深处,使他萌发了当演员理想;也许他灵光一闪,不再认为演员职位低下,决心自己也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演员,通过自己成功的表演,再现现实生活的某个方面,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也许在离开学校的这段时间里,他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表演天赋,语言的丰富,表演的成功都筑起了他想当演员而且能够当好演员的信心。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还保留着过去的一些习惯,节日里常常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人们在5月1日庆祝夏天的到来时,要载歌载舞进行“五月游戏”。此时,小镇上的男女连唱带跳地来到镇中心,举行各种活动。圣诞节也要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
11岁的莎士比亚,就曾与许多斯特拉福居民一起,参加了赖斯特伯爵为伊丽莎白女王驾临肯尼涯斯而在城堡中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花园里曾演出过哑剧。
许多伦敦的剧团都先后来斯特拉福市政厅巡回演出。在莎士比亚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约翰曾是市长,每次来市政厅演出的剧团都得经他批准。莎士比亚从5岁开始就经常和父亲一起在市政厅观看剧团的演出,因此从小莎士比亚就受到了戏剧的熏陶。自此以后,斯特拉福市政厅每次有剧团来演出,他都想方设法挤进去观看。
1573年莎士比亚9岁时,赖斯特伯爵和佤斯特伯爵剧团来斯特拉福演出。
11岁时,莎士比亚看过沃尔克伯爵和佤斯特伯爵剧团的演出。
12岁时,佤斯特剧团演出。
15岁时,斯特隆治勋家剧团和爱塞克斯伯爵夫人家剧团演出。
16岁时,德比伯爵家演员演出。
直到1587年,每年都有剧团来斯特拉福镇演出。这一年共有5个剧团来这里演出,使莎士比亚一饱眼福。
每次这里有演出,莎士比亚都不会放过,虽然这些剧团演出的悲喜剧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人文主义戏剧刚刚开始,但也已经有了新的精神和形式。
1587年,女王剧团第二次来斯特拉福演出,上演了一出名叫《七大罪》的戏。剧团中的主要喜剧演员是狄克·塔尔顿和威尔·肯普。那时肯普的演员生涯方兴未艾,正是演出高峰时候。他后来与莎士比亚同台演出,到达了成功的巅峰。而塔尔顿的事业已接近尾声,第二年就去世了。他是一个机智诙谐,善于即兴打趣,花样百出的喜剧演员,曾名噪一时。莎士比亚在《最后一个夏天》的演出里看到他时已是眼露哀伤,身体日渐衰老了。莎士比亚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提出要加入他们剧团的想法,即到剧团里当学徒。
1585年,莎士比亚20岁刚出头,就离开了斯特拉福。在《维洛那二绅士》中,莎士比亚借其中一个人物的口说道:“年轻人株守家园,见闻总是限于一隅。”另一个人物谈到,父亲们如何把他们的儿子逼到外面去找机会,有的投身军旅,博得一官半职;有的到远远的海岛上去探险发财;有的到大学校里去寻求高深的学问。
这是莎士比亚对自己当时心境的表白,也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这是狂热的建功立业、表现自我、追求奋进的心声,这里充满着时代的气息。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实践和精神活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系列科学的发现,使社会逐步进步。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历史上的转折时代。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开始取代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封建主义已日落西山,资本主义社会应运而生。
这个时期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的时期从16世纪起到18世纪才结束,持续了5个世纪。
在经过这千年封建社会制度后,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旧的文化被摧毁,所有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资本主义的萌芽陆续出现。15世纪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形成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当时的欧洲还是封建社会,封建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要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就必然与阻碍他们发展的封建制度发生尖锐冲突。他们反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统治,反对封建主和僧侣特权,反对封建割据,关心民族的统一和商道的安全。这样,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就展开了反封建的运动。当时人们提出了一个宏伟壮丽的任务:改造世界,使人在其中生活得惬意、美满和幸福。
勇敢的人投身未经考察的世界,摇着并不结实的小船横渡海洋;深入地下,寻找宝藏;尽管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但为了弄清人体这一复杂的机体生命力的来源与规律而解剖人体;用最原始的化学分析仪器去探索天空的奥秘,以期掌握广袤无垠的宇宙。这就是人类的灵魂与智慧的力量。
最使人惊讶的是,他们使用的是些微不足道的工具,却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他们获得这些成就,首先应归功他们有无畏的思想。他们的发现为今天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他们光荣地弄清了这些真理。然而当初他们为了捍卫这些真理却作出了许多牺牲,他们为后人奠定了文化的基石。
青年敢于向人类未竞的事业挑战,成为时代的先锋,因此,他们对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思想的主要斗争形式是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古代希腊文化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对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进行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说:“借用宗教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直指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
人文主义者最为关心、最为崇拜的就是“人”的本身。人应该具有充分的才智、最完美的道德品质、最旺盛的创造精神、最自由发展的个性,这就是人文主义理想。文艺复兴是巨人时代,大批杰出人物脱颖而出。在自然科学方面出现了意大利的伽利略,波兰的哥白尼,德国的开普勒;在艺术方面出现了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菲尔;在文学方面出现了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尼德兰的埃拉斯慕斯;在哲学方面出现了意大利的瓦拉、米兰多拉,法国的蒙因。伟大的时代产生巨人,巨人推动了伟大时代的变革。他们以其不同的贡献,促使文艺复兴运动波澜壮阔地向前发展。莎士比亚就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磅礴气势中,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哺育下,成长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巨人,并站在了巨人行列的前排。研究莎士比亚,不能脱离文艺复兴,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他,使他在戏剧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开始得比较晚,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迟迟未能受到这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运动的影响。14世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乔叟可以称得上英国文艺复兴的先驱。英国从1338年前后出现的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对罗拉教徒的迫害阻止了新时代的到来。15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5世纪末英国才出现了第一批人文主义者。1499年,荷兰著名人文主义者柯利特来到牛津大学讲学,他完全用人文主义的思想来解释使徒书信,使牛津大学为之一震。虽然这时的文艺复兴带有纯理论的性质,但他们对文艺复兴高潮的到来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是托马斯·摩尔,他于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了《乌托邦》。乌托邦纯属作者的幻想,但却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文主义者对于理想的、正义的社会制度的热烈渴望,为以后一系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了先河。这部书于1551年被译成英文,对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的文艺复兴逐渐进入鼎盛时期。40年代初,根据廷代尔与科弗代尔《圣经》译本创作的圣传已经普遍流行开来。对文艺复兴思潮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是翻译工作,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文学作品被译成英文,使英国很快赶上文艺复兴运动的步伐。
在促进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诸多因素中,那些海上冒险家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他们把海上经历写成游记,从而展示了神秘的海外生活,使英国人扩大了视野,激发了他们追求幸福,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
英国文艺复兴的特点是:既与中世纪宗教神学相区别,又与本国宗教相妥协;既不否认上帝的存在,又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把人神并列,自然与神并列,借用新宗教来反对旧宗教,借用神圣的术语来启发人们认识自己的潜力。神学家胡克在《教会组织法规》中写道:“人们至善至美的天性是上帝根据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他的活动方式也和上帝一样,因此,我们作为人不论干什么,都是同样自由的,有理智的。”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又把人文主义思想大大推进一步。他认为,人不仅应该顺应自然,还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战胜自然。他说:“一个人如果要努力去更新和扩大人类对宇宙的驾驭力量和统治,这种雄心大志比起其他意图就更为健全,更为高贵。人对事物的统治只能建立在技术和科学的基础上,要控制自然,只有通过服从自然。”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运动虽然在英国出现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人惊讶的。到了莎士比亚要从事创作的时候,文艺复兴已经汇成了不可抗拒的洪流,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完全成熟起来,英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时代已经到来。
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这个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文艺复兴的土壤造就了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使他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描写生活,评价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更多的精神食粮,来回报这个伟大的时代,奉献给人们。因此可以说是文艺复兴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艺术家。
最能代表英国文艺复兴成就的是戏剧。在英国进入文艺复兴高潮阶段之后,各种文学形式竞相成长,争芳斗妍。文艺复兴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文献就是意大利哲学家皮科·德拉·米朗多拉的卓越作品《论人的价值》,书中写道: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最后一天创造了人,是为了让他认识这一大千世界的规律,学会热爱这一大千世界的美,赞叹它的瑰丽壮阔。造物主对亚当说,我不把你束缚在一个限定的地方,不强制你必须从事规定的事业,不用必然性捆住你的手脚,目的是让你自己根据自己的心愿去选择自己乐意的地方、事业和目标,并且支配这一切。其余的生物都具有狭隘的天性,因此自身内部就受到我所确立的那些规律的限制。只有你一个不为任何狭窄的范围所钳制,可以在我交到你手里的那一自然界中随心所欲地立标定界。我把你安置在世界中央,使你能更容易洞察周围的一切。我把你创造成不是天上的生物,然而又不纯粹是地上的生物,不是必然会死的生物,然而又不是不朽的生物,目的是使你超越束缚,自身成为创造者,亲手塑就自己最终的形象。你有可能沦入动物界,但也有可能仅靠你内心意志面升华为像神一般的生物。
在漫长的中世纪,人的不幸主要源于宗教思想对人的束缚。文艺复兴的时代,宣告了这种思想的破灭,认为作为人是一种幸福,它改变了原来人生的态度,使“人”这个字在文艺复兴时代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紧裹在文艺复兴时代所有艺术杰作中。莎士比亚在他的《哈姆莱特》中写道: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的这些话,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反映,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
16世纪至17世纪英国剧作家辈出,好戏连台。莎士比亚的出现,使英国戏剧更加光辉灿烂。在那么多出色的作家中争得一席之地是多么不容易,而莎士比亚的实践证明了他高出所有的同行,这就使人们更加珍视他的成就。
他善于塑造人物,他的人物总比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生动、全面、深刻。他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们看了他的作品之后,自然地形成对所有人物的喜怒哀乐。几百年来,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考狄利亚等人物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读者。他在描写性格方面不简单化,高利贷者夏洛克有其残忍,凶恶的一面,也有其作为犹太人备受侮辱、迫害的一面。他不是一下子将人物的性格和盘托出,而是让它们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同别的人物接触中暴露出来,这种接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莎士比亚时代,戏剧人才辈出,优秀戏剧接踵而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作家、戏剧家,可谓壮观。据不完全统计,在莎士比亚生活的50年里,英国伦敦共设剧院38所,共有剧团35个,剧作家不下180人,剧本500部以上,这些都是已经传印并流传下来的剧本,加上失传的作品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在这么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至今脍炙人口,可见其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这也是英国戏剧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其广泛的人民性和民族性。英国戏剧不同于其他文艺形式,它脱胎于民间的歌舞表演,广泛反映人民的生活,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深受人民的喜爱。英国戏剧有奇迹剧、道德剧、插剧等多种形式。这些文艺形式孕育了英国戏剧多样的民族特点;出现了以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和以本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英国戏剧的民族传统,培养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对戏剧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广大下层人民,他们是戏剧最热心的观众。在文艺复兴的浪潮冲击下,他们对戏剧的渴望更加强烈。在当时,戏剧成了英国唯一能接受教育和获得艺术享受的媒介。
莎士比亚在校学习期间,英国中世纪的奇迹剧有时还在上演,但已很少见了。那时,学校里演出较多的是古罗马的戏剧,主要是普劳图斯、泰伦斯的喜剧和塞内加的悲剧,而戏班子在各地巡回演出的则一半是杂技表演,一半是有戏剧情节的打闹逗乐的笑剧。在莎士比亚诞生前,伊格中学校长尼古拉斯·乌达尔以普劳图斯的喜剧为范本写出了英国第一部喜剧《拉尔夫·劳埃斯特·道埃斯特》;1556年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又写出了第二部喜剧《老大娘葛东的针》。1562年上演了第一部悲剧《高博达克》,是托马斯·沙克威尔和托马斯·诺顿模仿塞内加的风格写成的。
到了16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戏剧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演戏被正式确认为合法的职业,但还要得到王宫和贵族的庇护才能演出。演出的场所也在不断变化。中世纪的奇迹剧和道德剧是在教堂里演出,先是在神殿内,后来移到教堂大院里;插剧则可以到集市或广场上以及旅店院子里演出。学生在学校里则演出拉丁文剧。随着悲剧的出现,并逐渐在戏剧中有了一席之地后,它也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
英国的上层社会也开始热衷于戏剧,女王经常召剧团进宫演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有地位的人也都以在自己家中请客人观剧为荣。他们的爱好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英国戏剧的发展。
到了1578年,伦敦已经有38座剧院。观众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剧院种类的不同。面向广大市民开放的剧院叫公共剧院;还有一种叫私人剧院。公共剧院是没有屋顶的圆形建筑,剧场中央是池座,周围是矮座包厢,舞台伸入池座中间,演出时,演员被观众环绕。演出只在白天进行,没有幕布,剧场一般可容纳1500人至3000人。一般市民只要付1便士就可进去,付两便士就可有座位。这里的观众成分也很复杂,大多数是手艺人、小商贩和帮工,也有少数自由职业者、富商和绅士。私人剧院是有屋顶的室内建筑,一般为方形,相对小些,可容纳700名观众,都有座位,门票至少6便士。
剧场建立起来后,演员的演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名演员,如爱德华·艾莱恩、理查·伯贝奇、威廉·肯普等。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的出身虽不名贵,但都在名牌大学如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学习过,有较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受过人文主义的思想熏陶,被称为“大学才子”。他们在民间戏剧传统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罗马戏剧的成分,又借鉴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戏剧的成就,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英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这些杰出的演员和剧作家对莎士比亚的成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扮演哈姆莱特的著名悲剧演员理查·伯贝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成功更是影响颇深。
当时的戏剧演出是在白天进行的,大约在下午两点左右开始,前后约两个半小时。事先有人把演出广告贴在广告板上,剧院门口有人收费。舞台上悬挂一块毡片,黑色是上演悲剧的标志,彩色图案是喜剧的标志。剧作家通常在后台等待自己作品的命运。剧本提纲挂起来供演员参考,还有一个人拿着台词本坐在靠近舞台的地方,他的任务是给演员提示台词。号声一响,演员就要做好上场准备,3声号响过,戏剧便正式开演。这时往往有一位穿斗篷的人出场致辞,说一些无关紧要的客套话。最初演出是连续进行的,剧中全部人物离开舞台就表示戏剧的结束。后来在幕间出现了插剧,剧终时还有一人或数人唱歌或跳舞,称为“剧终余兴”,有的则是剧中某个演员念一段收场白。
英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是以许多杰出人物的活动为标志的。他们尽管出身不同,社会地位和活动种类迥异,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冒险的精神,鲁莽地参加远征,投身战斗,从事探险,去追求新奇、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使自己活得更充实,更具有时代意义,从而写出能够吸引观众的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
佛朗西斯·特雷克的名字在莎士比亚时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他是勇敢无畏的航海家和英国舰队的奠基人。
特雷克生于1540年左右,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富人所生的12个儿子中的一个。25岁时,他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第一次航行,第二次航行却以失败而告终。
莎士比亚非常崇拜获得过非凡荣誉的同时代人腓力普·锡德尼,他出身贵族,是廷臣、外交家、统帅、诗人、散文家、艺术家。他的十四行诗《爱斯屈罗弗尔和斯黛拉》是莎士比亚效仿的楷模。他的传奇小说《阿卡狄西》成为几代人心爱的读物,流传许久。莎士比亚从中选取了《李尔王》一剧中葛罗斯特和他的两个儿子的原型。锡德尼的论文《为诗辩护》成为英国人文主义理论的宣言。他为英国文学与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影响较大,特别是十四行诗,对莎士比亚以后走上艺术道路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锡德尼生于1554年,比莎士比亚年长10岁,他于1588年死于弗兰德利亚的战场上。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比莎士比亚早生3年,他的父亲是达官贵人。他先学法律,尔后受命随团一起赴法国,游历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回到祖国之后,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培根尽管是法学家、外交家、国务活动家、廷臣,但他还是挤出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最初写成的是教诲性的《经验论》,以后又撰写了哲学论文《科学的发展》(1605)、《新工具》(1620),写出了历史著作《亨利七世史》(1622),空想社会主义著作《新大西岛》(1622~1624),还发表了法学著作。
莎士比亚时代有一位超群绝伦的人物,她就是亨利八世第二个妻子安娜·布伦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王,母亲被处死后她成了孤儿,并被宣布为非婚生子女。她过着一种俭朴的生活,在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罗杰·艾舍姆的指导下研究科学。23岁时被拥戴为王,治理国家达半个世纪之久。莎士比亚诞生的时候,她已31岁。
她博采众长,懂得拉丁文、古希腊文、古希伯莱文,熟谙法学。她面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应变自如,巧妙地左右国际风云,使英国在她的治理下,日渐昌盛。
这些真实的时代风云人物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对莎士比亚的创作也同样具有推动作用。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领风骚,成为当时推动英国社会发展的弄潮儿。莎士比亚在文学这个领域中也发挥了他的作用,用他那生花的妙笔,描写人生,描述生活的乐趣,为人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光彩,同样在推动着英国的社会进步。
莎士比亚时代孕育了一批时代的风云人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
伊丽莎白的命运就颇具戏剧性。她青年时代一直受到被处死的威胁。后来,她的命运突然来了个大转折,开始反过来处死别人,在她统治了半个世纪之后,在她引导国家经过了种种危机之后,在人民日益不满的氛围中结束了她的统治。
罗马教皇、法国国王和西班牙国王采取了反伊丽莎白的阴谋活动。1588年,预谋已久的战争终于爆发。西班牙国王派出了精良的“无敌舰队”,大举进攻英国。行进途中,由于遇到风暴,舰队的船只破坏,西班牙人失败,英国宣告胜利。
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的戏剧性,孕育了这个时代的剧作家。
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清教运动。所谓清教运动就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一场反国教的斗争,主要是改革宗教,减少教会费用,主张“纯洁”教会。这些清教徒崇尚勤俭,渴望发财,认为戏剧这些娱乐会影响工商业的收入,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戏剧。这场斗争在16世纪70年代就白热化了。清教徒对戏剧大兴问罪之师,把它称作“荒淫的学校”,认为它是一种罪恶。1583年“巴黎花园”剧院有座戏台塌了,他们又借题发挥,说这是上帝的惩罚。为了使戏剧得以发展,艺术家们被迫进行了反击。但是,清教徒控制的市政府对戏剧的压力有增无减,剧院里经常发生骚乱。这些都导致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不能一帆风顺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