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庙,还是祠,都是因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秦以前,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名曰宗庙。北宋著名的经学家邢呙对宗庙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立庙者即《礼记·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
到了秦代,秦始皇对宗庙作了统一规定,除真龙天子外,其他人一律不允许营建宗庙。天子以下,诸侯或士大夫,可以建祠于墓地,作为祭祀祖宗的处所。对此,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所著《文潞公家庙碑》记载: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宗)庙……(秦)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于墓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统治者的需要,在全国各地渐渐产生了许多寺庙和祠堂。例如,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人中国后,影响越来越深,使中国渐渐出现了许多祭佛的寺庙。此外,还有不少祭“神”的庙,如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等等。
而祠与庙一样,也有它发展演变的过程。祠除了有祭祖的宗祠、神祠而外,还有先贤祠。它们是用来祭祀思想家、学者或者英雄人物的,如武侯祠、文天祥祠、于谦祠和顾处士祠等。
其实,说起古庙来,我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古庙,但其中以文庙和武庙最具有代表。
文庙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这是对武庙(关岳庙)而言。
武庙 同文庙相对。明清时称奉祀关羽的庙为武庙。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五记载:“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讲爵为帝,庙日英烈……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民国时称合祀关羽、岳飞的庙为武庙。
北京与全国各地方一样,亦有文庙和武庙。
北京的文庙——孔庙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有规模宏大的孔庙。北京的孔庙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是元、明、清三代(1271~1911年)六百多年间进行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座祭祀孔子的古庙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创建,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武宗(朱厚照)正德、世宗(朱厚熄)嘉靖、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曾分别修缮大殿,添崇圣祠,并将殿顶换成青色琉璃瓦。清代末年,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拱形式,仍然保存了元代的风格。
封建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和御笔书额。据史籍载,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争相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自西汉平帝(刘衍)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开始,到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止,在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1位封建帝王为孔子加封谥号戴桂冠。
例如,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谥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年),情况有了变化,帝王不仅为孔子加封谥号,而且在孔庙立牌位,开始题“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到了清代,帝王给孔子加封的谥号又有了变化,即将前帝王加封孔子的谥号修改成为综合性的谥号。例如,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二年(1645年),将孔子的谥号定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的谥号改称得简略一些,叫做“至圣先师孔子”。
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年间起,一直到清朝末年爱新觉罗·溥仪宣统时止,在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帝王对于祭祀孔子极为重视,并形成封建朝廷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庆典。每一个皇帝登基继位后,一般都要“临幸”国子监讲学一次,然后书额一方,恭悬于孔庙大成殿中。
自康熙至宣统,在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九位皇帝的御笔书额,依次为:
康熙——万世师表
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与天地参
嘉庆——圣集大成
道光——圣协时中
咸丰——德齐帱载
同治——圣神天纵
光绪——斯化在兹
宣统——中和位育
这九位皇帝为孔子御笔的书额,至今仍悬于孔庙“大成殿”。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孔庙中的御笔书额是十方,多出一方,这是因为民国年间,黎元洪任大总统时,亦为孔子书额一方,名曰“道洽大同”。他下令将孔庙大成殿悬挂的清代帝王们的御笔书额九方全部撤下来,移交历史博物馆保存,将“道洽大同”悬在大成殿的正中央。
1984年,北京成贤街孔庙大成殿对外开放,人们看到的康熙皇帝的御笔书额“万世师表”悬挂的位置亦有变化,它被移至大成殿外前檐高悬,其他御笔书额位置依旧。为什么要将康熙皇帝御笔书额“万世师表”,高悬于大成殿的外檐下呢?笔者理解,做这样的更动,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清代九位帝王为孔子御笔书额,以康熙御笔书额为高。颂扬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源远流长。
北京的武庙——关帝庙
说起北京的古庙,不仅有皇家祭祖用的太庙和祭祀性的孔庙,还有被统治者封为神的关帝庙。据说,明清两代北京有关帝庙百处以上。
关羽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蜀汉大将。他神威勇武,气贯山河,是一位享誉古今的英雄人物。他以“誓扶汉室”为旗帜,“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明清的统治者曾多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与孔子同样隆重的祭礼。我国历史上,元代以前祭祀关羽的庙称“关王庙”,如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现存山西定襄县的关王庙等;元代以后则称关帝庙,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于福建省东山县的祭祀关羽的庙,始称关帝庙。
白马关帝庙位于地安门西大街。这座祭祀关羽的古庙,传说因明英宗(朱祁镇)梦见关帝乘白马而名曰为“白马关帝庙”。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初名为“汉寿亭侯庙”。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1477年)、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雍正五年(1727年)两次重修。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礼部覆题得旨,祭始称帝”。(《帝京景物略·关帝庙》)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九年(1652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并将其门殿覆盖品级最高的黄琉璃瓦。
在这座白马关帝庙内原立有多碑。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1480年)立“汉寿亭侯庙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十七年(1538年)立“关王庙碑”;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立“关王庙义会碑”;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立“关王庙义会碑”;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立“汉寿亭侯庙碑”;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稹)雍正十一年(1733年)立“关帝庙后殿崇祀三代碑”;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关帝庙碑”。
以上这些碑都已经不存在了。可见,发展到明清两代,封建帝王都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关羽。
正阳门关帝庙正阳门关帝庙在老北京一百多座大小关帝庙中最为突出。用《帝京景物略》里的语言来说,“而独著正阳门庙者……万国朝者退必谒……祀典:岁五月十三日,祭汉前将军关某……凡国有大灾,祭告之。”
正阳门关帝庙地位之重要,从以下几方面可见:
一、明清两代时,皇帝每出入正阳门,必停銮驾,祭祀关帝,以求关帝显圣,国泰民安。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朝廷派出官员到此大办官祭,其影响较大。
二、正阳门瓮城内,除西侧的关帝庙外,东侧还建有观音庙,表明这座京城的南大门由观音大帝和关帝神共同守护。
三、老北京人相传,京城瓮城内的两座庙,其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朝廷极为重视,庙中所祀之物,为明代紫禁城靖宫旧物,特别突出的有清仁宗(爱新觉罗·颐琰)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铸造的青龙偃月刀,重达120斤左右。
四、因正阳门关帝庙祀物中有“青龙偃月刀”,在京城内外城经营五金和生活日用品的一些杂货店铺的老板时常派人前来祭祀关帝神保佑生意兴隆。例如,在《都门竹枝词》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灵鉴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
北京的灶君庙
今日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写到: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原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有庙市。现在庙内的建筑多经改建成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原庙门外的一对铁狮子。这对铁狮子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1.06米,原先分列庙门两侧,雄狮居左,雌狮在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前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
北京的灶君庙与全国各地的灶君庙一样,尽管没有像太庙、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发展兴盛起来,但就祭祀灶神的活动来看,内容还是丰富有趣的。
灶,以前被称作爨(音:窜)。将爨称之为灶,始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就已经将灶尊誉为灶君。《战国策·赵策三》中记载:“缓涂祯谓卫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
火的发明,在生产上,出现了刀耕火种。生活上,产生了熟食。这样,不但使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因减少疾病毒伤,让人类延年益寿。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了祭祀发明创造熟食的圣人,“以报先饮之功”。于是,祀灶活动渐渐被列为五祀之一了。
北京的药王庙
何谓药王呢?据相传,药王指的是神农。因神农尝百草,首创国药。但是,有的又指药王是扁鹊。在清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士奇的《西巡目录》里记载:“[郑州]城外药王庙专祀扁鹊。”
其实,自古始,我国各地皆有祭祀性的药王庙,不仅郑州有药王庙专祭祀扁鹊的,而且老北京城,亦有祭祀性药王庙,并且东西南北皆有。尤其是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所以将位于外城天坛之北的药王庙称为南药王庙。
这座南药王庙始建于明天启(熹宗朱由校皇帝当政)年问,是以祭祀药王为主的寺庙。山门门额有镌刻的醒目大字“敕封药王庙”。南药王庙在今北京崇文区东晓市。其主要建筑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庙房多已被拆除了,西部山门以内的主要三层大殿及配殿,至今尚保存完整。1984年将这座药王庙正式列为崇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进了山门内,两侧东西有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开始,一直到正月底,旗杆上便挂起大红灯笼,以示喜迎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旗杆之后,东西两侧有报时用的钟楼和鼓楼。
药王庙共存三层大殿。第一层大殿为药王殿,西阁三间,东西两侧配殿各三间。正殿为药王殿,供奉的是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其左下方供奉的是孙思邈,右下方供奉的是韦慈藏。大殿内的两侧分别供奉的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医,即三皇时的岐伯、雷公,秦代的扁鹊,汉代的淳于意、张仲景,三国时的华陀,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代的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