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荣格在弗洛伊德个体“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以来,“集体无意识”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是,人们在引用这一概念术语时,其所指和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荣格的概念本来的含义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或者说程度不同的“误读”,并非就是真正的失误,它或许可以看作是对荣格理论局限性的一种“纠正”。
尽管如此,我认为,辨析这种区别,仍然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荣格理论的本意,而且有利于对这一有重要价值的概念作出接近科学的解释,有利于对人类心灵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而对这一概念辨析的最好的途径不是别的,就是要深入探讨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本来含义。
(第一节“无意识”与心理结构)
无意识现象是存在的,它不仅为精神分析学所证明,也作为心理学概念被人们所接受。对于无意识的研究,并不始于荣格,也不始于弗洛伊德。从历史上说,在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人的记忆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涉及过无意识问题;后来莱布尼茨在对统觉、微觉的探讨中,实际触及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问题;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意识阈”的概念,并对无意识冲破意识阈上升为意识的状态进行了分析;费希纳用海上冰山来比喻人的心理现象的隐与现,已经露出类似弗洛伊德关于意识领域结构分析的端倪。到了弗洛伊德,深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提出了意识的几个不同层次的观点,使得无意识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偶然出现的心理现象,而视为人的心灵世界中一个未被发现的新天地,从而把无意识的研究真正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并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乔姆斯基探讨过语言与无意识的关系,并直接引述过荣格的原型观点,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的研究中涉及人的无意识问题,拉康在语言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语言结构化无意识,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还有人提出政治无意识等等。人们对于无意识的理解也不仅仅限于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关系一个层面,而是把无意识运用到诸多方面,出现了社会无意识、历史无意识、艺术中的无意识,以及“精神的无意识”与“自动的无意识”的区别(马利坦)等理论。而在东方,不管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思维特点,还是印度的文化艺术,都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地触及类似无意识的问题,对此荣格特别地予以关注。这说明无意识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无意识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问题,人类在认识自身时不能绕过它,而且因为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有着实际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自觉的意识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说,荣格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与人的心灵本能和先天性联系起来是一个大胆的探索,或者说他是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建立人的精神本体理论的先驱,他的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功不可没。然而,后来人们在借用集体无意识概念时,却逐渐与荣格的本意有了距离。
从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来说,许多人在实际上把集体无意识视为一种以“集体”方式表现出的综合的情感态度和普遍心理倾向。集体无意识或被视为一种类似的情绪,或被视为一种相近的情感模式,或被视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教义,或被视为这些因素的综合的不易觉察和难以描述的表现。同时都认为集体无意识的背后有着“文化模式”在深层起着制约作用。其实,这种对“集体无意识的”的理解中,所指已与荣格不同,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已不是纯粹的无意识,而是含有意识与无意识、理智与情感等复杂情绪的“综合”心理现象,或者说“集体”的精神现象从集体无意识的来源和性质来说,一般人经常所用的集体无意识与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则区别在于:第一,它已不是或主要不是荣格所说的远古精神的遗留物,不是那种个人无意识阈下深层的、人人具有而不可言说的心灵领域,不是先天的精神的遗存,而是后天一种经验性的“集体”的心理反应;第二,它有时以古老的性质出现,似乎只是一种远古精神的激活,而实质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类似的心理表现,或者文化一心理结构。一般人对于集体无意识的运用,偏重于它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和“不被意识”的含义方面。
这种“误读”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人们在使用“无意识”的概念时,一般都较为准确,而在使用“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时,就有较大的偏差。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证实“集体”的“无意识”的存在,必须通过个体的行为,或者具体的文化精神现象来显现,否则它就“不可见”;而用来证实的那些“可见”的精神文化现象本身又难以真正划清其“无意识”与“有意识”、心理与文化的界限。也许这本来就是一个难以还原的命题。
那么,什么是荣格所理解的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呢?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腾中,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与他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了区分:“最初,无意识概念仅限于指那种受到压抑的或遗忘的内容状态……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虽然他看到了无意识这一概念具有古老的神话色彩的思想形式,他仍然赋予无意识以完全个人的特性。”“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我把它称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的经验,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无意识之于个人,称为“情结”。当荣格对于个人无意识即情结的概念不能概括他对人的心灵的发现时,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假设。他假设在人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下,有着更大的、更重要的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人的心理结构的探索中,荣格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又开掘出一个新的更大的层面。霍尔曾对此有过描述: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Complexes)。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有一种“瘾”。荣格早期倾向于相信情结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后来意识到情结必定起源于人性中比童年时期的经验更为深邃的东西。这种更为深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在这样一种好奇心的鼓舞下!荣格发现了精神中的另一层次!他把它叫作“集体无意识”。霍尔在这里描述了关于个人情结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以及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提出的过程。情结不仅在人的心灵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与集体无意识不同!而且它的获得的途径也是不同的。荣格谈到集体无意识的来源时,认为,“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它不是从个人那里发展而来,而是通过继承和遗传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构成的。原型只有通过后天的途径才有可能为意识所知,它赋予一定的精神内容以明确的形式。”按照荣格的解释,“集体无意识”具有超个体的“集体”的性质,它是种族的共同的心灵遗留物。它不是个体在后天经验中获得的,而是本能遗传的。它不为个人所觉察、所意识,然而却处处制约着个人的精神、心灵和行为方式。
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观点的提出和推论,有一个基本的目的,即)为建立自主精神基础上的心理学寻找根据。为此把无意识这一人的非理性的精神现象视为人性的本原,把假设的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由先天决定的精神本能。他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证在总体上都依存于这一目的。为了同样的目的和理论的需要,他避免把集体无意识解释为一种对某种精神现象的“不能”意识,亦即避免从心理功能的角度去解释,而是把它解释为一种人人天生具有的心理结构,解释为人格的组成部分。荣格说)“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具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直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某些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直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这说明,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与意识不同,它不属于人的理智部分,而是非理智(非理性)的部分,是一种本能的、先天就存在的直觉形式。对此,弗洛姆曾解释说,荣格在根本上把无意识看作是“特定内容的人格的另一部分”,即非“功能”意义的理解。荣格的无意识不是指“没有觉察的”、“没有意识到”,而是“智慧最深之本的无意识概念中的“无”不是动词,它主要不是指人对意识的“无”意识、“不”意识,而是指人的心灵中的一种特殊构成部分,一种不同于意识的精神现象,是人性中的一个特殊的层次。它是本能的、“预先”存在的。这也就是所谓不从“功能”上而是从“结构”上的理解。这也和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人的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验的观点有了重要区。
(第二节“集体无意识”与精神本原)
荣格又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荣格说:“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荣格又说:“我所称之为集体所具有的心理内容并不特指个人,而是在同时指许多人,即社会、民族或普遍的人类。这样的内容被列维——布留尔描述为原始的神秘集体观念(集体性的表现),它们也包括通行于文明人类中的诸如国家、宗教、科学等的一般权利观念。它不仅是被称之为集体性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与观念,而且也是情感……在文明人那里,集体情感与诸如上帝、正义、爱国思想等集体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荣格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者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确定形式的存在”。荣格特别强调,原型始终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体的,是种族的记忆,不是个人的经验。集体无意识与人人相关,但却不能被意识到,也难以描述。荣格这种强调,同样有他建立理论体系的需要。他由对原型“集体”性出发,即以人人必然具有的特性为前提,进一步推论出,原型所呈现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天的内容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具有本原的性质。荣格关于“个体”无意识即“情结”,与“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的区分,终极目的并不在要说明无意识的个人性或集体性,而是要说明心理结构问题!就是说要揭示在个人无意识“之下”、“之后”的更为广大深层的心理层面。所以说!强调“集体”一词!并非说明数量上的“多数”,而是要揭示心灵结构的更深层面,进而说明精神本原的先天性。因为“集体”所具有,正表明它是不可避免的、早先确定的。由此可以说明,荣格突出无意识的“集体”性,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类的“自主精神”找到一个起点,赋予它本原的特质。这种研究和探索过程在表面上是追寻由时间的久远所标示的“原始模式”和开端,但其实质则是探寻着人类的共同性,以及由这种共同性所决定的各种表现方式。在这里,对“先天”原型根源的确认,是以后天的无数代的人类文化和心理现象为依据的,是以不同民族之间的共通性互为佐证的,这样,“集体”的共同性就实际成为抽象出的“原型”的“元素”。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新的假设,而不是一种研究结果的抽象归纳。他不但把无意识从个体扩大到集体,而且把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来源推向远古族类的精神遗存。因为荣格在这里还不能找到比假设更好的方法,来对集体无意识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而又不偏离他坚持的自主精神的原则。在这里他不能再如弗洛伊德一样把这种集体精神现象概括成从后天获得的创伤性经验的压抑结果,如果这样的话,集体无意识就同样是一种后天获得与经验相关的精神反映,就十分不利于他既反对物质决定精神、又反对灵魂观念的自主精神基础上的心理学的建立。所以,他在这里首要的是要坚持认为,集体无意识作为人人共有又不可意识的人性结构,它是先天存在的,与生俱来的。这样“集体”性就不是为了说明某种无意识存在于多数人和“集体”身上,而是说明无意识是人类一种共有的本性,“集体”性因此具有本原性。
总的来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解释,一是无意识不限于个人,在个人无意识之下还有集体无意识;二是无意识不是对意识的未被认识,不是受压抑的本能,而是人性的构成部分,类似于精神本能和行为模式;三是集体无意识的来源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是人类远古祖先的精神遗存。而这几个方面仍然是为了证实它的自主精神的理论,为的是说明集体无意识就是人类这种自主精神的表现。
(第三节“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从荣格的一系列理论中,我们似乎可以领悟到、但荣格却没有很清楚地阐述的一个理论思维架构是:在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它包括了“本能”和“原型”。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则是“典型的领悟模式”。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承载方式。但是,当他进一步论述原型的具体内容时,荣格关于原型的含义似乎又超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范围,而涉及“集体”精神或其他可意识的方面。荣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