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募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予家有旧监本《周礼》,其末云,大周广顺三年癸丑五月,雕造九经书毕,前乡贡三礼郭嵠书。列宰相李谷、范质、判监田敏等衔于后。《经典释文》末云,显德六年己未三月,太庙室长朱延熙书,宰相范质、王溥如前,而田敏以工部尚书为详勘官。此书字画端严有楷法,更无舛误。《旧五代史》:汉隐帝时,国子监奏《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经未有印板,欲集学自考校雕造。从之。正尚武之时,而能如是,盖至此年而成也。成都石本诸经,《毛诗》、《仪礼》、《礼记》,皆秘书省秘书郎张绍文书。《周礼》者,秘书省校书郎孙朋古书。《周易》者,国子博士孙逢吉书。《尚书》者,校书郎周德政书。《尔雅》者,简州平泉令张德昭书。题云,广政十四年,盖孟昶时所镌,其字体亦皆精谨。两者并用士人笔札,犹有贞观遗风,故不庸俗,可以传远。唯《三传》至皇祐元年方毕工,殊不逮前。绍兴中,分命两淮、江东转运司刻三史板,其两《汉书》内,凡钦宗讳,并小书四字,曰“渊圣御名”,或径易为“威”字,而他庙讳皆只缺画,愚而自用,为可笑也。蜀《三传》后,列知益州、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田况衔,大书为三行,而转运使直史馆曹颍叔,提点刑狱、屯田员外郎孙长卿,各细字一行,又差低于况。今虽执政作牧,监司亦与之雁行也。
【译文】
唐朝贞观年间,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继担任秘书监,请求收集天下之书,选拔五品以上官吏的子孙中善于书法的,作为书手缮写。我家有旧秘书监所藏本《周礼》,书末说,大周(指后周)太祖广顺三年癸丑五月,雕造九经完毕,前乡贡三礼郭山奚书写。并列宰相李谷、范质、判监田敏等官衔于书后。《经典释文》的后记说:“周世宗显德六年三月,太庙室长朱延熙书,宰相范质、王溥如前,而田敏以工部尚书的身份担任校勘官。”这两书的字迹端正秀丽,颇有楷书之法,而且绝小舛误。《旧五代史》记载:后汉隐帝时,国子监奏《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四部经书没有印板,打算召集学官考校雕造。获得批准。当时正是崇尚武力之际,还能如此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大概当年就雕成了。成都的石刻经文中,《毛诗》、《仪礼》、《礼记》,都是秘书省秘书郎张绍文书写。《周礼》为秘书省校书郎孙朋古书写。《周易》为国子博士孙逢吉书写。《尚书》为校书郎周德政书写。《尔雅》为简州(今四川简阳西北)平泉县令张德昭书写。上述诸书都题为广政十四年,大概是后蜀孟昶时所刻的,字体工整,有功力。后周、后蜀的经书都用士人书写,具有贞观的遗风,因此不鄙陋,可以久远流传。唯《三传》到宋仁宗皇祐元年才完成,而且书法方面很不如前。宋高宗绍兴年间,分别命令两
淮、江东转运司刻三史板(《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两汉书内,凡遇钦宗名讳(钦宗讳桓),就小书四字,叫“渊圣御名”,或者直接改写为“威”字,而其它皇帝的名讳只缺笔少画即可。这种作法愚蠢而又刚愎自用,令人可笑。蜀版的《三传》后面,列了知益州、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田况的头衔,用大字书写三行,而转运使、直史馆曹颍叔,提点刑狱、屯田员外郎孙长卿,各为细字一行,略低于田况。如今即使是宰相领衔编书,监司之官也与之雁行般排列,没字体大小及高低之别。
冢宰治内
【原文】
《周礼·天官·冢宰》,其属有宫正,实掌王宫之戒令纠禁。内宰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盖宫中官之长也。故自后、夫人之外,九嫔、世妇、女御以下,无不列于属中。后世宫掖之事,非上宰可得而闻也。《礼记·内则》篇记男女事父母、舅姑,细琐毕载,而首句云:“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则以其治内故也。
【译文】
《周礼·天官·冢宰》,属官有宫正,掌握王宫的戒令并负责纠察。属官内宰以妇人之礼教化六宫,教育九嫔。大概是宫中官的首长。因此除了皇后、夫人之外,其他如九嫔、世妇、女御以下,无一不列入内宰的统属之中。后世关于宫掖发生的事,不是宰相可以过问的。《礼记·内则篇》记男女奉事父母、公婆的条文,细碎繁琐无不记载,而第一句说:“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因为当时以宰相治理后宫,故有此说。
宰相爵邑
【原文】
国朝宰相初不用爵邑为轻重,然亦尝以代升黜。王文康曾任司空,后为太子太师,经太宗登极恩,但封祁国公。吕文穆自司徒谢事为太子太师,经东封西祀恩,不复再得三公,但封徐国、许国公而已。寇忠愍罢相,学士钱惟演以太子太傅处之,真宗令更与些恩数,惟演但乞封国公。王冀公钦若食邑已过万户,及谪为司农卿,于衔内尽除去,后再拜相,乃悉还之。汤岐公以大观文免相,因御史言落职镌爵。赵卫公坐举官犯赃,见为使相,但降封益川郡公,削二千户。今周益公亦然,皆故实所无也。王婺相元封冀,嫌其与钦若同,屡欲改,适有进国史赏,予为拟进韩国制词,用“有此冀方,莫如韩乐”。既播告矣,而删定官冯震武以为真宗故封,不许用,遂贴麻为鲁,虽著于司封格,冯盖不知富韩公已用之矣。是时,婺相以食邑过二万户为辞,寿皇遣中使至迈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无体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拟定闻奏。遂以邑户无止法复命,乃竟行下。
【译文】
宋朝宰相起初并不以爵邑的高低为轻重,但是也曾经以此来显示升降。王文康曾经担任司空,后又担任太子太师,经过参加宋太宗的登极大典,只是被封为祁国公而已。吕文穆(吕蒙正)自司徒改为太子太师,经过东封泰山、西祀后土的恩典,没有再担任三公,仅封徐国、许国公而已。寇准被罢免宰相后,学士钱惟演以太子太傅充任宰相,宋真宗下令多给他一些恩惠,钱惟演只要求封为国公就可以了。王钦若的食邑已过万户,及贬谪为司农卿后,将所有食邑收回。后来,王钦若又重新担任宰相职务,又将食邑全数归还给他。岐国公汤思退以观文殿大学士的宰相身份被罢免,他是受御史弹劾而被免职削爵的。赵卫公因他所举荐的官吏贪赃柱法,而受牵连,他的现任使相(枢密使)官职没变,但爵位由国公降为益州郡公,削掉食邑二千户。现在的益国公周必大也是如此,这都是过去没有先例的。王婺相原来封为冀国公,嫌其封号与王钦若同,屡次想改封爵名号,恰好他进献国史有赏,我草拟了进封他为韩国公的制词,用“有此冀方,莫如韩乐”的句子。制词公布后,删定官冯震武认为宋真宗曾被封为韩国公,不许用这个封号,于是改为鲁国公。虽然写进了司封格,但冯氏大概不知道富弼已经使用过这一封号了。当时,王婺相以食邑超过二万户为理由辞让不受。寿皇(即宋孝宗)派宦官到我所住的地方说明原委,指令我查查以前有没有这样的先例,以及将应当如何处理的方案上报朝廷。于是,我以食邑户数无限制法复命,这样王婺相为鲁国公的制书终于颁布实行了。
杨子一毛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之书,不传于今,其语无所考。惟《列子》所载:“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阳曰:‘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阳曰:‘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观此,则孟氏之言可证矣。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利己,拔自己的一根毛而利及天下,他也不愿做。”杨朱的书,不传于今,这句话也无从查考。只有《列子》所载:“杨朱说:‘伯成子高不愿拔一根毫毛以造福于万物,因此舍国而隐耕。古人损失自己的一根毫毛而利天下,不愿做,人人都不损一根毫毛,不造福于天下,天下也就大治了。’禽子问杨朱说:‘去你身体之一毛以济世人,你愿意吗?’杨朱说:‘世人本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济的。’禽子说:‘假如可以济,你愿意做吗?’杨朱不回答。禽子出去,告诉孟孙阳,孟孙阳说:‘假如摸一下你的肌肤而可以获得万金,你愿意吗?’禽子回答道:‘愿意。’又说:‘斩断你的一节然后给你一个国家,你愿意吗?’禽子默然不答。孟孙阳说:‘积累一根根毛发就构成了肌肤,积肌肤就成一节。一毛固然是一体之中万分之中的一物,为何要轻视呢?’”观此,则孟子的话就得到了证实。
李长吉诗
【原文】
李长吉有《罗浮山人诗》云:“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正用杜老《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之句,长吉非蹈袭人后者,疑亦偶同,不失自为好语也。
【译文】
李长吉有《罗浮山人诗》说:“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用的是杜甫《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之句。李长吉并不是那种喜欢抄袭别人作品的人,我怀疑他的诗句凑巧与杜甫同,不失为他自己创作的妙语。
子夏经学
【原文】
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谷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也。后汉徐防上疏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斯其证云。
【译文】
孔子弟子中只有子夏在诸经中有自己的著作,虽然传记杂言不可尽信,但也至少说明他与众人不同。在《易经》中,他作有易传,在《诗经》中写有诗序。而《毛诗》之学,一说是子夏授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说是子夏传给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对于《礼》,他作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他的这篇文章作过注释。对于《春秋》,子夏说他自己“不能赞一辞”,这说明他亦从事过专门的研究。公羊高实际上是受业于子夏,谷梁赤,《风俗通》也说他是子夏的门徒。对于《论语》郑玄认为是仲弓、子夏等人所撰定的。后汉徐防上疏给当时的皇帝说:“《诗》、《书》、《礼》、《乐》等书,定于孔子,发现阐明章句,则始于子夏。”这也可以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