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余则成的上线秋掌柜被捕,审讯时,被用以重刑。当时余则成还担心他受不了这种酷刑暴露目标,但是秋掌柜大义凛然地表达了自己“打死也不说”的意思——自己咬断了舌头。
按照囚徒困境分析的话,我们可能会认为秋掌柜会选择背叛,但是为什么他宁可咬舌自尽也拒供呢?这里,是一种忠诚的文化在发挥作用。一个忠诚的战士,为了自己的信仰,在关键时刻可以举枪饮弹,可以咬舌自尽,可以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革命时代,共产党人中,许多人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一切,刘胡兰、江姐等英雄人物到现在仍为人们所颂扬。
建立忠诚的文化也是在长期重复博弈后,走出囚徒困境的另一种方式。有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犯罪团队成员或黑社会成员在警察局拒不坦白,是因为他们要讲“江湖义气”。这也是一种对同伴忠诚的文化。
假设你是一个处于战场前线的士兵,我们知道冲到最前面的是最危险的,相对落后就会相对不那么危险,那么你会选择冲到前面还是临阵脱逃?按照囚徒困境的分析,理性的士兵将没有人愿意冲在最前面,每个人只会等待其他人冲锋陷阵。但是,假如每一个士兵都这么想,那么进攻就会变成逃跑,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如果每个士兵都如此推理的话,恐怕战争就不存在了。可是,战争仍然在历史的舞台上轰隆作响,这是因为还有比这种简单推理更多的东西。
的确,就个人而言,懦弱一点对自己比较有利,做一个逃兵是最优的策略。然而,当所有人都逃跑时,敌军就很容易一举歼灭自己的团体。因此,与每个人都逃跑相比,每个人都留下来可能对大家更有利。对整个团体来说,勇敢一点对大家都好。
那个这种对整个团体来说的合作,用什么来保证呢?
事实上,军队在军人的职业早期就牢牢树立了与战友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忠诚观念。自豪感被灌输到每一个士兵的头脑中去;为祖国自豪,并且相信永远不能复原的创伤才是千金难买的光荣,而被遣送回家、不能继续参与战斗是可耻而遭人鄙视的。这样就可以理解,在战争中每一个士兵似乎都缺乏理性的表面现象,事实上是一种策略的理性。
古罗马军队曾有这样的规定,军队排成直线向前推进的时候,任何士兵,只要发现自己身边的士兵开始落后,就要立即处死这个临阵脱逃者。为使这个规定显得可信,未能处死临阵脱逃者的士兵同样会被判处死刑。这么一来,一个士兵宁可向前冲锋陷阵,也不愿意回头捉拿一个临阵脱逃者,否则就有可能赔上自己的性命。
罗马军队这一策略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西点军校的荣誉准则之中。该校的考试无人监考,作弊属于重大过失,作弊者会被立即开除。不过,由于学生们不愿意“告发”自己的同学,学校规定,发现作弊而未能及时告发同样违反荣誉准则,也会导致被开除。
这样,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荣誉准则,学生们就会举报,因为他们不想由于自己保持缄默而成为同样违规的同伙。与此相仿,刑法也将未能举报罪行者作为罪犯同谋予以处罚。
博弈智慧
经济学家莱宾斯坦曾经对一个组织克服囚徒困境提出一个建议:培育合作的组织文化。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通过树立忠诚度来提高每个员工的自觉性,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与组织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从而达到团结合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