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父们为何反对政党。
美国的建国者们在讨论建国方案时,不可谓不细致,但是他们却遗漏了一个最重大,也是日后真正影响美国的政党问题。在美国,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如果没有政党的协助,你也当不上总统,因为总统候选人都是政党推举的。
其实美国的国父们都是反对政党存在的,他们对于政党或深恶痛绝、或鄙夷不屑、或心存疑惧,把政党看成政府“最险恶的敌人”(华盛顿语)、“最可怕的灾难”(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亚当斯语),把党派精神说成“施政者的最严重的堕落”(托马斯·;杰斐逊语)。托马斯·;杰斐逊为了同党派意识划清界限,甚至这样说:“如果非得同政党一起才能进天堂,我宁可不进天堂。”当时的舆论也普遍反对结党,连反对《宪法》的反联邦派也一致认为党派是邪恶的。
其实《宪法》里没有提到建立政党制度,从阐述制宪思想的《联邦党人文集》中可以看出《宪法》是反对结党的。《宪法》的宗旨之一就是防止或消除党派对政府的影响,尽管美国反对政党,不过到最后还是走上了政党国家的道路,美国的政党政治与英国类似,也经历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政党推举总统候选人和全国性政党组织的建立。
第一阶段:美国举行第一次总统选举时并没有政党,乔治·;华盛顿也建立了没有派性的和谐政府。然而,新的政治机制刚刚开始运转,政党制度的幼芽就萌发了,美国政府内部形成的不同政治派别,是在围绕1787年《宪法》批准问题而展开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因此主张批准联邦《宪法》;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人则反对给联邦以太多的权力,主张应该在《宪法》中加上保障人民权利的条款后再批准《宪法》,因此他们自称是民主共和党。《宪法》虽然得到批准,但两派在一系列政策问题上的争论持久不绝,1793年底1794年初国会中两党阵线已泾渭分明。到了1796年,总统候选人由党派推举,这也标志着政党开始垄断政治权力。
第二阶段:美国的政党最初只是议会党,但随着选举的需要,慢慢就发展成了全国性政党。19世纪初,废除财产资格限制成了各州选举改革的主要内容,到1828年时,全部24个州已有12个实行了“白种男子普选权”。民主党在1848年成立了全国委员会,共和党也于1856年建立了全国各级组织。南北战争后,黑人与白人有了同样的选举权,这时各党派要在轮流执政的格局中取胜,就不能光在议会内部斗争,而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获得更多公民的支持才能上台执政,这样政党也就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美国政党价值观。
现在美国有两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民主党的历史比较长,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共和党的历史比较短,可以追溯到南北战争时期,但是两党从意识形态上完全定型则是进步运动之后。
美国有左右派之分,左派主要是指民主党,右派主要是指共和党;美国政治也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主要是指民主党,保守主义主要是指共和党。美国还有进步主义的说法,也是指的民主党;美国还有新自由主义的说法,主要是指共和党,以区别于民主党的自由主义。其实新自由主义的全称是新古典自由主义,他们相信的是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也就是自由放任主义。但是他们也只是打着亚当·;斯密的幌子,这些人严重地糟蹋了亚当·;斯密的思想,他们将亚当·;斯密描述得跟恶棍一样。经过人们的慢慢厘清,新自由主义的面貌慢慢被揭穿。
民主党属于进步势力,主要代表中下层的利益;共和党被称为保守党,主要代表富人利益。但是也有非常多的富人支持民主党,这主要是富人中的开明派,主要为科技新贵,比如比尔·;盖茨这些人。金融界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做银行的,一种是做投资的,做银行的主要支持共和党,而做投资的主要支持民主党。
民主党奉行自由主义,其社会基础是社会中下层、弱势集团及主张国家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群体;而共和党奉行保守主义,其社会基础是生活富裕的人、城市商人、企业家、圣公会、公理会和民主会等高教阶、高地位者。
在美国历史上民主党可以追溯到杰斐逊时期,长期一党独大。共和党的成立之初为了选举需要,纠结了很多反民主党的人士组成,所以早期的共和党内部派系非常多。主要分为左右两派,西奥多·;罗斯福的进步社会运动主要是共和党的左派搞成功的。后来改革遭到共和党右派的攻击,西奥多·;罗斯福将共和党内的左派分离出来,组建了进步党,但是在美国的政治制度下,新党难以生存,不久就消亡了,共和党内剩下的主要就是右翼势力了,也就是现在的共和党。
战后民主党主流派信奉的新自由主义实际上是指自“进步运动”以来,以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待遇”、威尔逊的“新自由”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为代表的,带有所谓“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国家主义色彩的新自由主义。
民主党自由派在坚持个人权利和自由、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等传统自由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福利国家、扩大公民权利范围、丰富权利内容、倡导更广泛的社会合作、实施社会改良等,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要求与愿望。
美国的两党之争也被称为驴象之争,这虽然最初源于漫画,但两党也欣然接受,分别以驴、象作为党徽的标记。后来,人们干脆就用“驴象之争”来形容美国的两党政治。
民主党是理念党,是进步党,美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进步运动都是民主党推动的,几乎所有重大进步法案都是民主党通过的。而共和党是利益党,他们更注重利益,更注重富人的利益。共和党用大象来形容也非常确切,因为支持共和党的主要是大资本集团,比如美国的军工、石油等资本集团,都是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
第二节 文官改革:“封官许愿”的终结。
大家经常看到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到总统竞选时总会有很多人帮助候选人参选,一旦竞选不上就痛哭流涕,这其实有很大的利益在里面,这种政治制度在政治学中被称为“政党分赃制度”。
政党分赃制是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政治制度,也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本质之一。政党分赃制分的是政府职位,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骨干,在早期新上台的领导人几乎可以将政府人员全部换一遍,带有极大的随意性。现在总统分配职位的权力也不小,一个总统也可以分配六七千个职位。
比如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布什总统任命的政府工作人员多达4000人,布什在第二任又任命了很多人。到奥巴马上台后,这些人必须同一时间全部离任,美国媒体称,奥巴马刚上任时政府部门大约空缺7000个职位。《华盛顿邮报》指出,这些政府部门职缺有多达三分之一完全由新总统亲自任命,而有政治背景、与民主党人士熟识者,入选机会才大。各种政策顾问委员会、驻外大使都是分赃常用的职位。
基辛格在评论美国外交政策时曾指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一个障碍是政府定期换届带来的全面改变。由于任期限制,至少每隔8年,助理国务卿以上所有由总统任命的官员就要大换班,人事变动涉及多达5000个关键职位。继任者要经过漫长的审查过程。实际上,新政府上任前9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真空期。
美国的政党分赃制是从第三任期开始。1800年是美国的一个大选年,这次大选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后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经众议院投票,以一票的优势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而即将卸任的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为削弱对方势力,在下台前把许多本党人士紧急塞进了政府和法院。当时任命这些官员仓促而草率,在历史上留下了“星夜受命人”的典故。
1801年初,杰斐逊上台后,也毫不含糊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立即按“政治上可接受性”的标准撤换了大批联邦党官员,代之以新执政党的人士。由此开启“政党分赃制”先河,使之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美国政治录用的基本方式,其他西方国家历史上也曾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首先,它是论功行赏。其次,政党通过让本党成员占据主要行政职位,达到了控制行政体系和国家的目的。这也是政党制度能够维持的关键原因。如果上台的领导人没有分配职位的权力,或是这种权力很小,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帮他竞选,没有帮忙,也就不会形成派系,更不会成为党。
“政党分赃制”注重“封官许愿”,是产生政党政治的重要根源。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和功劳,而不是才干和品格,这就为美国社会的腐败埋下了伏笔。因此,针对政党分赃制的种种弊端,社会各界的抨击之声不断。美国的政党分赃制引发了美国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并且一直沿袭80多年,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页。
这种政党分赃的做法的一个弊端是其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由于党派纷争、轮流执政,政府官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既无稳定性也没连续性。由于流动性很大,官员们无从积累经验,行政能力普遍低下。
“政党分赃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弊端就是导致权力腐败。在两党制“轮流坐庄”的政治格局下,执政党一上台便尽力利用掌握的权力攫取资源,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在“政党分赃制”之下,不仅执政党要谋一党之私,各级官员个人的腐败更是变本加厉。
从美国建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腐败程度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等任总统期间,他们本人的道德素质比较高,同时政府规模也比较小,政府工作比较少,因而腐败的程度也比较低。
但1812年战争后,腐败行为开始表面化,发生了一系列贪污联邦资金的事件。此后,随着西部开发进程的加快,一些国会议员和开发商相互勾结,大肆进行土地投机买卖,同时利用政府合同进行肮脏交易,肆意侵吞联邦津贴。
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爆发后,联邦军需开支剧增,经纪人、军火商与腐败的官员相勾结,至少掠取了35亿美元国库财富。内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腐败的程度也不断提高。
1869—1877年格兰特总统在位时期,是美国历史上腐败程度较高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起重大丑闻,在修建拓展西部的联合太平洋铁路时,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一个经理成立了一家所谓的信贷公司,然后向这家公司提供可赚大钱的建筑合同。修筑铁路的实际费用为4400万美元,信贷公司的收费却高达9400多万美元。国会议员艾米斯是这家“操纵铁路”新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他为了防止政府调查这两家有联系的公司,到处分发公司股票,受贿者中包括了当时的众议院议长和副总统,以及后来的总统加费尔德等重要人物。事发后,只有米尔斯受到谴责。
“政党分赃制”下面政治录用的标准基本上是单纯政治性的,只看对象是否效忠本党,特别是看他们在竞选中是否作出过“贡献”。因此,政治录用实际上演化为相当直接的权钱交易,执政党对大选中的支持者、赞助人投桃报李、论功赏爵;这些人随选举共进退,因此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在任职期间多捞油水,政治权力就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为腐败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加之党魁势力不断膨胀,他们控制各级政党机关,并由此控制了对公职候选人的提名权,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公职拉拢亲信骨干,任人唯亲,培植政治核心小集团,操纵地方乃至全国政局。
由此,党魁势力加上政党分赃制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政治腐败泛滥的重要原因。官员行为趋于短期化,腐败行为近乎掠夺。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与南方叛军艰苦奋战的林肯总统的身边经常跟着一群“跑官要官”的“金主”。搞得这位伟大的总统不胜其烦、狼狈不堪,一次林肯总统忍无可忍,指着办公室外成群的求职政客愤愤地说:“分赃制对共和国的危险可以比叛乱还大。”
美国的第18任总统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是南北战争中的“常胜将军”。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以保卫联邦的胜利者的声望当选了美国总统。但格兰特在美国历史上却声誉不佳,其重要原因就是格兰特当政时期腐败肆虐。当时的人们说,格兰特政府把美国的税务部门变成了本党竞选的“加油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党分赃制”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1880年的大选中,也就是在“政党分赃制”实行了80年后,参加总统竞选的候选人詹姆斯·;加菲尔德立志废止“政党分赃制”。加菲尔德的名言是:“‘政党分赃制’下的政客就像拦路抢劫的强盗,只不过政客掏出的不是手枪而是求职书。”
其实,在这种肮脏的体制下,有时政客和加菲尔德所说的强盗一点区别也没有。加菲尔德如愿以偿地当上总统还没几天,还没来得及废除臭名昭著的“政党分赃制”,便被一个怀恨在心的求职未遂者开枪刺杀。当时美国舆论认为是“政党分赃制”谋杀了总统。这件事凸显了政党分赃制的积弊之深。
加菲尔德之死,拉开了美国政治改革的帷幕。此后不久,一种新型的近代官僚政治便登上了政治历史的舞台。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乔治·;彭德尔顿参议员提出的文官制度法,史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禁止文官(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或利用官职分配作为竞选者的政治资本;规定实行文官职业保险和建立统一的文官体系。《彭德尔顿法》奠定了西方官僚政治的法律基础。在实行《彭德尔顿法》、废止“政党分赃制”后,美国政治中的腐败现象得到了逐步的扭转。
《彭德尔顿法》使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能力与功绩”作为录用与衡量官员标准的法律依据,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治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
《彭德尔顿法》彻底改变了公职人员任用制度,不再以是否对政党和党魁忠诚为录用标准,而是依据其才能、德行,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不仅稳定了文官队伍,提高了文官素质,打破了政党分赃的格局,而且对于防止由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各种腐败现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国会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法律,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1910年)、《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等。这一系列立法活动为反腐败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从美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看,两党政治不仅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反而是引发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遏制腐败与两党制、多党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政党分赃制度也并没有完全被消灭,而且还很普遍。美国总统有权任命的官员多达六七千人,虽然这些任命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但主动提名权在总统而不在国会,这可是极大的实际权力。就连对外采取军事行动,总统都可以巧妙地绕过国会。虽然宣战需要国会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但他可以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把国家拖入战争,约翰逊总统介入越战就是个例子。
在这种体制下,每四年就会发生一次“饱狼换饿狼”的游戏,而人民其实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远有推不完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