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短篇小说家
(1892年—1927年)
小传
日本小说家,早期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
1915年发表《罗生门》,此后陆续写出《鼻子》、《手绢》、《戏作三昧》等。
十月革命后,在时代影响下写成《桔子》、《猴子》等,着重反映现实,歌颂农村姑娘的善良淳朴,批判军国主义思想。
1927年作《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的心情。此后,一种阴郁气氛笼罩着他的创作。评论集《侏儒的话》概述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看法。芥川龙之介在短短的12年创作生涯中(他1927年自杀),写了148篇小说,及大量的其他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文笔典雅、俏丽,技艺纯熟,充满情趣。1935年,日本专门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
代表作品
《手绢》(短篇历史小说)
《众神的微笑》(短篇历史题材小说)
《玄鹤山房》(短篇小说)
《罗生门》(小说)
童年
center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
芥川龙之介出生在日本东京京桥区入船町,这里是外国人居住区,有着浓厚的西方风情。
他父亲经营牛奶业,并有两处牧场,芥川是父母的长子,上有两个姐姐,大姐七岁夭折。因他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出生,故名龙之介,恰好他出生的那一年,正赶上父亲43岁的男子厄运之年和母亲33岁的女子厄运之年,真有点生不逢时。按照旧习惯,在形式上必须被视为“弃子”。
芥川出生后的这种遭遇,对他的将来无疑是投下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更为不幸的是,他母亲在他出生后9个月突然精神失常。这种悲惨之事,给他一生以极深的影响。
因母亲精神失常,只好把他过继给舅父芥川道章做养子,因此改姓芥川。养父母足下无子女,故对芥川关怀备至。芥川生母的姐姐因终身未嫁,故对他也非常宠爱。
养父母家文化氛围很浓,家里有很多藏书,并经常会聚不少文人墨客,做诗、绘画、下棋、书法……芥川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自然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他读日本、中国名家的作品,也读西方文学名著,除特别喜爱本国的德富芦花、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外,对中国的古典诗文、小说也都很喜欢,如骆宾王、赵翼、王世贞、李白等人的诗文,以及《三国志》、《水浒》、《西游记》等。他在回忆自己读书的文章里说:“少年时最喜欢的书是《西游记》……我想在西方这样的书是一本也找不到的。就连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恐怕也难与《西游记》相媲美。”
养母对芥川的管教很严,他自幼寄人篱下,因此导致成性格懦弱自卑、孤僻,有时简直像个小女孩,整天只有哭的分儿……
创作准备
center深厚的文学功底
1905年,13岁的芥川开始上中学,成绩依然很好,汉文水平更是突出,读书范围更加广泛,除日本、中国古典文学外,还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像易卜生、斯特林堡、法朗士等人的作品,他特别喜爱;上高中以后,更是立志专攻文学,同学中有后来成名的久米正雄、菊池宽、松罔让、山本有三、土屋文明等人,这些交往是促成芥川成为小说家的重要因素。
同时,他受19世纪欧洲各国颓废、享乐、唯美主义以及神秘、怀疑精神的影响,与他本已有的厌世主义情绪正好结合,直接导致了他后来的创作倾向,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1913年,21岁的芥川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受同学久米正雄的影响,开始正式创作。他风格上倾心于耽美派文学和森鸥外的历史小说。这从芥川后来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其次,“新思潮”运动对芥川吸引也很大。他积极参加了复刊的工作,和大学同学一起在刊物上发表小说《老年》,戏曲《青年与死》,这些作品的发表初步显现了芥川创作的特色。
此间,芥川经历了一次失恋,给精神带来一定的打击,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周围是丑恶的,自己也是丑恶的,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丑恶而去生活是痛苦的,然而人被迫如此生活,我怀疑脱离利己主义的爱之存在。”这表明他对人世的悲观情绪,并透出一个探索者的急切心情。
1915年,他在一本刊物上发表了被称为“准处女作”的《罗生门》,作品取材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今昔物语》,以王朝末期荒凉的京城为背景,借一个走投无路的下级武士,在避雨时遇见一个枯瘦的老妪,蹲在一堆腐烂恶臭的尸首中间,一根根地拔尸首头发。武士刚开始感到憎恶,可听完老妪的诉说后,又觉得同病相怜,但后来顿生歹念,把老妪身上的破衣服全都抢走。
作品虽篇幅短小,但语言精练,笔锋犀利,对社会黑暗和利己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
成名作的诞生
center文坛上的新秀
1915年12月,芥川和同学久米正雄参加漱石山房的“星期四会”,并有幸成为夏目漱石的门生,这对芥川的文学生涯是一个转机。
第二年,第四次《新思潮》创刊。芥川和久米正雄、菊池宽等都参加了刊物的工作,他们主张理智地看待生活,在作品中综合地表现真善美。
“新思潮派”最著名、文学成就最高的就要数芥川了。他发表在创刊号上的《鼻子》一文轰动文坛。这是一部描写一个僧侣因长有一个奇长无比的鼻子而苦恼的悲喜剧作品,揭示出人生的幸与不幸以及人性的弱点,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着幽默与戏谑,这篇作品受到前辈作家夏目漱石的推崇。
接着,他又发表了《孤独地狱》、《父》、《虱》等作品,并于1917年出版了两部小说集《罗生门》和《烟草与恶魔》,成为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新秀。
巅峰之作
center细致的心理描写
从1919年3月芥川到大阪每日新闻社工作时起,算是芥川创作生涯的后半期。1920年1月,第四部作品集《影灯笼》出版,他还相继还发表了《秋》、《素戔鸣尊》、《黑衣圣母》、《南京的基督》、《杜子春传》和《阿律与孩子们》等作品,其中揭示青年男女精神苦闷的《秋》,是芥川作品中少见的反映现代生活的名篇,与后来发表的歌颂纯情少女的《桔子》,标志着芥川创作风格的一种转变。与此同类题材的还有《南京的基督》,写卖春少女天真无邪的幸福;《阿律与孩子们》,则揭示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些作品文笔凝练,人物刻画细致入微。
在芥川的主要历史题材作品中,还有不少以中国古代故事为题材的。《杜子春传》原是中国传奇小说,芥川以此为素材,加以大胆想像,创作出原作中所没有的深刻主题和伦理美;《秋山图》也是作者基于对中国绘画的造诣而创作的,作品蕴涵着他非凡的艺术观和强烈的个性。
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视察员,来到中国访问。他到过江南一带,去过上海、南京、庐山、武汉、长沙等地,于7月经朝鲜回国,之后发表了十多万字的游记。
回国后,由于旅途劳累,芥川的健康开始恶化,神经特别衰弱,十分痛苦,后通过休养,有所好转,于是便又连续发表了四篇小说《竹林中》、《俊宽》、《将军》、《众神的微笑》。这四篇小说,犹如四枚炸弹掷向文坛,使他的一流作家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竹林中》描写了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一具男尸,这个男子的妻子和侮辱她的强盗分别供认自己是凶手,而死者的亡灵也借巫师之口,承认他是自杀的。作品的主题是:事实的真相是难以搞清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所好、感情和解释来接受某种事实,显示了作者怀疑主义的人生观。作品形式奇特,结构完美,情节曲折而又寓意深刻,特别是心理剖析十分细致,堪称芥川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芥川的历史小说,始终贯穿着“古为今用”的原则。他不是想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充分地阐述他对人生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因此,这种形式有时竟能起到其他作品无法起到的作用。
鲁迅很喜欢芥川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译介了《罗生门》和《鼻子》给中国读者。
趣闻轶事
center关于芥川龙之介的死
芥川在创作生涯后期,他和现实的矛盾更加激烈,加上他是一个“狂人”的儿子,性格孤僻、沉郁,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追求的人生理想又不能实现(这里所指的并非个人理想)。另外,芥川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特别是生命的最后几年,严重的肠胃病,极度的神经衰弱,使他终日处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痛苦之中。这样,他觉得自己已到了绝路,便于1927年7月24日,在家中吞服大量安眠药而身亡,年仅35岁。
对于他的死,当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文坛更是惋惜,称他是“从大正到昭和初年,日本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位”,认为他的死“是时代的牺牲品”。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日本文艺春秋社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年两度用以奖励文坛新秀的最高文学奖——“芥川文学奖”。日本文坛新秀井上靖、堀田善卫、三浦哲郎等先后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