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30两?粮50石?当前内府库还有多少银子?市面上一石粮食又是多少银子?”
银30两、粮50石,这是张敏斟酌再三给出的“安置费”,同宫里的待遇相比,这个“安置费”偏低了,但是比起今后宫里的悲惨生活,这又算得上额外惊喜,毕竟这些年谁没有捞点银子?只是很难出宫享福而已。
现在能出宫了,老太监们自然很高兴,除去一小部分“被迫”出宫的。
“内府库还有80余万两银子,因为前两年的事,京城的粮价涨了一些,差不多一两能买1.5石的粮食,主要是稻米,如果是麦,价格还要贵一些。”
明朝初年水稻就得到了发展,“湖广熟、天下足”就是由此而来,也因此,大明的百姓,主要粮食就是稻米。
系统的粮食,没有具体的分类,无论是稻米还是玉米、谷子、麦子统统都是一两10石,价格要比大明当今的粮价便宜的多。
不过虽然便宜,但是也要按照大明的粮价来计算,毕竟都是实打实的东西。
朱钲记得明朝的宦官都有品级的,至少如张敏这种,拥有官身的待遇肯定和普通太监不一样,如此,出宫的待遇自然也不能同等。
想了想,朱钲扣下张敏一宿没睡琢磨出来的章程,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东西,主要是安置地点,老家还有人的带着钱回老家,没人的则安排在寺庙,这也是之前太监的主要去除。
宫女?宫女好得多,回家的回家,不回家的京城找个养活自己的活计并不难,多得是大门大户想要找一个宫里面出来的宫女协助管理府邸里的小丫鬟们。
“当前宫里太监、宫女有多少?”
都是提前做好的工作,张敏自然随口就来:“一共是八百有余,其中宦者三百二十一人,宫女五百三十五人。”
太监实际上是二十四衙门的掌印才叫太监,其他的有官身的还有一个称呼,少监之类,没官身的那就是普通的小杂役,只是比外面的杂役少点东西而已。
朱钲不懂,随便说,但是张敏可不会胡来。
“才这么点?”
朱钲还以为皇宫里的宫女、太监们怎么也有三五千人,万万没想到就八百人,不过细想也正常,明朝的前几任皇帝,朱祁镇外哪一个都是简朴的不能再简朴的皇帝,生活上尚且省吃俭用,宫里面哪会要那么多的太监、宫女。
最重要的一点是,前几任皇帝的后宫都没有多少人,多的二三十个,少的根本不满十指之数,没那么多后宫,哪里用得着那么多伺候的人?
“既然人不多,那么愿意出宫的一人……当前七品官的俸禄多少?”
“岁银45两!”
一年45两?那也就是六十七石粮食?按照一人一年10石粮食的饭量,这银子也就够养活六七个人?这还不算扣除穿的、其他用的,总体算下来,估计也就能养活三个人,明朝官员的俸禄这么低?这当官的要是不贪,谁贪?
瞧见皇太子皱眉,张敏急忙解释道:“殿下,七品的官员还有额外的住房、出行、衣食花费补贴,并不包括在这45两的岁银当中。”
扣除吃喝住行还有45两?这还差不多,不过这自愿出宫的宫女、太监们该多少才合适呢?
“银50两、麦100石,耕牛一头,愿意出宫的按照这个标准给吧!有官身的,二十四衙门掌印、秉笔额外增加麦100石,随堂太监及以下的额外增加50石。”
这个待遇不可谓不丰厚,就是张敏也没有想到皇太子会这么的大方,只是这耕牛和麦都是哪里来呢?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张敏忙不迭的磕头谢恩!
奏章中,对于朱钲昨日提出的职权重叠也有提及,不过朱钲并不满意,他想要的可不是仅仅只换一个称呼,他要的是裁撤掉大部分的部分,只留下少部分。
让张敏改,看他的样子估计也很难改到自己满意,这里面牵扯的人太多、利益太多,远不是张敏这个刚上任的司礼监秉笔就能触动的。
重新打开奏折,看着里面二十四衙门的职权,朱钲沉吟一下道:“这二十四衙门,保留司礼监、御马监、御用监、内官监四监,新增加内务府,其余全部裁撤掉。”
一言出,张敏直接愣在了那里。
朱钲可不会理会张敏,继续说起新的四个衙门的主要职责,不过就是一个紫禁城、千余人的管理而已,这有什么难的?
司礼监协助批红、掌内廷礼仪、风纪,御马监没有了兵权,不过却拥有安排拱卫指挥使司衙门轮值、关防门禁、发放核查入宫腰牌的职责,御用监是一切紫禁城的物品的管理使用,内官监则是修缮、清扫等相关事宜,额外加一个内务府,主责内府库和外面的皇庄、宅子等。
而之前的八监八局、四司职责则归类到这五个新的衙门。
张敏犹犹豫豫的提到在外的监军……
朱钲挠了挠头说道:“归到御马监吧!”
没有把职责要到司礼监让张敏有些淡淡的失望,可朱钲已经做主的事情,他可不敢再多说什么。
有句话叫做存在便有理,大明朝的很多制度实际上都非常的完善,朱钲这样贸然的更改肯定不合适,如内廷二十四衙门,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划分的非常明白,这样一改……倒是给了一些人推诿的机会。
当然,那是在宦官们都有各自小心思的情况下,如果宫中的宦官都变成了忠心耿耿的系统太监,那二十四衙门就有些浪费人力、衙门数量过多了。
对于内廷衙门的改革,张敏失望没有拿到监军的派遣权利的同时心态也还算稳定,毕竟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照顾被罢黜的皇太子身边的一个看门宦官,现在成为了司礼监秉笔,实际上的内廷第一人,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与此同时,朱钲也在感慨。
这就是权利啊!哪怕是内廷的衙门,自己说撤就撤了,谁敢多说句不好?
身为一个穿越者,前瞻的眼光也许是唯一的优势,否则除非是高材生或者朱钲这般带着系统,不然来到古代,你一打不过人家、二心眼没人家多,唐诗三百首过时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也要有合适的情景才行,写个小说更要注意别惹祸上身,你说说还能干啥?
当皇帝?朱钲这是有系统,没有系统,只能乖乖的等那几年,朱祁钰身体不行了,老爹复辟了,才有出这王宫的一天,否则你今天喝了几杯水,人家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怎么搞事情?
就是当了皇帝,就大明朝的局势,太监就是一把刀,控制好了能架在文武百官的脑袋上,控制不好,那可能就是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朱钲把一切都看的非常清楚,所以他才非常庆幸自己带着系统,否则这个皇帝……还不如那些国公家的小公爷们活的自在。
内廷衙门的改革基调定下,张敏恭敬的退出沂王宫,外面的大雪已经停了,可是接下来的紫禁城,必定不会有暖阳!
张敏带着复杂心情离开,而方瑛、郭登带着忐忑不安和有些诚惶诚恐的入了宫,他们身负皇太子的信任接管了京营,如果今早上还不入宫求见一下皇太子,那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但昨晚发生的一切过于离奇了一些,怎么皇宫就被皇太子掌控了?人对于未知都是恐惧的,所以现在他们很是不安。
至于为什么不先求见一下某位南宫居住的太上皇?
南宫的生活实际上也挺不错的,所以还是尽量不要去打扰太上皇的闲情雅致了。
方瑛、郭登和张敏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对于太上皇不闻不问,至于将来会不会背锅……那等将来再说吧!
刚打发掉张敏离开,正准备逛一逛紫禁城的时候,太监便来汇报,方瑛、郭登求见。
对于这俩人,朱钲并不熟悉,主要是历史课本上没有,朱见深的记忆里也就是于谦、陈循几个人的名字而已。
他们不守着京营来皇宫干什么?
拜码头这件事朱钲就没想过,因为系统大军在手,根本瞧不上京营那点所谓的精锐,既然瞧不上,又怎么会在意?也就是于谦一说,朱钲就顺势答应了下来,这才有了郭登、方瑛执掌京营。
“让他们进来吧!”
不管怎么样,人都来了,见一见也不损失点什么,于谦的口中这两人也都有些才能,朱钲也想瞧瞧这个年代的武将怎么样。
没等方瑛、郭登进门,关于他们的大概信息已经摆在了朱钲的面前。
方瑛,岁三十七,五军都护府右都督方政之子,参加了麓川之役、平定贵、湖广土司起义,现任后军都护府左都督。
郭登,岁四十六,永乐二十二年被授勋卫,土木堡之变时镇守大同,因功被景泰帝册封为定襄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