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吴国的对立竞争一样,在这三个国家中,它们都是相互敌对的,都渴望从对方身上捞到更多的好处。尽管在反抗魏国南下的侵略战争时,吴国和蜀国有过联合作战的经历,可是从本质上来说,蜀国和吴国也是死对头,这两个国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当两个国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之后,就开始窝里反,围绕着荆州问题开始了斗智斗勇,兵戈相向,最终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后,各国的合作机会显然变少了,更多时候是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对抗,比如蜀国的敌人是吴国和魏国,但是吴国和魏国不可能联合起来,因为吴国的敌人还包括魏国,而魏国也是一样,它根本不可能和蜀国或者吴国站在同一阵线上。这种复杂的局面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敌人的敌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有了共同的利益来做保障,敌人的敌人自然会是朋友,可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竞争永远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你在合作之后仍然会和对方为敌。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从形式上进行理解,认为敌人的敌人和自己拥有共同的利益选择而会愿意与你结盟的话,那么就要小心谨慎一些了,因为当你和一匹狼一起狩猎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匹狼会反过来咬你一口,将你当成猎物来看待。所以最好不要用那种简单的推理性思维来理解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在人际关系上,这种“否定之与否定就是肯定”的想法往往行不通,你要是按照这样简单的推理来交朋友,那么只会成为对方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在北宋时期,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起金国,当时金国最大的敌人是辽国的契丹人。虽然金国实力雄厚,但还没有办法同辽国相抗衡,为此金国期待着能与北宋联合,双方结为盟友,以此来对抗辽国,并且金国同意灭掉辽国后,将辽国侵占北宋的土地返还给北宋。宋徽宗听了很高兴,首先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辽国,而辽国的敌人是金,那么金国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朋友。于是他答应了阿骨打的请求,宋金两国开始联手,并最终灭掉了辽国。可是正当双方准备按照协议瓜分利益时,金国却以宋徽宗收留辽国遗臣和金国叛将为由,挥军南下,北宋只能妥协,宋徽宗也被迫退位。可是到了第二年,金国再次南下,这一次,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成了俘虏,北宋由此灭亡。
100年后,宋理宗决定伐金,当时的金哀宗认为金国和南宋最大的敌人是蒙古,双方应该联起手来抗击蒙古人,可是宋理宗坚持认为消灭金国进行复仇才是大事,而且金人和蒙古向来不和,这样南宋就可以和金国的敌人蒙古成为盟友,而蒙古也许诺给南宋很多好处。结果蒙宋很快就站到了同一阵线上,宋理宗也依靠这个强大的新朋友,轻易就灭掉了金国。可是好日子并不长久,因为当金国被消灭后,宋朝很快失去了屏障,以至于直接面对蒙古人的威胁,最终很快被蒙古人消灭。宋朝的几任皇帝三番两次都被自己所谓的“朋友”出卖和伤害,真正的原因就在于盲目地相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最终反而被人算计,吃了大亏。
我们都渴望能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可是真正的朋友应该是用心结交的,应该是彼此真诚相对、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如果你认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那么你就犯了一个唯心主义的错误,你只是按照自己主观上的理解,想当然地认为这件事应当如此,想当然地认为朋友就是一种利益共生体,那么你最终只会落入对方的陷阱,只会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
当然,能够将敌人的敌人拉拢过来也许会是一件好事,可是你千万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朋友,因为尽管你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可是你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完全不一样,你们的目标也不一样。而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都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先,当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时,反而会产生新的矛盾:那就是当两匹狼都盯上同一只猎物时,你不要指望这两匹狼能够分享猎物,最终它们之间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么就不要对敌人的敌人抱有太大的希望,当你意识到敌人的敌人和你盯上同样的目标时,你不应该感到庆幸,而应该感到棘手,你不应该放松警惕,而应该努力保持危机感,因为敌人的敌人一定就是你的敌人。
志同道合的人,有时候也会站在你的对立面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朋友的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志同道合的才是朋友”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找朋友的时候,总是会乐于和那些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的人相处,在他们看来,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往往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在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会更加有默契。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上去志同道合的人,往往是面和心不和,当你和对方称兄道弟的时候,对方可能正想办法对你捅刀子。比如说列宁和斯大林、索罗斯和罗杰斯、扎克伯格和爱德华,这些人原先都是有着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伙伴,都曾经在一起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也都曾携手并进,可是他们最终都在同一条路上走散,有的甚至成了对手和仇敌。很显然,单纯的志同道合无法完全将两个人紧紧捆绑在一起,因为志向相同的人也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你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最终被出卖的的人只会是你。
有人说,想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而保证那些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坚持走下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尽管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理想和目标,可是在实践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许彼此之间会出现分歧,比如说方法的不同,策略的不同,具体落实的措施也不相同。此外,志同道合的人往往会出现利益上的纠纷。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影响朋友关系的导火索,都可能会让志同道合的朋友转眼成为对立相向的仇人。
刘邦和项羽原先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推翻暴秦的统治,但是两个人之间的理念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比如当他们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时候,刘邦非常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意思是做人就应该像秦始皇一样,成为一国之君。而项羽则说:“彼将取而代之。”在项羽看来,自己应该取代秦始皇的地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就可以看出他们并非是同一路人,他们的性格也并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利益也是相互冲突的。
正因为这样,这两个人一方面为了起义大业,分别和秦国交战,是名义上的盟军。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两个人又是对手,毕竟皇帝永远只有一个,站在权力巅峰的人只有一个,可以说虽然两个人志同道合,可最终还是免不了要走向对抗。
志同道合的确是交朋友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些志趣相投的知己或者知音向来就是朋友之间的典范,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两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增加彼此的好感,很有可能会增加彼此的吸引力,这就为友情构建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因此在交流沟通的时候会更加顺畅一些。
中国古代志同道合的典范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堪称知音,所以很快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但是很多时候,志同道合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成为朋友,志同道合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携手并进,因为维持朋友关系的因素有很多,而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语言以及价值观和理想只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即便没有相同的理想和思维,最终也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就是因为他们是真诚和坦率地面对彼此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始终是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的。而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并不一定真诚,并不一定懂得包容,相反地,因为利益之争,对方很可能会成为贪婪而自私的狼。
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草率地认为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就适合当朋友,认为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就是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实际上有些人可能会打着志同道合的招牌故意接近你,或者说你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诱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因为利益而故意接近别人,会利用共同的志向和利益大打感情牌,赢得别人的信任,等到利益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很快会露出自己贪婪虚伪的本性,到那时上当受骗的一方注定会吃亏。
袁世凯原先只是大臣荣禄底下的一个官员,当时维新派准备发动变法行动,结果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发现袁世凯也有意附和变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伙伴,毕竟在当时那样的封建环境下,像张之洞那样明确支持变法的官员并不多。而维新派想要让变法顺利实施下去,那么就应当多争取一些朝廷官员的支持,因此维新派非常重视袁世凯,而且袁世凯也经常和他们谈论变法事宜,看上去是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参与维新变法的人都纷纷相信袁世凯,而且也决定委以袁世凯重任,可是就在大家准备变法事宜的时候,慈禧太后发现苗头不对,于是决定囚禁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立即和袁世凯商量,密谋造反,趁机围攻颐和园,控制住慈禧太后,然后夺取政权。结果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导致了维新派的政治计划受到破坏,也直接导致了“戊戌六君子”的被杀。可以说,正是因为康梁等人轻信志同道合的袁世凯,才会导致维新派的失败,事实上维新派从未意识到自己最信任的伙伴竟然会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这就体现了他们对于志同道合者的盲目信任。
形式上的志同道合并不能真正完全代表友情,也无法决定友情是否足够巩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能轻易相信别人,也不能轻易就认为志同道合的人就适合当朋友。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交朋友,就需要懂得交心,需要懂得用心去对待朋友,如果心意相通,且能够真心相对,那么即便是差距很大的两个人也能够成为莫逆之交。而两个人如果不够交心,即便有很多共同语言,也依然无法真正走到一起。
认清伪朋友,别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和感情
生活离不开朋友,因为朋友对我们的帮助往往很大,即便对方身无长处,往往也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我们需要的是真心朋友,需要那些能够真诚对待我们的朋友,而不是那些伪朋友。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伪朋友,他们打着“朋友”的招牌,却总是做一些伤害朋友的事情,他们的所作所为和那些真正的朋友大相径庭,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不相同。面对这些人,我们一定要保持距离,千万不要过于靠近他们,更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己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