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73000000016

第16章 白手起家的“商业巨子”——李嘉诚

李嘉诚,1928年7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著名华人实业家。1992年,在美国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李嘉诚以38亿美圆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三十五位,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充满苦难的童年

李嘉诚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是一位教师。李嘉诚受到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很多的书。祖父在世的时候,家里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可是,在李嘉诚3岁时,他的祖父就去世了,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困难。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的父亲不得不先后多次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他的父亲是一个忠厚、老实的读书人,没什么生意头脑,所以几次离家都没有赚到钱,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家乡来教书,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为父母分忧,放学后,他常常到码头边去捡煤屑卖钱,贴补家用。

不久之后,作为家里惟一的经济支柱的父亲由于积劳成疾而病倒了。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父亲不仅不能去看病,还不得不继续给学生上课。接着,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不得不拖着虚弱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逃难,流离失所。一家人经常露宿街头,忍饥挨饿。后来,他们逃到了香港,算是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到了香港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家里的生活仅靠着母亲每天出去卖塑料花赚的几角钱艰难地维持着。年仅14岁的李嘉诚作为家中的长子,自然义不容辞地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从此以后,他经常靠给人打零工赚一些小钱贴补家用,可是这毕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在他16岁那年,他的一个远房的舅父看他可怜,让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可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他相信靠自己的努力是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的。他首先想到银行寻找机会,因为他觉得银行整天同钱打交道,一定有钱,所以不可能倒闭。但是,由于他幼年辍学,没念过几天书,所以没有一家银行要他。正巧这时一位好心的茶楼老板答应收留小嘉诚在茶馆里当跑堂伙计。16岁的李嘉诚从此踏进纷纭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旅程。

在当堂倌的时候,李嘉诚就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茶楼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因为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所以李嘉诚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开门,一直到午夜客人都走光了还不能休息。等扫完地、收拾完桌子之后,已经是凌晨了。这种劳动强度别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就是一个成年人也吃不消。李嘉诚也曾经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母亲和弟弟妹妹,他感到自己是他们惟一的依靠,有责任为家庭分忧,就是再困难也得拼下去。他时刻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

可是他实在是太累了,难免出差错。有一次,因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壶开水洒在地上,溅湿了客人的衣裤。当时他很紧张,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为他开脱,不准老板开除他。但从这件事中,他也总结了经验教训。从此以后,他做事十分谨慎,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要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仅要能吃苦,还要会吃苦。”在茶楼工作的日子里,李嘉诚始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茶楼这个三教九流聚会的地方,给他提供了一个历练自己的场所,因为在这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能看到、听到。所以,他给自己安排了“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就是时时处处揣测客人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时间长了,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他根据这些顾客的特点,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高高兴兴地把钱掏出来。

后来,他又以收书的方式读了很多的书,并把看过的书再卖掉,既赚到了钱,又增长了知识。

不久,他觉得在茶楼做一个小伙计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来到舅父的钟表公司当了一名小学徒。钟表店有一个规矩,师傅的一些“绝技”是不允许徒弟学的。可是李嘉诚却想方设法把这些“绝技”学到手。他通过偷师学艺,很快学到了钟表装配和修理的有关技术。不久,他发现香港对低档表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他建议舅父迅速占领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

短暂的推销员生涯

因为在茶楼工作的时候他遇见了很多的实业家,并对他们十分羡慕,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定要做一个成功的实业家。可是,像他这样没有后台、没有本钱的人,该怎样才能投身实业呢?于是他想到了推销员,因为这个职业在当时被很多人称做“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

1946年,17岁的李嘉诚辞别了舅父,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为塑胶厂当推销员的工作。可是推销员虽然是“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也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推销员必须要有特殊的本领。首先是要能跑,在这一点上李嘉诚非常有优势,因为在茶楼工作的时候,他经常能连续跑十几个小时不休息,也不感到腰酸背痛。所以,在做推销员时为了节省路费,他出外联系业务从来不坐车,而且走得非常快,一个上午就能在香港大街上走个来回。他住的地方离公司有十多里路,可是他上下班从来不乘车,总是走来走去。

在推销产品时,李嘉诚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不像其他推销员那样厚着脸皮软磨硬泡,使客户不得不买自己的商品,而是事前想好几套方案,并经过周密的安排,使顾客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到一栋写字楼里面推销一种塑料的洒水器,可是接连走了几个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方案”之一。他对办公室的人说:“对不起,洒水器可能出了点问题,可不可以借您的水管试一下?”“好吧。”一位职员为他拿来了水管。于是他乘机在办公室里洒起水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很多人都来围观,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洒水器。

他在推销商品时,也不像别的推销员那样用一副外交家般的口才,动不动就高谈阔论、巧舌如簧。他非常关注市场的变动,还花大力气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所以他总是能很好地洞悉一段时间内的畅销商品。他还把香港划分成很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情况和市场情况都记下来。他还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这样就知道什么产品该到什么地方去推销。

靠着勤奋和聪慧,进厂不到一年,他的销售业绩就超过了厂里其他的推销员,一些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推销员都不是他的对手。因此,他所在的工厂效益越来越好。慢慢地,其他的塑胶厂发现原来这个厂成功的秘诀是因为这个年轻的推销员,于是几家厂都私下里找过李嘉诚,想通过高薪把他挖到自己的厂里去。李嘉诚的老板当然不能让别人挖走他赚钱的工具,因此,他把李嘉诚提升为业务经理,并许诺把公司20%的红利给他。在李嘉诚的领导下,他手下的推销员的业务也蒸蒸日上。

白手起家创办塑胶厂

通过当推销员的这段经历,李嘉诚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也培养了自己的领导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塑胶这一行有了深入的了解。3年之后,他不顾老板的一再挽留,离开了塑胶工厂,决心开拓自己的事业。

他通过分析,预计不久之后全世界就会掀起一场塑胶革命。而当时香港的塑胶业虽然有几家工厂,可是和国外比起来不论是技术还是管理都很落后,所以可以说在这方面香港还是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自己已经在这一行干了3年,对塑胶有深入的了解。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自己开一家塑胶工厂。

李嘉诚用自己几年来积蓄的7000元港币和向朋友借的钱,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下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下了一台又旧又破的压塑机,办起了一家名为“长江塑胶厂”的工厂。厂里面除了招牌之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旧货。但面对这样一个破旧的小工厂,李嘉诚却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小溪总有一天会变成大河,甚至汪洋大海;一个干实业的人,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然而万事开头难,这样一个既缺乏资金、又缺乏人才的小工厂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极大的艰辛。可是李嘉诚不怕吃苦,他一人身兼数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采购、设计、生产到推销,都亲自过问。每天一大早,他就出门去联系业务,这时他干的是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推销员。接着,他还要去采购一天所需的原料,等他回到厂里之后,厂里一天的生产才能开始。这时他还要教工人们如何加工产品,并要处理厂里的各种事务。晚上工人下班之后,他还要留在厂里设计图样,这样工人们第二天才能照图施工……

可是由于年轻、冲动、急于成功,他犯了年轻的创业者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急躁冒进。

工厂要扩大规模就必须扩大再生产,可是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而这时李嘉诚的手里却没有这么多的钱,于是他又向朋友们借了一些。但是由于长江塑胶厂是一个初涉市场的企业,一没有名气,二没有背景,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内,尽管产品的质量很好,却一直没有市场。而这时,借来的钱又到了归还的期限。可是产品又卖不出去,所以他拿不出钱来还人家,又没有有钱的亲戚朋友帮助他,工厂一度面临破产的危机。面临这样的困境,他曾想到了自杀,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不能就这样结束年轻的生命,他又放弃了这些消极的念头。

经过一个晚上的冥思苦想,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找合伙人。经过几天的奔走联系,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看一看的经销商,可是这位经销商绕着厂房转了几圈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看来找合伙人的计划是行不通的,没有人会愿意把钱扔在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里。这时,亲戚朋友都劝他放弃这个工厂——凭他的能力和才智有许多的塑胶工厂等着聘用他,何必守着这个小厂等死呢?可是李嘉诚却不为所动,他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他静下心来仔细地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出在销售上。因为产品生产得过多,却没有销售的途径,所以,要想摆脱困境,销售是关键。想到这儿,李嘉诚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又回到他的老本行上去了。于是,他马上从厂里选出了几名机灵能干的工人,背着产品跑遍了整个香港,他自己也参加到了这支推销的队伍中。由于长江塑胶厂生产的产品质量非常好,也因为这些推销员肯吃苦,不久,就有好几个代理商向他们下了订单。厂里的积压品一下子成了畅销货,欠的债也很快还清了,李嘉诚终于渡过了难关。

塑胶花带来事业的“春天”

摆脱困境之后,长江塑胶厂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可是李嘉诚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还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他的才华。不久,机遇来了。

通过深入的考察,李嘉诚发现香港的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胶花卖。而且,香港的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并且受欧洲的影响,香港的家庭都喜欢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而塑胶花卉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而且塑胶花的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他毅然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其他产品的同时,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塑胶花。事实证明,李嘉诚的预想是正确的,塑胶花很快进入了千家万户,也为李嘉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长江塑胶厂的生意越做越好,引起了同行的妒忌。他们找来了一些报社的记者,跑到长江塑胶厂把那间破厂房和旧机器拍了下来,并把照片登在了报纸上,想要让公众觉得,像长江塑胶厂这样破烂的工厂,是不可能生产出好东西来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举动却免费为长江塑胶厂做了广告,从此,长江塑胶厂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不少本来并不经销长江厂产品的代理商,跑来考察过以后,都认为这个小厂厂房虽旧,但组织得力,生产合乎规范,产品质量信得过,可以同它做生意。结果长江塑胶厂因祸得福,销量成倍地增加。不仅香港的代理商纷至沓来,还吸引了一些外国的商人。李嘉诚不仅和这些外国商人做了很多生意,还从他们口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从这些商人口中,他得知当时的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尤其是北欧人,他们喜欢用塑胶花装饰庭院、房间,苏联人连扫墓都用塑胶花,表示生命虽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质、精神是永存的,美洲人在汽车上和工作场所也会挂一些塑胶花。可是,当时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在质量和样式上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要想扩大海外的销量,必须改进技术。

于是李嘉诚开始大量寻求塑胶花世界的动态。一天,他翻阅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读到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开发出了一种采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不仅样式美观,而且质量相当好,技术远远超出同行业的现有水平。这家公司即将投入生产,并向欧美市场发起进攻。李嘉诚想到如果名正言顺地向这家公司购买技术专利是非常困难的: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那么,长江塑胶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还谈什么突破?

可是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去看一看的。于是,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去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技术。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可是要想以真实的身份进入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知道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和戒备。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正在招聘工人,于是他去报了名,并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但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资还不到其他工人的一半,所以尽管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也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的工作是负责清除废品废料,所以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在工作的同时,他把整个生产流程都记了下来。由于李嘉诚工作十分勤劳,工头们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儿,还总是夸他工作努力。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几天之后,李嘉诚就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知道,而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必须把它弄到手。这时,李嘉诚又想到一个好办法。

休息的时候,李嘉诚邀请了几位新结识的工友来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对他们说,自己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所以想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这些技术人员信以为真,几杯酒下肚,就把实情都对他说了。

这样,李嘉诚得到了大量有关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最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嘉诚又到欧洲的市场上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的前景。

回到香港之后,李嘉诚开始向欧美市场拓展塑胶花的销路。他在考察欧洲市场时,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做样品,带回了香港。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之后,并没有马上大张旗鼓地生产。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纷纷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意识到,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光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好的人才。产品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于是,李嘉诚开始四处寻访,高薪聘请塑胶人才。找到人才之后,李嘉诚把样品交给他们研究。因为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而他带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所以他要求这几个技术人才顺应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并且不必拘泥于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可是,要打开欧美市场的销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当李嘉诚为这件事发愁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机会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在看到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之后与李嘉诚联系,并表示愿意与他合作。但是考虑到长江塑胶厂是一个私人的企业,为了保险起见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或者个人为他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如果能与他合作对迅速占领欧洲市场是十分有利的。可是,对于他这样一个没有丝毫背景的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来说,是没有人愿意为他作担保的。可是李嘉诚并没有放弃,他不想让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从手里溜走。于是,他想用自己的实力来说服这位批发商。他和设计师一起连夜赶制出了9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3种,而李嘉诚则每种都设计了3款。

第二天,他来到了批发商的住处,对批发商说:“没关系,如果这次不能合作,这些花就送给你作留念,希望我们下一次能够合作。”批发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在不到一天时间里,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李嘉诚的诚恳执著,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道:“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利己损人,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李嘉诚愣住了,哪里有由对方找担保人的道理?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两人都为这种幽默笑出声来。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很快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是这位批发商主动提出一次付清,可见他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

就这样,长江塑胶厂很快占领了大量的欧美市场。

在占领了欧美市场的同时,李嘉诚并没有放弃香港的本土市场。在香港长江塑胶厂生产的塑胶花样式美观、质量又好,理应卖个高价。可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成本也并不高,其他塑胶厂的塑胶花也已经在他之后就跟着模仿上市了。如果抬高价格,买的人一定会减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要保不住了。倒不如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势必产得就多,这样“以销促产”,一定要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到那时,长江厂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已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其他的厂家也就不攻自破了。

事实果真如此。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一半的订金。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的香港人至今还记得,几乎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的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仅1958年一年,长江塑胶厂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00多万港币,纯利润100多万元。李嘉诚也因此成为世界“塑胶花大王”。

孤注一掷的冒险家

1958年,李嘉诚正好30岁,真正的三十而立。在这一年,他开始进一步扩展自己的事业,因为他对香港当时的房地产业十分看好,所以他开始涉足房地产。这时的长江塑胶厂已经成长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下设地产部和塑胶部。

在进军房地产业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塑胶业,并且决定把塑胶花这块蛋糕继续做大。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军北美,因为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如果占领了这块市场,那么其前景是十分可观的。虽然李嘉诚以前也陆续和北美做过生意,可是份额极小,纯属小打小闹,远远没有到达他所期望的程度。

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李嘉诚决定主动出击,自己找客户。他找人把塑胶花的照片制作成了精美的广告画册,然后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接着把这些画册分寄出去。不久,终于有了回音,北美一家大贸易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实地考察,如果一切满意的话,就马上进行洽谈合作。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和加拿大。所以李嘉诚在收到来信之后非常兴奋。马上与美国的这家贸易公司取得了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可是在交谈中,他们却提出了一个让李嘉诚没有想到的难题。这家公司希望李嘉诚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因为他们想要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而这时的长江公司虽然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其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业称老大。而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公司成为北美这家贸易公司在香港的独家供应商,他可不想与别的公司同分一杯羹。为了不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决定背水一战,同其他的公司在信誉、质量、规模等方面一决高下。

在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的过程中,李嘉诚总结出了一条经验教训,那就是一定要扩大生产规模。而这次,李嘉诚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李嘉诚马上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一个令人吃惊却又振奋的决定: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与此同时,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可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他不得不把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抵押,来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一套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建厂所用的资金大部分是银行的大额贷款。他的这个举动令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作风一向稳健的李嘉诚在这一次却几乎是拿多年创建的事业来赌博,这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一个最大最仓促的冒险。可是李嘉诚知道这一次是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孤注一掷、全力拼搏。

而李嘉诚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在开始行动之前,他已经制定了一个完备的日程表。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在这7天的时间里,李嘉诚和他的员工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经过艰苦的奋战,终于在7天之内完成了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新设备的购置、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等一切事务使工厂进入正常运行。可以想像其中的困难有多大,因为其间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在美国贸易公司的购货部经理到达那天,工厂的一切都步入了正轨。于是李嘉诚把全员上岗生产的事,交给副手负责,亲自驾车去启德机场接客人。在回酒店的途中,外商提出要先到工厂参观。李嘉诚只好带着他先来到刚刚开工的厂房。当李嘉诚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工厂时,呈现在眼前的一切顿时让他一颗悬着的心落回了原位。工厂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工人们正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这一切也使外商感到非常满意。

很快,这家北美公司就成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有数百万美圆。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不久之后,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就成为合作伙伴,这也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高瞻远瞩的亿万富翁

在被誉为“塑胶花大王”的同时,李嘉诚在房地产业同样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由于香港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原因,向来是各国冒险家的乐园;而且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香港的地价也在持续地增长。李嘉诚意识到房价一定还会持续地上涨,于是迅速地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转向了房地产业。在那个时候的香港,房地产业还不像今天这般活跃,也不一定都能赚钱,很多人甚至倾注了一生的积蓄也没有成功。可是李嘉诚却不一样。他以独特的方式购买房地产,然后静观其变。很多人搞房地产,一见有利可图就随时卖出,以获得双倍或者多倍的利润。而李嘉诚却喜欢保留,他认为,卖出一座大楼就相当于杀掉一只会下蛋的母鸡。他的地产交易看起来似乎很缓慢,在别人都卖的时候,他仍然把房子和土地攥在手中。可是令人惊奇的是,他的速度越慢,钱也就赚得越多。几年以后,房价果然暴涨,先走一步的李嘉诚一下子从千万富翁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

李嘉诚是有眼光、有预见的,他不理会经济和政治形势的起起落落,只要有机会,便永不停滞地购入土地、房产。不久到了60年代中期,受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也一度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人心惶惶,富商都纷纷逃到国外去,香港的地价一下子一落千丈。李嘉诚的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几乎全军覆没。可是李嘉诚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慌乱,他审时度势,对香港的局势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香港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定会恢复繁荣的局面,而且到那时地价一定还会上涨。于是在大家纷纷抛出手中的地产时,他用极低的价格买进;亲戚朋友们都以为他疯了,而他却镇定自若、处乱不惊。不久,事实又一次证明了李嘉诚的明智。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速上涨。李嘉诚用低价收购的房地产为他赚取了大量的金钱,使他一跃成为香港最富有的华人房地产实业家。

而这时,李嘉诚要同垄断香港经济几十年的英国资本集团一决高下。尽管这时的长江集团已经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华人企业,但同已在香港植根多年的英国资本集团比起来还相差很远。可是李嘉诚有信心打败它。

不久,他洞悉旅游业会成为香港的一大支柱产业,于是很快收购了位于香港繁华地段的希尔顿大酒店。刚接手不久,就赶上了香港旅游业有史以来的黄金时代,李嘉诚又大赚了一笔。

此后的几年里李嘉诚又相继收购了多家工厂并继续投资于房地产,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终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

1977年国庆节,李嘉诚作为香港知名人士走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后来又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他还多次捐款支援国家建设。邓小平同志曾经感慨地说:“在当代华侨中,福建有个陈嘉庚,广东有个李嘉诚。”

财富是成功的一种象征符号。财富的获得者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在人生之路上成为最完美的人。实现梦想的关键要从了解自己开始,然后争取突破自己。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财富巨人。他从零开始不断突破自己,在各方面经营自己的财富战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登上了世界财富巨人的行列。

同类推荐
  •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

    回忆与思考:刘鸿志回忆录

    我不是一个技术专家,也没有很高学历。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调入空军后,一直从事空军武器装备技术保障、飞机研究设计和试飞工作,一干就是40多个春秋。在这期间,有抱负、有成就,也有遗憾、无奈,甚至坎坷。总感到有一种壮志未酬、心愿未了的味道。1982年离休后,回想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工作、生活,我总想把建国以来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历程和我在空军的航空工程部门以及航空科研单位工作40多年的往事记述下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留给后人,希望能给关心和从事航空武器研制的同事们提供参考。
  • 弗兰克·盖里传

    弗兰克·盖里传

    《弗兰克·盖里传》以建筑师的人生重要节点和高光时刻为篇章,通过大量的采访记录与资料调查,完整呈现了盖里从犹太移民成长为著名建筑师的一生。传记侧重于现场重现,举重若轻地揭示了盖里建筑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局外人”与“圈内人”的身份转换中,如何得以坚守“前卫”,化解“争议”。更重要的是,成功带来的焦虑和理想带来的踟蹰,又如何通过艺术与科技得到平复,并带他迈向下一个巅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于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作品和人生,同样适用。
  • 南斗文星高

    南斗文星高

    罗孚先生长期在香港文化界服务,与香港大多数知名作家过从甚密并对许多著名作家在香港的行止了解甚多。本书即是作者用独特流丽的文笔对当代著名作家在香港的活动情况和他熟悉的香港本土作家们作了精彩描述,他们当中有鲁迅、巴金、萧红、叶灵凤、聂绀弩;还有有香港文坛的拓荒者、早年的健笔,如曹聚仁、三苏、侣伦、刘以鬯,也有仍为当今读者熟知的作家金庸、梁羽生、董桥,还有女作家小思、西西、亦舒、林燕妮、钟晓阳等。作者饱满而风格化的笔触,着重展示了与香港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家们创作和人生的精彩之处,并将他们的人格文品融合在一起,巧妙地插入他们的趣闻轶事,令人读来如见其人。
  • 安邦定国

    安邦定国

    姜越主编的《安邦定国:千古流传的大清名臣故事》介绍了清代重要的名臣人物,他们是:清初文臣、皇太极重要谋士范文程,康熙年间重要大臣纳兰明珠等。
  • 陈奕迅十年

    陈奕迅十年

    你会觉得他好像一直在玩乐,或许吧,或许因为那些所谓的艰难困苦,他都不以为苦。《南方周末》曾形容陈奕迅身上有“小王子”的性格,在土星上唱歌,诠释着这个时代。“他的纯真和成熟似乎有着两面性,使他成为香港主流歌坛上少有的性情中人”。
热门推荐
  • 历代经典文丛(厚黑学)

    历代经典文丛(厚黑学)

    古人曾经说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行万里路容易,读万卷书则太难了。科技的车轮正以惊人的速度横扫世界,终日在电脑和千奇百怪的机器前忙碌的现代人,用电线、轨道、或航线,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点击鼠标,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把自己粘贴出去。
  • 代号桃园

    代号桃园

    如果科学足够发达,人类将摆脱肉体!穿梭于星际!我就是讲述人类摆脱肉体的故事!公元2222年,人类可以复制大脑内160亿个神经元,于是用光通讯方式,开启星际旅行!希望写一本《三体》那样的立足于已知物理学发现基础上适当延申的小说。
  • 春风校雨

    春风校雨

    生活中,她是铮铮铁骨的假小子。爱情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弱女子。他一直的爱着她,保护她。尽管他们之间有很多的障碍,但是伟大的爱情给了他们在一起的勇气和力量。
  • 青锦鲤

    青锦鲤

    原本孤苦伶仃的少年,不知为何在异界成了“锦鲤”,风水轮流转,认识不认识的都来求他这“锦鲤”赐个如意。青如意(李如意)真是尼加拉瓜大瀑布汗。最后没想到清高高贵隐于世的青龙圣族也来有求于他,说想要他参与选择寻找出青龙族王的最优继承人选。青“锦鲤”本是欣然前往,却没想到搅进一场伤心惨目、异常惨痛的残暴风雨……
  • 女神的妖孽保镖

    女神的妖孽保镖

    薛辰带着一纸婚约,犹如下山猛虎,一头扎进繁华都市,各路红粉佳人,各方势力纷纷涌现!且看薛辰如何演绎:宁惹阎王,莫惹妖少!
  • 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

    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重新审视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叙述清季民国时期“共和”在近代中国的演进,将“共和”作为一个名词,以之为对象,进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耙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相思系红墙

    相思系红墙

    “你喜欢草原吗?”她问“喜欢”他答多年后“你还喜欢草原吗?”他只留给她一个背影年少时,她的相思都系在皇宫的红墙里后来,她却站在红墙上向外望
  • 诡凶

    诡凶

    三位依托神秘组织M机构ether一组的年轻探员,不修边幅但胚子一流的一号,萧飒沓;男人婆美女见到帅哥便忘乎所以的二号,颜鸢儿;假正经风度翩翩故作深沉的四号,司徒青洛,在常理与惊诧,逻辑与经验,人类和非人类的旅途中来回穿梭,围绕宗教、鬼魂、古堡的神秘案件苦苦追寻!
  • 富豪俱乐部前传:顶尖私人会所成员的十年

    富豪俱乐部前传:顶尖私人会所成员的十年

    东北穷小子李晓天离乡背井,身揣五块人民币只身独闯南方。在那边热土,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民工仔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为了生存,他当搬运工,又历经金融公司职员、售楼经理,直到逐渐摆脱贫困,拿到房产项目,终于迈入成功人士阶层,成为富豪俱乐部的会员。但当他踏入豪华大门的那一刻,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俱乐部里的各色精英人士、美女佳人,应酬圈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生意、运作、跑官、圈钱,李晓天在这个温柔乡中如何自处?他又怎么样用自己得到的一切去交换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