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红丸案”,其发生的前前后后的基本情节,据传说,大体上是这样的。朱常洛在当太子的时候,生活中,就已经有妃子、宫女多人了。但是,其中有两个姓李的选侍,是最受朱常洛之宠,一个称“东李”,一个称“西李”,就受宠程度来说,“西李之受宠”,要在“东李受宠”之上。万历皇帝病死,朱常洛当上了皇帝后,其神宗时的郑贵妃,有得罪朱常洛的地方。所以,郑贵妃怕朱常洛记前恨,于是就有意投朱常洛好色,就在宫中又选上了四个美女进献上,以此示意讨好朱常洛皇帝。
其结果怎样呢?这回一下子就要了朱常洛皇帝的命。为什么呢?因为光宗朱常洛皇帝起居无节,溺于女色,不久就患了痢疾性的重病。怎么办呢?据传说,由内医太监崔文升开了一服泻药,朱常洛服用后,腹泻仍不止,病情更重了。光宗朱常洛皇帝就召阁众臣商量怎么办,以及要准备后事等。恰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鸿胪寺官李可灼献一颗红药丸,自称“仙丹”,光宗朱常洛皇帝服用后,顿时觉得肚暖润舒适,并且开口称赞李可灼是忠臣。紧接着又服用了一粒红丸。其结果怎样呢?第二天凌晨,光宗朱常洛皇帝就驾崩了。据传说,当时有人就怀疑是神宗万历时的郑贵妃所为,将光宗朱常洛皇帝毒死了,这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就是著名的“红丸案”。并且据传说,亦确实出现了“东林党人、给事中杨涟、光禄少卿高攀龙先后上疏弹劾崔文升、李可灼。”不仅如此,还将“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成。”
对于这件事情,在《中国历代丑闻录》一书里写到:
天启五年(1625年)终于兴起大狱(指专国政的魏忠贤),首先逮捕东林党领神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诬以受贿,交给锦衣卫拷打追赃。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对这六人五天就进行一次拷打逼供,杨涟等五人被折磨死于狱中,顾大章自杀。
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捕杀东林党首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七人。历史上对这两次大狱中受难的东林党人称为“前六君子”,“后七君子”。
(三)移宫案
乾清宫发生的著名的晚明三案之一的“移宫案”,究竟是怎么回事?笔者将有关文字性的记载转引出来。
其材料一:
移宫案 晚明三案之一。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即朱常洛)死,熹宗(朱由校)当立(即指立为“皇帝”)。抚养他的李选侍与心腹宦官魏进忠(魏忠贤原名),想利用熹宗年幼的机会,把持政权,据乾清宫。朝臣杨涟、左光斗等不让她与熹宗同居一宫,迫使迁至哕鸾宫,然后举行即位仪式。此事后来议论很多,成为派系斗争的题目。
其材料二:
明光宗朱常洛一即位,郑贵妃因以前福王之事,恐不利己,所以请求立李选侍(光宗宠妃)为皇后,李选侍也为郑贵妃求封皇太后,群臣力争才停止此事。光宗只好册封李选侍为贵妃了事。第二年(1620年),光宗死,李选侍仍居乾清宫,皇长子(熹宗朱由校)初立为太子,大臣刘一燥、周嘉谟及言官杨涟、左光斗等害怕李选侍挟帝以干政,于是奉召太子暂居慈庆宫,强迫李选侍移宫。到熹宗即位的前一日,刘一燝、方从哲等站在宫门力请,李选侍才从乾清宫移居哕鸾宫。
此事,就被史称为晚明三案之一的“移宫案”了。
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雍正用谋篡皇位 清世宗与紫禁城内廷里的第一宫——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的关系非常密切。
清世宗,即爱新觉罗·胤稹,其年号为雍正。以公元来说,雍正在位的时间,为1722~1735年。雍正是清圣祖,即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第四子,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得隆科多、年羹尧之助,以阴谋夺取得帝位。
关于雍正阴谋篡皇位,从前老北京人们代代相传,说是从紫禁城里传出来了这样的情节:
清康熙皇帝有儿子不少,十几个。康熙皇帝活着的时候,其诸子们就都背着父皇康熙为争嗣储位,而各自培植自己的党羽和亲信,结交宦官,互相倾轧。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对究竟由他的哪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一事,一直确定不下来,成了最大的一块心病。
在众多的儿子中,康熙尤为讨厌爱新觉罗·胤稹。为什么?因为康熙皇帝讨厌他少年时无赖,不务正业,好饮酒击剑,结交了不少剑客和大力士,并结拜为兄弟。
据传说,康熙皇帝在病重期间,趁头脑清醒的时候,将信得过的孝懿仁皇后之弟隆科多和进士年羹尧召到面前。康熙口述,由进士年羹尧执笔,将由第十四子来继承皇位的遗嘱撰写好,建储厘,秘密置于紫禁城其内廷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后。
但朝廷上下,谁也都没有料到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在外地闻讯父皇康熙病重,立即率领其剑客多人,连夜急如星火地赶回到京城。到了京城,紧接着,他就派遣手下的一些亲信们,在宫廷内外四处打听康熙皇帝遗诏的下落,并不惜以重金收买宫中的一些较知情的大太监等。传说,最后将知情的最关键性的两个人物都给收买过来了。并将康熙皇帝的遗诏,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秘藏的储匣子偷取了出来。由雍正亲眼看着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在“十”字上面添了一横,下面再添上一钩。这样,就给修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然后再将康熙皇帝的遗诏偷偷地放回原处,秘密储藏起来。一旦康熙皇帝驾崩就取出,立刻向朝廷文武百官们宣读继承皇位,当“真龙天子”。
其结果怎样呢?事情就那么偏偏凑巧,第二天康熙皇帝就去世了。朝廷里,当时就由隆科多和年羹尧二人控制,派人将康熙皇帝的遗诏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取了出来,在金銮殿(即太和殿)由隆科多正式宣布“康熙皇帝传位于四子”。这样爱新觉罗·胤稹阴谋篡皇位就成功了,史称“世宗”,年号为“雍正”。
据记载,帮助雍正阴谋篡皇位有功的隆科多和年羹尧二人,后来也没落个好下场。
隆科多 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他是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圣祖临终时,他担任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掌握京师警卫武力,在宫中侍疾。传位世宗的遗命,即由他宣布。世宗即位,立即任命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官至吏部尚书、加太保。旋因曾参与世宗夺取皇位的阴谋,为世宗所猜忌,于雍正五年(1727年)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
年蓝尧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康熙进士。康熙末任四川巡抚,授总督,办理松潘军务,配合入藏各军,平定乱事。世宗即位,代贝子胤褪为抚远大将军,率钟琪等平定青海罗藏丹津。因素为世宗心腹,又曾参与世宗夺取帝位的阴谋,为世宗所猜忌。不久被罗织罪状,于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下狱责令自杀。
《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记载“乾清宫之东为昭仁殿”,“乾清宫之西为弘德殿”。可见,乾清宫东西两侧的建筑格局也是讲究左右对称的。《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记载:
乾清宫之东为照仁殿。
[臣等谨按]昭仁殿内恭悬皇上御书额日天禄琳瑯。联曰:风奏南薰调五轸;霞悬东壁璨瑶图。殿后西室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又联曰:……。
圣祖仁皇帝御制昭二殿诗
雕梁双风舞,画栋六龙飞。
崇高惟在德,壮丽岂为威?
御制昭仁殿诗有序
乾清官之东簃为昭仁殿,皇祖在御时,日夕寝兴之温室也。朕弗敢居焉。乃贮天禄琳琊宋元镌本于内,时一徘徊,曷胜今昔之思?……。
乾清宫之西为弘德殿。
[臣等谨按]弘德殿内恭悬皇上御书额日奉三无私。联曰:二典三谟,法尧舜之道;五风十雨,协天地之心。殿后额日太古心。皆御书。东室阁上恭悬世宗宪皇帝御书联曰: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上御书联曰:九畴勤省岁;万宝协书云。阁下联曰:得旬因新意;耽书是宿缘。又联曰:……
对于这二殿,后来何时改为今名的以及其历史变化的情形,在《今日北京》一书中写到:
原名弘德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今名。在紫禁城内廷后三官,乾清宫东首,为乾清宫之东暖殿。南向,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紫禁城,思宗(朱由检)出宫自殉前,先手刄其女昭仁公主于此。清代四周围墙,自成一院。乾隆九年(1744年)诏编宫内府善本、宋、辽、金、元、明各朝旧版秘笈四百部,列架藏此。取汉宫天禄阁藏书故事,题匾“天禄琳琅”悬殿内。殿后西室为“五经萃室”,汇贮宋刻五经九十卷。嘉庆二年(1797年)毁于火,藏书无存。同年重建,再度藏集古代善本,所藏书籍称《天禄琳琅后编》。
弘德殿①明初紫禁城内廷乾清宫东暖殿(昭仁殿)之旧名,见昭仁殿。
②原名肃雎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今名。在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乾清宫西首,为乾清宫之西暖殿。南向,宽三楹,单檐歇山顶。清代四周围墙,自成一院。
交泰殿和坤宁宫
交泰殿和坤宁宫,在《日下旧闻考·国朝宫室》里,作了最初的记载。其原文为: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弘德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乾清宫后为交泰殿。
[臣等谨按]交泰殿渗金圆顶,制如中和殿。殿内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无为。皇上御书联曰:恒久成和,迓天休而滋至;关睢麟趾,立王化之始基。殿中设宝座,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国朝御用宝玺二十有五,俱尊藏于殿中。
交泰殿两庑间左右出者为景和门,右出者为隆福门,殿之后为坤宁宫。
[臣等谨按]坤宁官顺治十二年建。殿广九楹,殿之东暖阁恭悬皇上御书联曰:天惟纯佑命,俾尔戩谷,百禄是荷;民其敕懋和,绥以多福,万国成宁。阁上额曰福德相。联曰:功德庄严辉宝月;薰闻安乐引祥风。阁下东宝额日紫垣。西室联曰:斯干咏松竹,天保颂升恒。
坤宁宫左为东暖殿,右为西暖殿。
(臣等谨按]东暖殿、西暖殿与昭仁、弘德、殿相对,俱康熙三十六年建。
对于交泰殿和坤宁宫,后宫中的二宫建成后,及其历史演变等不少的情形,在《今日北京》一书中写到:
交泰殿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第二宫,在乾清宫北,坤宁宫南,居全城中轴线。明嘉靖年间增建于两宫间。今殿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台基与前后两宫相属。南向,平面呈正方形,宽深各三楹,单檐四角攒尖顶。明代曾为皇后居所。清代为皇后在重大节日接受朝贺之所,封后、授皇后册宝等仪式在此举行。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玺存放于此。宝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监正管理,由内阁请示皇帝,经许可,方能使用。殿内东次间陈放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乾隆以后不再使用。两次间陈大自鸣钟,宫内时间成以为准。
坤宁宫 紫禁城内廷后三宫第三宫,在交泰殿北,坤宁坤门南,居全城中轴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今殿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台基与乾清宫、交泰殿相属。南向,宽九楹,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高约22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宫两侧增建东、西暖殿。明代和清初为皇后正宫。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军攻陷紫禁城,思宋(朱由检)之皇后自缢于此。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按满族习俗,仿盛京故宫清宁宫形制改造内部,正门移至东次间,殿内明间及西侧室增添环形大炕于南、西、北墙,成为萨满教祭祀之所。大祭之日帝、后亲临,祭神多达十五、六个,祭祀时进糕、酒、颂歌,杀猪并就地煮吃。殿内东暖阁为清代皇帝康熙、同治、光绪大婚的洞房,辛亥革命后,逊帝溥仪结婚时也循旧制,以此为洞房。
最后,将笔者撰写的与交泰殿密切相关的一篇文章——北京的铜壶滴漏附上,以方便您阅读和欣赏,同时亦有助于对紫禁城,其内廷的“交泰殿”的了解和认识。
北京的“铜壶滴漏”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在“内廷”或曰“后宫”的“交泰殿”内,至今还存有一件极为珍贵的国宝,即古代计时仪器——铜壶滴漏。
(一)北京的“铜壶滴漏”与诗配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路“交泰殿”里,陈列着由五个水壶构成的“铜壶滴漏”。更有趣的是,在西路的翊坤宫里,还存有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一诗的贴录。第一句即“五夜漏声催晓箭”。漏声,即是指铜壶滴漏之声。
那么,铜壶滴漏到底为何物?又怎么会写入杜甫的诗句呢?
铜壶滴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周礼·夏官》上已经谈到设官以管漏刻,这说明奴隶社会的周朝时,已经用简单的铜壶滴漏来计算时间了。这种古代计时仪器,分为两种:单壶和复壶。1949年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祜年间(1314~1320年)的“漏壶”,是“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迭置”而构成的计时仪器。现在,故宫陈列着的铜壶滴漏(亦称“铜壶”),也是属于复壶的类型。它比元延祐年间的漏壶,多了一只贮水壶。
铜壶滴漏古称“漏刻”、“刻漏”、“漏壶”。“铜壶滴漏”这一名称来自唐诗人温庭筠的诗句“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见《白雪遗音·马头调·好梦儿》)而杜甫把漏声写入诗内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秋,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了首都长安。肃宗率众官从凤翔回到长安。杜甫时任左拾遗,同朝为官的诗友有王维、贾至、岑参等。他们时相唱和,歌咏唐室的“中兴”。其时贾至写了一首诗,题为《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于是,僚友们纷纷和诗。杜甫的和诗即是:“五夜漏声催晓箭”的这首七律。诗中描绘了大明宫的景色:桃花竞艳,旌旗翻卷,燕雀逐风,香烟氤氲。这一切都是杜甫在侍奉早朝时,耳听铜壶滴漏,所看到的绚丽春色,所以铜壶滴漏之声也就自然而然地入了杜甫诗中。
(二)雄鸡啼更报晓与“漏壶”及“一刻钟”的由来
开始,需要从“十二辰制”先说起。
十二辰制 旧时的计时单位,即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夜间11~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晨5~7时,为“卯时”;7~9时,为“辰时”;9~11时,为“巳时”;11~13时,为“午时”;13~15时,为“未时”;15~17时,为“申时”;17~19时,为“酉时”;19~21时,为“戌时”;21~23时,为“亥时”。
五更 旧时的夜间计时单位,亦叫“五夜”和“五鼓”等。夜间五更,从点灯“戌时”开始计算,中经人定“亥时”(指已睡觉),半夜“子时”,鸡鸣“丑时”,直至天亮“寅时”,皆为夜五更。
雄鸡啼鸣与“滴漏” 某些鸟类的生活规律似乎与时辰有关,我们称它们为“知时乌”。知时乌除了有小燕、大雁和仓庚、戴胜、百舌等外,还包括家禽雄鸡啼鸣在内。在钟表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除了有少数人家能使用上古老的计时仪器刻漏外,更多的家庭,白天则是依靠观察日影的变化进行计时,如每天中午时日影反映,就是比较正的,为“午时”;“未时”,则日影变化的反映为比较偏;而黑夜,则是靠雄鸡啼鸣,如“鸡鸣丑时”,就是指夜里三点钟左右,雄鸡就开始啼更报晓,雄鸡啼更要啼三次,当第三遍啼后,天就快要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