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权德舆《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全唐文》卷四八九。今人在此基础上又有考补之功。《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吴筠传》及补正卷一《吴筠传》。惟史传所载,颇有异同,今人所考,亦未全是,兹略辨数事如次。
《旧书》本传云:“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新书》本传云:“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据此,今人多以为“他大约于唐高宗年间由上清派传人潘师正度为道士”,“师事潘师正,传上清经法”。詹石窗《道教文学史》第十编第一章第六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或以为“入嵩山从潘师正为道士”。《宗教词典·吴筠》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案《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潘]师正以永淳元年卒,时年九十八。”知潘师正早在高宗永淳元年即已去世,至天宝初,已逾六十余年,吴筠岂能直接师从潘师正?据《吴尊师集序》:“天宝初,玄鹤版,徵至京师,用希夷启沃,合元圣,请度为道士,宅于嵩丘,乃就冯尊师齐整受正一之法。初,梁贞白陶君以此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体玄潘君,潘君授冯君。案贞白陶君即陶弘景,谥号贞白先生,见《梁书》卷五一《处士传》;升玄王君谥号升玄先生;体玄潘君即潘师正,谥号体玄先生,均见《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可见吴筠师从道士冯齐整,乃潘师正之徒孙,而非入室弟子。如此,方合于时,无悖于理。
《集序》云:“[天宝]十三年,召入大同殿,寻又诏居翰林。明皇在宥天下,顺风所向,乃献《玄纲》三篇,优诏嘉纳。志在遐举,累章乞还,以禽鱼自况,薮泽为乐。得请未几,盗泉污于三川,羽衣虚舟,泛然东下,匡庐……”既云得请还山无多时而安史之乱即起,而天宝十四载十月,安史叛军发幽州,很快于十一月攻陷东都洛阳,可知得请还山乃在天宝十四载秋。《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诗曰:“明哲良罕遇,遇君辄思齐。挺生著天爵,自可析人。河洛初沸腾,方期扫虹霓。时命竟未合,安能亲鼓鼙。从此罢飞凫,投簪辞割鸡。驱车适南土,忠孝两不睽。庐岳镇江介,于焉惬林……”《全唐诗》卷八五三。此诗尚未言及玄宗播迁,西京沦陷,则当作于天宝十五载七月之前。案天宝十五载六月,唐军溃败,潼关失守,七月,玄宗出逃,长安易手。吴筠《简寂先生陆君碑》云:“天宝末,筠与友人荀太象避地兹境(庐山),敬先生之洞府,慕先生之高风,感世祀之绵远,慨铭志之湮灭,乃与道士吴太清、宋冲虚询谋佥同,建此贞石。其词曰……。大唐上元二年岁次辛丑九月十三日,中岳道士翰林供奉吴筠撰。”既云天宝末年因避安史之乱而居庐山,则其迁至庐山当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至十五载七月之间。案天宝十五载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又此文作于肃宗上元二年,去天宝末仅数年,所记之事,不致有误。两《唐书》本传所载天宝末年吴筠之事行,大是淆乱,不尽可据。
《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吴筠传》笺文曰:“《简寂先生陆君碑》(《全唐文》卷九二六),称陆先生于高宗时卒于庐山”。案《校笺》一书体例,凡遇唐代皇帝,其庙号前概不冠朝代名,是知所谓“高宗”者,当指唐高宗。然而,据碑文云:“先生姓陆,讳修静,吴兴东迁人也。代为著姓,旧史详之……元嘉末,因市药京邑,文皇帝闻之,使大臣宣旨固请,先生确乎不拔。遽有太初之难,或推独见之明。遂拂衣南游,遐讨绝境,志悦庐岳,乃卜其阳……属世宗明帝……素钦先生之风,乃备徵求之礼,至于再,至于三。先生秉操逾坚,因辞以疾。天子侧席意厚,理无推谢,遂恭承诏命,降迹城阙……元徽五年春正月,谓门人曰:‘吾将还旧山,可饰装整驾。’弟子佥怪诏命未许,而有斯言?至三月二日,乃偃然解化,肤色晖烁,目瞳朗映,但闻清香,惟不息而已。化后三日,庐山诸徒咸见先生霓旌纷然,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异之。顾命盛以布囊,折所在崖谷。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诏以先生之居为简寂观,谥曰简寂先生。”案文皇帝指南朝宋文帝,元嘉为其年号;世宗明帝指南朝宋明帝,庙号太宗,此云世宗,盖误记;《宋书》卷八《明帝纪》。元徽乃南朝宋后废帝年号。由此可见简寂先生陆修静者,乃南朝宋时道士,修道庐山,卒于建康。何来唐高宗时卒于庐山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