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厥阴病方剂
“治法”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组成”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服用方法”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分析”
乌梅丸具有温脏安蛔补虚,兼清上热的功效。方中乌梅味酸,黄连、黄柏味苦清热、止烦降逆,兼安蛔下蛔,止利;细辛、蜀椒味辛祛寒、温阳救厥,兼伏蛔,止利;干姜、附子、桂枝加强温脏祛寒的功效;人参、当归补养气血,兼祛寒;米饭、蜜为丸和中补虚。该方虽为治疗蛔厥证而设,但“又主久利”。临床上,因湿热久利不愈者,用乌梅丸多能收效。叶天士认为“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久病而为飧泄”。
“方歌”
乌梅丸方治蛔厥,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历代论述”
吴谦《医宗金鉴》:“蛔厥主以乌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阳宜升发,故主以柴胡;阴宜收敛,故主以乌梅。阳主热,故重用寒凉;阴主寒,故重用辛热。”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用乌梅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其组织细胞因子发生改变,可以推测中药可能总体上能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即上调抗炎细胞因子,下调促炎细胞因子,从而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控制持续扩大的炎症反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乌梅丸能明显抑制基因c-myc, survivin的表达而显著抑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促进胆囊收缩、肝脏分泌胆汁,解痉止痛及抑菌抗炎作用。
2.临床研究
(1)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取得较好疗效。病位在胃窦部65例,胃窦—胃体部5例,胃体部8例。中医辨证属虚寒型49例,寒热夹杂型29例。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经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3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7%。虚寒型49例中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有效率89.8%;寒热夹杂型29例中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有效率89.7%。未见有恶变趋势病例。
(2)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肠道易激惹综合征38例,效果满意。发病与情绪忧郁有关22例,有心悸、乏力、潮热、多汗、失眠等心肾不交症状16例。临床均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为主要症状。结果治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94.74%。
“病案分析”
白某,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天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能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乃改投乌梅汤:乌梅9g,花椒4.5g,马尾连9g,干姜6g,细辛4.5g,黄柏6g,党参9g,当归6g,肉桂4.5g,制附片6g。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0剂而愈。1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按语: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蒲师喜用四逆散加味调治,每获良效。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本案8年宿疾,屡发疼痛难忍,竟1剂痛止,数剂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