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①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②“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③《东浦词·贺新郎》以“玉”“曲”叶“注”“女”④,《卜算子》以“夜”“谢”叶“食”“月”⑤,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注释】
①“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柳暗凌波路》。
②“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定风波·自和》。
③韩玉:字温甫,原本金国人,后投靠南宋,南宋词人。韩玉与辛弃疾等多有唱和,其生活年代应相近。著有《东浦词》一卷。
④以“玉”“曲”叶“注”“女”:参见南宋词人韩玉的《贺新郎·咏水仙》。
⑤以“夜”“谢”叶“食”“月”:参见南宋词人韩玉的《卜算子·杨柳绿成阴》。按照韵脚,“食”应作“节”。
【译文】
辛弃疾的词《贺新郎·柳暗凌波路》:“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他的词《定风波·自和》:“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声去声用,与韩玉的《贺新郎·咏水仙》以“玉”“曲”叶韵“注”“女”,《卜算子·杨柳绿成阴》以“夜”“谢”叶韵“食”“月”,已经开创了元杂曲四声通押的先例。
【评析】
此则以若干宋词之例,说明词律之宽。四声通押是元朝散曲的惯例,由于散曲多承宋词而来,所以这种四声通押也可以在宋词中找到例证。王国维列举了辛弃疾《贺新郎·柳暗凌波路》《定风波·自和》,韩玉《贺新郎·咏水仙》《卜算子·杨柳绿成阴》等例,具体说明了四声通押的情况。辛弃疾、韩玉之词乃是属于入声与上、去通押,因为辛弃疾词中的“绿”“热”,韩玉词中的“玉”“曲”“节”“月”等字,都属入声。而北曲中“入派三声”已是通例。其实后来王国维在为敦煌发现的《云谣集》而写的跋文中,也再次强调了词律本宽的事实。王国维当是以此来说明词与曲在文体嬗变中的若干承传痕迹。不过,仅凭这些例子,还不足以完全说明宋词的词律之宽,宋人明辨四声之例与王国维所举四声通押之例相比,仍是占着绝大的比例。
【参阅作品】
贺新郎
(南宋)辛弃疾
柳暗凌波路①。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又樯燕、留人相语②。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③。波似箭,催鸣橹④。
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⑤。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⑥。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⑦。愁为倩,幺弦诉⑧。
【注释】
①凌波路:指江边堤路,语出曹植的《洛神赋》。
②潇湘:潇水、湘水,在湖南零陵合流后,也称潇湘。葡萄:此处形容水色碧绿。樯:船上桅杆。
③“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生尘步:形容女子娇美轻盈的步态。番:通“翻”,依旧谱,写新词。唾花寒:不详,疑即作者新词中语。
④“波似箭,催鸣橹”:意思指江流疾速,催舟早发。
⑤“黄陵祠下山无数。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黄陵祠:即二妃祠,在湖南湘潭县北四十五里处。湘娥曲罢:典出屈原的《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⑥“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望金雀、觚棱翔舞”:金雀觚棱:饰有金凤的殿角飞檐。
⑦“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借用刘禹锡的桃花诗意,指友人重返京都,兼有问讯京都故人之意。
⑧“愁为倩,幺弦诉”:倩:请。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因最细,称幺弦。
【鉴赏提示】
辛弃疾这一首词有一份含蓄之美,写送别的场景,没有一句是作者在直抒胸怀,或借自然界的景物,或通过歌女吟唱自己的新作来表示自己的离愁。歌女吟唱自己为友人送别而作的词,说明词人也在现场。而想象中友人行舟远行的沿岸场景,实际上作者的神思已经驰骋于千里之外。远远眺望都城,望见了气势恢宏的皇宫,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得到重用。直到最后,作者才折笔转写离愁,抒发难舍之情。不过,王国维作为词学理论大家,对这首词关注的重点不是在这首词写什么,而是这首词的特质——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中的“绿”字“作上去用”,“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我们在咏唱这首词时,一定要注意王国维提到的“绿”字“作上去用”,注意咏唱的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