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学者对原型批评的介绍、阐述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原型一神话批评与西方其他新方法、新观念一起传入中国,并得到了持久的探讨与批评实践。可以说,原型理论,在新时期传入的诸多外国文艺理论中,是在批评实践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之一。
以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最先在理论文章中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的是李泽厚先生,而集中地介绍原型理论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叶舒宪先生。他编选的《神话一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原型批评理论,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叶舒宪在此后用原型理论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一系列着作,也是迄今最为重要的得力之作,主要有《结构主义神话学》译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符号:语言与艺术》(合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探索非理性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神鬼世界与人类思维》(合着,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曰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合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老子的文化解读》合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年《老子与性》合着,韩文译本,汉城,文学村子出版社2000年)《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庄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韩文本,青林社,2003年《文学人类学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阉割与狂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性别诗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原型与跨文化阐释》(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文学与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圣经比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千面女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人类学关键词》合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山海经文化寻踪》(合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等等。叶舒宪先是把原型作为人类神话思维时代的符号形态来考察,追索随着神话思维向艺术思维置换而发生的原型审美化过程;而后又归纳原型模式的中国变体,尝试重构中国上古神话宇宙观的时空体系;最后运用原型批评对中国文化经典重新阐释,直到由原型批评理论切入思考文学人类学的建构,他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以笔者所见,他的贡献,一是原型理论的传播及其所引起的持续的反响,在中国形成了原型批评实践与原型理论探讨的热潮,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二是他与他的同仁身体力行,运用原型理论对中国文化、文学经典的阐释真正做出了实绩,推进了学术发展。
此外,一大批学者在原型批评与原型理论研究中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比如傅道彬《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东方出版社1996年),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一合湾原住民族深化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孙绍先:英雄之死与美人迟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彭兆荣的《文学与仪式》,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一母体与心态史丛论》《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一江湖侠宗与侠文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胡志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学林出版社),等等,都是程度不同地运用原型批评方法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取得的重要成果。另外,冯川先生在对荣格着作的翻译介绍和对荣格理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功不可没,如他参与翻译的《心理学与文学荣格文集》等等,对于传播原型理论有重要作用。
原型理论在中国当代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现实原因!一是原型批评随着中国文学在80年代中期的“方法”热而得到重视并被迅速传播!随之而来的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则进一步推动了它的深入。二是中国文学本身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与原型批评的特点在某些方面有着天然的联结,也就是说,原型批评对中国文学有很强的适用性。我甚至以为,荣格由于没有更多地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具体的文学艺术结缘,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原型理论的深入研究,而弗莱等原型批评者由于只着眼于西方文学而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文艺置之度外,也是原型批评的一个重要遗憾。而这种遗憾将在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一定的补救。
总体来看,原型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领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批评派别和美学理论被介绍。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学、美学及心理学着作不同程度地介绍和阐述原型批评理论,或专章,或专节,或贯穿其精神,总之,原型问题已成为文艺学不能避开的重要课题。还有的文艺学着作、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着作,把原型理论的主要观点作为重要的论据。以笔者仅见的涉及或阐述原型的文艺学着作就有十余种。比如吴中杰《文艺学导论》(江苏文艺出版社),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杨春时《艺术符号的解释》(人民文学出版社),《朱立元主缄当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童庆炳主编《艺术与人类心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周宪《走向创造的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等。这种现象不仅表明原型的重要性!而且表明这个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在中国文艺理论界的重视程度。第二,与上述现象相呼应,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原型理论的被充分运用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收获,尤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最为突出。其中不仅有大量的关于意象的研究涉及原型问题,而且,在探讨古代叙事文学中也涉及原型问题。例如,关于诗歌中神女原型,关于流水意象,关于登高意象,关于雁意象,关于海意象,关于花间词中的意象,关于森林象征,关于自然及表现模式,关于诸葛亮与夸父原型,等等。当然,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以及长期形成的学术观点!决定了中国学者在使用原型观点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和实践的观点解释中国文学中的原型及其特点第三,原型理论对于中国的神话学有较大的推动。一些学者沿着神话一原型批评的思路,试图重建中国的神话体系,在这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时,原型理论也为中国整个神话研究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较之文学更为直接的可供吸收的理论观点。关于中国学者对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的研究与运用的更详细的状况,以及原型研究所达到的程度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近年来有一系列的综述文章,如叶舒宪《神话原型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研究年第1期),白春超《原型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钟晨音荣格原型理论与古代文学批评探微,刘伟《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陕西教育理论版》,等等。为避免重复,此不赘述。
(第二节中国学者对原型理论建设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