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508500000007

第7章 烦苦与怆恼

你要是爱谁,

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

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鲁迅

1

他最后看了看这祖居的熟识的破败的老屋。

它早该易主了!

鲁迅是昨天午后与族人一起,在出卖房产的公同议单上画押的。分得的这笔款子,再加向友人借的,共三千五百元,买下了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院子,又花用近六百元稍事修整,购置一些家具,二弟作人夫妇先行搬入。这一切都安排停当了,1919年12月,鲁迅才回老家搬家。

再见了,我的故乡!再见了,我七年的幸福的独居生活!

船缓缓地移动了,故乡黑乎乎的街巷与瓦房无语地立于昏黄的暮色之中。他在心中默默地与它们话别——这一去,他就永远没有再回来过了。

他觉着痛楚,本来就不舒畅的心情越发地郁闷了——他甚至觉得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兆头吧。

舱前灯笼薄而淡的红光出现在船首的江面上……

2

四十岁的胡妈在西直门“老妈作坊”【19】等候雇主,已经有半个月了。这一天,徐坤来替主人雇女仆,把胡妈带到了八道湾十一号院。来到这所宅院,徐坤向胡妈指点——

门道东边这两间是门房住房,我就住在这儿。

门道西边头三间是大先生的住室。

后三间还没有住人,只堆杂物与旧书。

这一排房子后是一堵大墙,墙当中有四扇油漆木门。

门后是中院,北边三间大屋,西边一间是太夫人鲁老太太的卧室,中间堂房用来洗脸、吃饭,东边一间是大太太朱氏的卧室。【20】

中院后是后院,它的后面也有一排九间的北屋,三间为一套:东三间为内客房,中间一套是三先生一家的住房,西边的一套是二先生一家的住房。

刚说到这,一位身着和服的东洋妇人从西屋里跑出来,手中拿着一盒精致的日本点心,手指与嘴唇上都扑了一层白粉末,斜倚着门框,叽叽咕咕向胡妈讲着日本话。

胡妈茫然了——她觉得这位太太有点咄咄逼人,又有点神经质。

徐坤满脸堆笑,不断地点头哈腰,待东洋妇人转身进去后,他不笑了,神情严厉地对胡妈说:“二太太吩咐你,好好干,勤快点,手脚麻利些,她以后多多地有赏。她的话管用——她不仅是这周家院子的内管家,还是日本人!真正的日本人!赶上有事啦,日本使馆还派人来看望啊!这老大的北京城几人有这么风光啊?”

胡妈有些厌烦,但一想已停工半月,就赶紧忍住了,而且把已到嘴边的一句问话也咽了回去,这句话是——

为什么大先生与大太太同住一院,却分居两室呢?

3

周家共雇两个女佣,王妈专门服侍老太太,胡妈负责买菜、煮饭、打扫。烧菜则是由大太太自己动手。他家还有一个特殊规矩,就是两个女佣除拿工钱,吃白饭之外,是不许吃菜的,每天由大太太发给她们每人四个铜板,叫她们自己另外去买菜吃,这在普通家庭是很少见的。

胡妈新到,没多久也感到了这个家庭的奇怪——

首先,她发现大先生与大太太之间,当面没有任何称呼,而背后是随周围人的称呼称对方的,如大太太称大先生为大先生,大先生则称大太太为大太太或大师母。

她又发现两人常年四季都无话可说,彼此间每天只有极简单的三句话。

早上,她还在打扫院子,就照例听见大太太到大先生窗前喊:“起床了!——”

“嗯……”里面照例应答一声。

吃饭时,大太太又是一声:“吃饭了!”

大先生自然又是一声:“嗯……”

晚上大先生睡觉迟,大太太睡觉早,她总要问院门关不关,他则简简单单地答“关”或者“不关”。

只有大太太向大先生要家用钱时,他讲的话里面才会多一两个词儿。如“要多少?”或者再顺便问一下什么东西添买不添买。但这种较长的话,一月之中,不过一两次。

白天大先生去上班、讲课,或在自己的房中做自己的工作;大师母有时到太师母屋里坐坐,有时在厨房料理饭菜,有时就在自己屋里做针线或吸水烟。晚上则各人到各人的屋里睡觉。

他俩平平静静,淡淡泊泊地过日子。但偶尔也有例外——

有一天,大先生回来很晚了,就直接到堂屋去吃饭。

大太太熬的稀粥早就盛好了,放在桌上,他端起来,鼻翼耸了耸,面有怒色,将桌子一拍:“我一闻这气味就想发呕!谁做的?”

大太太赶紧低下头,手指紧张地抠着桌面。

“谁做的?”他蓬乱的头发竖了起来。

“我做的!”太师母温和而威严地说。

他的脸上渐渐地有了笑意,埋下脑袋,一口接一口地喝着稀粥,完了,又要胡妈再给他盛一碗。

可当晚,他又大大地发作了一次。

像以往每夜临睡前那样,大太太蹑手蹑脚走进大先生的卧室,替他将被盖铺好,然后又蹑手蹑脚地退了出来——这件事她是从来不要女佣代劳的。

待到很晚,大家都已睡下时,突然听到大先生在喊:“这是谁铺的?”

院子中一片沉默。

“这是谁铺的?”随着这喊叫,只听见床板嘎吱嘎吱的破裂声。

“我!是我!”太师母披衣起来了,听见她在檐下苍凉地应答。

大先生屋里安静了下来。灯熄了。

这样的发作,很令胡妈害怕,只是次数极少,也就很快地过去了。

4

胡妈是一个心眼儿灵动的女仆,很讨太师母的喜欢,日子一久,老人家常将这院子里家长里短,明是暗非讲与她听,有一些则是她自己的亲历亲见。

这院里最苦最累的是大先生。整座院子是他奔波了几乎一年才找到的,紧接着便是修理房屋,办理手续。他又监修,又得向警署接洽,议价、收契、家具的购置、水管安装等事务,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房款不足,又四处奔走借贷,甚至向银行纳短期高利借款,除了卖绍兴祖屋所得的千余元之外,其余的全是这样筹来的。而当初卖祖屋的钱,二先生是主张分了用掉的,幸好大先生有眼光,坚持不肯,才又用来在北京买屋,使全家老小有个落脚之处。并且在立房契时,大先生不准备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准备写周作人的户主名,倒是教育部的一位同事劝说,才用了周树人的名字。

大先生负担了全家绝大部分生活费用。每月发薪水,他都全交给内当家二太太信子,并按月向东京信子娘家寄款。信子兄弟重久三次到中国,大先生都有专款资助,甚至信子的妹妹福子的学费,也是大先生每月另行汇去的。

他这样做,全出于兄弟情谊,是在硬撑。以前他的收入还不错,但近来教育部欠薪太厉害,大先生有时参加同事向政府的请愿,半夜三更,饿着肚子回家。家里开销又大,没法子,他只好四处去向朋友借贷。刚一借到手,连忙坐黄包车赶回家来。

而二太太一家,一有钱就到向他们“包销”的日本商店去买东西,不管是否急需,吃的、用的、玩的,从腌萝卜到玩具都买一大批;不管大病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有时满面灰尘的大先生坐着黄包车回来,正碰上从家里开出去的医生的汽车,他就会感叹一声:“我用黄包车运来的,怎敌得过用汽车带走的呢?”

总管徐坤为人机灵,很能讨二先生夫妇的欢喜,连作人买双布底鞋子,做一件大衣,都由他从外边叫人来试样子,可见事无巨细,他是一手包揽的了。不仅如此,徐坤的家眷就住在比邻,他常将食品从墙头往外送。大先生看见过几次,实在觉得不顺眼了,才向管家的信子讲这件事。她把徐坤叫来,狠狠地责骂了一通,骂得最厉害最用劲的是:“你为什么偏给他看见?”还有一回,信子的小孩在纸糊的窗下玩火,几乎烧起来,被大先生发觉了,认为应该训诫训诫。信子听了,仍用老话来骂孩子:“你为什么偏给他看见?”

二先生起初还要过问过问,他也曾经与信子吵过,但她脸色一白,身子一硬,就躺在地上装死——这一招由来已久,以前在绍兴她就试过,吓得家人束手无策,后来还是被她的兄弟重久拆穿,说是不要理她,她自己会起来的——二先生也就屈服了。他不得不屈服,因为夫人一到北京,就事事请教日本人,常和气焰正盛的日本使馆联系。

二先生这一辈子,由于大先生在前面替他遮风挡雨,受挫折的事自然经历得少,养成了一种恬淡闲散的脾气。他最向往的生活是读古书、看花、生病、问病、闲游、闲卧、闲适、约人闲谈、写楹联、买书、考古、印古色古香的信封信笺、刻印章、谈印泥、说梦、宴会、延僧诵经、搜集邮票、刻木版书、坐萧萧南窗下……整日捧着书本,认为其余一切事情都是浪费精力,完全不闻不问。院子西边有一棵大杏树,春时一树繁花,作人路过多少天也不知道已经开花了。他的孩子常常大哭于旁,而他无动于衷,依然看书如故,仿佛入定了的老僧。

“像这样的本领,我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呀!”大先生感叹道。

……

胡妈打扫着静静的院子。

她隐隐闻到了一种火药味……

5

1921年12月4日,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专栏里,刊出了署名为“巴人”的小说《阿Q正传》,七天一次,共登了九期。

……

鲁迅正在外院南屋的窗下,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一篇又一篇的小说、杂文、译作,源源不断地从笔下涌出,同时,他正在北京大学等校兼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

但是在家庭生活中,他却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麻烦。

三先生在绍兴女子师范教书时候的学生许羡苏,到北京来报考大学,没有住处,找到了从前的先生帮忙。建人和二太太商量后,同意她搬到里院东边尽头的内客房里来住,吃饭呢?就与太师母、大太太一起在中间堂屋吃,而大先生就改在后面与二先生、三先生及他们的家人同桌吃。

这样一来,鲁迅在饭桌上见不到朱安黄瘦的脸了,却见到了信子那一张气呼呼的脸。

作人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鲁迅越发小心,一提笔写小说,人物不是自己就是老四。因为他是长子,写“他”不好的时候,至多影响到自身;写老四也不要紧,反正四弟早就死了。但老二、老三绝不能提一句,以免别人误会。

更使鲁迅心紧的是,教育部的欠薪越来越严重。2月的俸钱,拖到6月才分发了三成三,8月、9月又连续拖欠,部员与各校教员实在熬不下去,向北洋政府当局发起索薪斗争,闹到总理与财政部长都出来见代表。当时在场的人讲话最多的是林语堂。只有两个人没说话,一个是闻一多,另一个就是鲁迅——他不仅没有讲话,反而在那里睡觉。

欠薪一严重,鲁迅拿回家的钱自然减少,信子不但不体谅,却怪他蓄私,作人身在教育界,也不作解释,反而随声附和。他对他的贴心朋友讲,看来要天天创造新生活,则只好权其轻重,牺牲与长兄友好,换取家庭安静了。

但鲁迅还在四处奔走借钱,维持全家生计。每当他走过宽阔的前院,看见侄儿们像开运动会一样地尽情奔跑时,他的心中总要泛起一种欣慰——

让别人过得舒服些吧,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6

鲁迅与作人的挚友郁达夫曾认为——

在笃信科学,赞成进化论,热爱人类,立志改革社会方面,他们弟兄俩是一致的,但所主张的手段却又各不相同:鲁迅一味急进,宁为玉碎;作人则酷爱和平,想以人类爱来推进社会,用不流血的革命来实现他的理想。鲁迅性喜疑人,在冷冰冰的那张青脸皮层下,潮涌发酵着沸血和热情;作人头脑比鲁迅冷静,行动比鲁迅犹豫,斗争使他感到了一种困乏,于是想歇歇,喝一口苦茶润润喉舌,再到东篱下去采采幽菊闲花。

偏偏信子又插进两人中来作梗,有一日,她与妹妹芳子在窗下私议,有一句话冒了出来:

“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鲁迅无意中听到了,很诧怪信子竟然这样,心中陡然像塞满了硬冰。

后来她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

本来兄弟俩思想就如此分歧,彼此又如此执着地各自走着自己的路,这根“火柴”一划,“导火线”自然吱吱地响了起来。

1923年的7月14日,晚上天气很闷热,大先生的学生孙伏园来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胡妈等了很久,也不见大先生出来吃饭,就到南屋叫他。

门虚掩着一扇,昏黄的灯光遁出一束,抹在屋前的两株丁香树上。

大先生独坐灯下,桌上排着几个小茶碟:煮烂蚕豆,煮咸小花生,豆腐干——都是街口小酒摊上之物,他正一口口地喝着白干,黄黑的脸上泛着暗红的酒潮。

“大先生,到里屋吃饭吧。”

“用不着了。”大先生将一个蚕豆丢入口中,细细地嚼着,“从今以后,我自个儿在这里吃了——你做你的事去吧……”

“为什么?”胡妈很诧异。

“不为什么。”他又狠狠地喝了一大口。

“大先生,你要爱惜自己呀!”胡妈眼圈儿红了,她深知他一旦做出决定是任何人也无法劝阻的,“你看你喝起白干来了,你又刚拔了几颗牙……”

“我会爱惜自己的!”他平静地又端起了酒杯,“不过不是为了自己,多半是为了恨我的那些人……今天是值得我记下来的……”

胡妈赶紧退出来,走到台阶下,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十天前的那一幕——

那天大先生、二先生休假,兄弟俩相约一齐出门,去东安市场和东交民巷书店逛了很久,然后又去山本照相馆买了十多张佛像照片……回家时兄弟俩是何等高兴,何等亲热呀……

7

7月19日。

天上密布着云彩,土地上蒸出一阵阵的潮气。闷,热,深而曲的胡同里有贩子在吆喝:“冰激凌咧雪花酪,又凉又甜来败心火!”

鲁迅心绪烦乱地坐在屋里,书、笔、纸都静卧在桌上,没有心思去动它们。

作人悄无声息地走进来。他生着团团的面孔,有些绅士模样,但好像又并不使人望而生畏,倒有几分忠厚相,一双近视眼透过眼镜所射到的地方常是很近的。除了身材的矮小外,很难再觅出他与兄长相同的地方了。

他手中捏着一封信,低首向瘦弱的、穿着油渍黑长衫的大哥急急走来,慌乱中在书桌的右角上撞了一下。

大哥亮得出奇的目光坦诚地迎着他。

他的头埋得更低了,将信往桌子上一掷,避开大哥的目光,转身,又像来时那样,悄无声息地走了。“鲁迅先生”!

信封上这四个浓黑的字,猛地钻进了鲁迅的眼中,他小心地将它打开:

鲁迅先生:

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却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7月18日作人

周启孟!鲁迅在心里狂呼了一声,他被信中那些含含糊糊、不明不白的指摘激怒了,被那种“君子不记小人过”的绅士腔激怒了,脚步踉跄,走到庭中,呼来胡妈:“请你到后院去请二先生,就说我有话要问。”

胡妈匆匆地去了。

鲁迅在屋里烦躁地走来走去,呼吸沉重,胸口一阵阵发闷。

隔了好一会儿,胡妈回来,为难地摇了摇头:“二先生不肯来,他说,他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好——吧——”鲁迅点点头,“那就请你去干别的事吧。”

待胡妈一出屋门,他颓然瘫在椅子上。

午饭没吃。

下午,闷了很久的雨终于下起来了,鲁迅亲手种的那两株丁香树在密集狂乱的雨箭中挣扎着。

“大哥呀!——”

鲁迅一恍惚,好像听见风雨中传来了二弟的呼叫——不,那是多少年以前了,作人还不到八岁吧?两兄弟在小床上模仿演戏,有一回是演兄弟失散、沿路寻找的情形,两人在床上来回行走,边走边呼:“大哥呀!”“贤弟呀!”后来渐渐地叫得凄苦了,这才停止……

他仿佛又回到东京那间只有六张席子宽的房子,懒懒的作人不想译书,他催促,弟弟沉默,他激愤,挥拳在作人的头上打了几下,许寿裳赶来,劝开两人……一想起几十年兄弟间的深情厚谊,他的心痛苦地紧缩起来,一种刻骨铭心的怆痛恼怒,不可遏止地蔓延开来。

唰唰唰!雨声变得更大了。

他明白,在这雨声中,他将再也找不回自己的“贤弟”了!

8

7月22日是星期天,已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许羡苏来看望太师母。

刚一坐下,老太太就红着眼睛告诉她:“大先生和二先生忽然闹起来了,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头天还好好的,弟兄二人把书抱进抱出地商量写文章。现在大先生决定要找房子搬出去。”

“哦!有这种事情?”许羡苏一听,很感意外,但一看老太太的焦虑相,不敢再多问,反而安慰她,“太师母,别急,我去找找俞芬。”

“也许俞小姐那里能成!”母亲满怀希望地说。

俞芬也是绍兴人,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附中读书,以前在绍兴女子师范上学时也是三先生的学生,与许羡苏是老同学和好朋友。她能说流利的北方话,也能说道地的绍兴话,并且善于买东西,炒好吃的绍兴菜,星期天常常伴了羡苏到八道湾来玩,深受人地两生的太师母与大太太的欢迎,成了两人的特约采购员。

她的母亲已故去,父亲俞英崖长期在外工作,剩下她带着妹妹俞芳、俞藻,住在砖塔胡同六十一号。房产是父亲的朋友纽先生的,眼下纽先生又刚刚把纽太太接到东北去,正好空出了三间北屋来。

鲁迅一听这消息,马上托孙伏园去找许钦文,请他叫他的四妹许羡苏立即来八道湾一趟。这样羡苏成了中间人,代表鲁迅去向“二房东”俞芬商量借住。

俞芬爽快地答应了。

7月26日上午,鲁迅到砖塔胡同来看屋了。这院子半旧不新,西边的一堵砖土墙,露在胡同的西头。墙上的石灰有几处已经剥落,两扇黑漆大门朝北,与斜对面溥仪本家的那座坐北朝南的高大轩昂的王府遥遥相对,不免显得有些寒碜。

门上有一黑底红字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鲁迅一见,苦笑着摇摇头,继续往里走。

院子很小,只有三四丈宽,共有七间瓦房。俞家姐妹住两间西屋,东屋两间是厨房和下人住房。只有北屋的三间是空着的。但比起八道湾那三间来,显得又小又矮,门如开着,还有些亮光,关上门,光线则很暗淡。

但鲁迅还是决定搬过来——他实在不愿再见到八道湾那几张冷冷的脸了。

当天下午他开始收拾书籍入箱。

7月30日上午,他把装书籍、字帖的大小十二个箱子寄存在教育部——砖塔胡同的房子实在太小,你们还是暂时寄身于高衙大门吧!

当夜,他在庭院中徘徊了很久,听那棵高大的青杨在半空嗦嗦作响,听那两株丁香在暗地里寂寞地低语。

朱安屋里有微黄的灯光在摇曳。

应该找她谈谈——不知怎的,他突然下定了决心。

9

“哦?!”

正在灯下捧着白铜水烟袋默默地抽着的朱安,见神情肃然的大先生拖着重步走了进来,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很少有的事——赶紧放下烟袋,去给他沏茶。

他仔细地看了看她,脸色依旧是那么黄瘦与寂寥,只是身上换了一件白夏布大襟短衣,下面穿了一条黑色绸裙,好像比其他季节穿着的色泽要明朗一些。

“请喝茶!”她的手在发颤。

“好的!”他恭谨地说。

两人又无话可讲了,沉默良久,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抹到壁上去,加以夸张放大,两人间的距离就显得更加疏阔了。

他终于打破了沉寂:“院里的事你全都知道了吧?”

“嗯,娘娘都告诉了我。”她很激动,因为他很少一句话用这么多词儿来和自己讲过。

他又继续讲下去,用更多的词儿组成更长的句子:“我自己决定搬到砖塔胡同去暂时住一段时间,请你自己决定,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娘家?”

朱安没回答,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黑乎乎的墙壁发愣。

“如果回绍兴的话,我将按月寄钱,供应你的生活,生计绝不会发生问题的。”他极认真负责地说。

她陷入了紧张的思考之中,又将纸捻子吹燃,点着水烟,呼呼地吸了好一阵子。

他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回答。

她长喟了一声:“我这笨人也许想得不对头,八道湾我是不能住的,因为你搬出去,娘娘迟早也要跟你去的,我独个人跟着小叔子、弟妹、侄儿、侄女过,算什么呢?再说弟妹是日本人,话都听不懂,日子不好过呵。绍兴朱家我也不想去。你搬到砖塔胡同,横竖总要人替你烧饭、缝补、洗衣、扫地的,这些事我可以做,我想和你一起搬出去……”

“好的!”他简单地答道。

他完全明白了,她唯一的希望就是拽着他不要松手——这希望是盲目的,所以只能延续这无爱的婚姻的痛与苦;这希望又是强大的,因为有流了四千年的血与泪来滋养它;这希望又是万不能让它亡失的,稍有道德的人怎么能让异性灭了在这世上“唯一”的一个愿望呢?

她好不容易才听清了他几乎耳语般的吩咐:“请准备一下吧……”

10

雨从昨晚一直下到午后,刚一收歇,鲁迅就带着他所不爱的妻子,告别了他所深爱的母亲,告别他所苦心经营过的八道湾院子,搬到了砖塔胡同。

当日的日记,他是这样记载的:“(8月)2日,雨,午后霁。下午携妇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羡苏和俞家三姐妹嘻嘻哈哈地跑来帮忙,搬这安那,使鲁迅觉得这冷落的小院平添了一些活气。

三间北屋,他将朱安安排在西边靠近街门的那一间,这儿白天光线好,就放了一张三屉桌,白天的案头工作一般都在这儿做,朱安则常在厨房里张罗,不进屋去打扰他。

他自己则住在中间的那一间,约莫只有十四平方米,却作了他的会客室、餐室、卧室、夜间工作室,一张半旧的八仙桌既作饭桌又作书桌,一张木板床又睡觉又摊书,客人来得多椅子不够时,客也可坐,主也可坐。

东边的一间则是为母亲暂住准备的【21】。

胡妈则和俞家雇的齐妈合住在东屋的头一间,第二间是两家合用的厨房。

母亲很思念大儿子,再加之作人也不大成话,他虽有男女仆人一大群,但仍然叫老太太自炊自食,所以老太太经常白天来砖塔胡同,晚上才恋恋不舍地回八道湾。有时就干脆住上一两天。每次送别老母,鲁迅简直不忍看她伶仃的身影消失在胡同的深处。为了安慰她,使老人能跟来同住,他又急着四处去找屋子。

这一年的l0月底,他好不容易议定购买宫门口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一所旧宅,接着着手修缮,又不断地往返于工地,出入于警署、税务局,为领取房契等事奔波。

他忙得简直不可开交,既要到教育部去办公(他是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管图书馆、博物馆等),又要到北大、女师大讲《中国小说史略》,还要到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22】。

为了备课,他经常跑图书馆;夜间不断地有学生和友人来长谈;夜深客散,又开始写文章或者译书。

他的身体越来越坏。本来从6月开始,痔疮就开始发作,行走很不方便;接着就是牙痛,一连拔去了五颗;然后又是咳嗽,好像中寒一般,有时他到医院看病取药,有时就自己服阿司匹林,夜晚睡不着,浑身汗津津的。

他的体力越来越差,精神越来越疲困,情绪越来越恶劣,内心越来越苦闷。

“卖大本皇历!”

1924年2月4日,又到了旧历的除夕,外面的胡同里又响起了这一年一度的沉郁的叫卖声。

鲁迅独坐在偏狭的中屋,喝了特别多的酒。

初二夜晚,他整夜都睡不着,将满满的一瓶酒喝得干干净净……

11

他醉得有些迷糊,一腔血正在涌,眼中仿佛又出现了先前自己所写的寓言中的那只老螃蟹——

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硬了。他知道自己要蜕壳了。

他跑来跑去地寻。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用石子堵了穴口,然后才隐隐地蜕壳。他知道如在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凭空害怕,他实在是亲眼见过的。

他慌慌张张地走。

旁边的螃蟹向他说:“老兄,你为何这般慌张?”

他说:“我要蜕壳了。”

“就在这里蜕不很好么?我还要帮你呢。”

“那可太怕人了。”

“你不怕窟穴里的别的东西,却怕我们同种么?”“我不是怕同种。”

“那还怕什么呢?”

“就怕你要吃掉我。”

12

这是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院子极平常极平静的一天——

“阿娘,我出去了!”

清晨,鲁迅像往常一样,到母亲屋里转一转,向老人家道了别,早早地出门去了。

母亲一本接一本读儿子替她找来的旧小说。

媳妇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水烟。

下午,朱安打了一碗米,将它弄得碎碎的,烧成软乎乎的粥糊;然后又拿出一些钱来,请俞芬帮忙到“稻香村”熟食店去,买些大先生平素喜欢吃的糟鸡、熟火腿、肉松回来。

暮色冥冥,小院里又响起鲁迅的声音:“阿娘,我回来了。”

他先进了母亲屋里。今天北大发薪水,他按照老习惯,路过一个法国面包房时,买了两块钱的洋点心,上面用奶油堆成各种形状的花,大大小小地装满了两个厚纸盒。

“阿娘,请你先挑!”

“好,好!这点心中吃、化渣……”老太太喜笑颜开,大大小小,随便地拣了几块,放进自己的点心盒里,然后又去翻儿子刚买的那几本才子佳人小说。

鲁迅又走到西屋,一声不响地将纸盒推到朱安面前,揭开。

她很斯文,很小心地挑,拣小的、差的,要了两三块——认真、谦恭,像很古时的那个模范孩子——那个只有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

鲁迅又把薪水拿出来,交给朱安——佣人的工资每月两元,房租八元,朱安的每月零用钱十元,柴米油盐菜钱……全部由她去当家开支,鲁迅是非常信任她的。只有一笔钱例外,就是每月给母亲的二十元零花钱,照例是由鲁迅亲交的。

朱安仔细地点着银圆。

“我给你娘家寄了五十元去。”他平淡地交代了一句。

朱安的脸上溢出了一种感激的笑,好半天,才柔声低语地说:“娘家也托人给你带了些霉干菜、笋豆来……”

“好的。娘会喜欢的。”鲁迅边说,边往中屋走,将两人挑剩的点心,放到书架最下一格上那个福建漆的八角朝珠盒里。他在大方桌前的那张椅子上歇了一会儿,微闭双目,似养神一般,朱安轻手轻脚地从西屋出来,到厨房里去张罗。

鲁迅赶紧站起来,从自己的床下拖出一只柳条箱的箱底来,将身上那件满是灰尘的长衫脱下,大致叠了一叠,放进去,盖上一块白布,然后又推到床下去。

他又进了朱安的西屋,在右边的屋门后,放着那柳条箱的箱盖,只是盖子翻了过来,口朝上,他揭开上面盖着的白布,下面就整整齐齐放着朱安已替自己洗净的衣衫。

这是外人不易知晓而只有他们两人心中雪亮的秘密。

这是鲁迅想的办法。

目的只有一个——在这家庭中,实在不想多说话,那么就尽量减少有可能对话的机会吧。

到吃饭时,已是掌灯时分。母亲的兴致很高,说说笑笑,对朱家送的霉干菜更是赞不绝口:“好中吃的干菜,好久没这样的口福了……”

朱安很感动:婆婆褒扬菜,实际上也是在褒扬媳妇——她老人家多么心疼我啊!

见母亲如此健饭健谈,鲁迅十分欣慰,但一想到明天她将回八道湾自炊自食时,他的胸口就堵得发慌。

“安姑!”母亲眉飞色舞,“你把这霉干菜留上一些,待几天我来给你和老大做一次干菜蒸肉,用五花肉切成块子,在放味精和糖的酱油里浸一下,一层干菜一层肉,放到碗中,蒸上几次,那干菜呀,又黑又软,肉块呀,又红又亮——周家新台门里,就数我会做这种菜。好,待几天,叫你们尝尝我的手艺。”

“我会给阿婆好好留着的。”朱安特地搁下饭碗,郑重其事地说。

鲁迅煞有其事地耸耸鼻子:“哦?好香!阿娘只管做这么香的干菜蒸肉,香死了人也不负半点责任啊。”

母亲拊掌哈哈大笑。朱安微笑。鲁迅不笑,眼角却有笑意漾出。

“好了!我不吃了。”老太太拍拍肚子,站了起来。

朱安赶紧问:“阿婆不再吃一点?”

“不了!不了!”老太太神秘地眨眨眼睛。

“让她去吧……”鲁迅会心地一笑,“今天刚买了几本热闹的小说……”

母亲一去,饭桌上顿时冷清下来,两人埋着头,一口一口地往嘴里送,偶尔有几句交谈:

“你胃不好,这粥是专门给你熬的。”

“谢谢。”

“好喝吗?”

“好。”

……

“这些都是托俞芬去稻香村买的。”

“好。你也吃点吧!”

“我笨,不会吃。”

“不会吃?”鲁迅诧异了,摇摇头,想说什么,终于又没有说。

两人静静地各自吃饭。

晚上,几乎全院子的人都聚在太师母的屋里。老太太坐在床沿上,兴致勃勃地给站在床前脚踏板上的俞家姐妹,演讲大先生幼年逸事:“那时候呀,他长得又体面,又活泼,穿着小红棉袄,别人都叫他胡羊尾巴……”

姑娘们黑而亮的眼睛疑惑地眨动着。

躺在藤椅上的鲁迅,用在北大讲堂上为大学生答疑解惑的教授腔说:“誉其小而灵活也……”

姑娘们响亮地笑了起来。

“那时,有个叫和尚的木匠师傅,给他做了一把大关刀,他抡着……”这时老太太站了起来,像关公似的举手往下一砍,“跑到别人跟前,高声喊,给你看看!”

“哦!有这种事体?”鲁迅爽朗地大笑起来,又问俞家姐妹,“小姐们恐怕不会相信吧?”

“相信!相信!”姑娘们欢快地大叫起来。

朱安坐在床前的另一张木椅上,静静听着,有时也随大家笑笑。她很少说话,有时太师母问到她,她才说几句。只是她的话,远不如太师母说得有趣。

夜深了,他们各到各的屋里睡觉。

砖塔胡同六十一号院子,就这样结束了极平常极平静的一天,和北平城数不清的院子一起,隐入了沉沉的暗夜之中……

13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鲁迅的口令声在洒满晨光的小院中回荡着,他的手臂高扬起来,另外两双纤细的手臂也高扬起来——俞芳、俞藻跟着大先生学做体操,已经好几天了。

朱安站在厨房门口,怔怔地看着,等传出了一阵菜油焦味,才赶紧溜了进去。

“好了!”鲁迅擦了擦汗津津的头,叫着自己给两个姑娘取的绰号,吩咐道,“没事时就照这样练习练习,以后我要检查的。野牛、野猪,听明白了吗?”

“野蛇!”——她们给他也起有一个绰号——“我们明白了。”她们伸了伸粉红色的舌头,吃吃地笑。

早饭后,院里很安静,俞芳、俞藻扬臂,弯腰,踢腿,下蹲,起跳……一板一眼地复习着,口令则自然由姐姐来喊了——

“一、二、三、四……”

朱安从厨房里出来,并不忙着回自己屋里去,而是径自走到院中,站在两个小姑娘身后,瞪大眼睛,贪看着她们的一招一式。

“三、二、三、四……

“四、二、三、四……”

她也跟着做了起来,腰笨拙地弯,腿僵直地踢,刚往下一蹲,颤巍巍的一双小脚,根本无法支撑,瘦小的身子晃荡起来,拼命往上一跃,竟差点儿跌个跟头。

“哈哈哈……”俞藻拍着小手大笑起来。

俞芳赶紧去掩妹妹的口,但她自己脸上也堆满了笑。

朱安有些尴尬,但仍然用央求的语调说:“你们继续做呗!我也好捡捡样!”

俞芳毕竟是大孩子,忍不住说了一句:“大师母,做操累人,你又何苦呢?”

朱安神情严肃起来:“大先生说的做的都是对的,我想试着学学……”

俞芳使劲地点点头,平素她总觉得大师母少言寡语,面容呆板,不大敢和她接近,今天第一次有了一种亲近感。于是她认认真真地教起朱安来。

14

下午,鲁迅匆匆回来,躲进屋里赶写一篇文章。院子门楼外传来了一阵叫卖声:“玉米花来,粮炒豆儿!”俞藻一听,飞跑进自家屋里,将毽子寻了出来,拆开底子,抓出那枚小铜圆,又一阵风似的跑了出去。

那小贩挎着两个布口袋,接过铜圆,从一个口袋中抓了一把玉米花,从另一个口袋中抓了一把粮炒豆儿,塞到俞藻的手中。

她捧着刚一进院子,就被俞芳发现了,猛地一声大喝:“你哪儿来的钱?”

“我……”小妹开始发抖。

“你说不说?”二姐猛地扬起了巴掌,“不说……”

“哇”的一声,俞藻大哭起来。

朱安从屋里奔了出来,拖着一双小脚,将盛怒的俞芳和可怜巴巴的俞藻隔开,她的脸上全是惶恐与不安:“别吵,别吵!你们没看见吗?大先生刚回来……”

俞芳怒气渐渐平息,而小妹却气势汹汹地号啕大哭起来。朱安有些惊恐,将她一把搂在怀里,恳求她:“小宝贝,行行好!不要吵了大先生,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好吧?你答应我——”

俞藻依偎着她的胸,抽抽搭搭地点点头。

晚上,大姐俞芬回来审理这桩家庭大案,俞藻只是哭,俞芳只是沉默,惹得这位家长大人勃然大怒,当即把俞芳逐了出去,不准进屋睡觉。

小小的院子陷入了不安之中。

鲁迅屋里,响起了他的咳嗽声与喝水声。

朱安披衣起来,悄悄摸到俞家屋前。俞芳蹲在门前的黑地里,肩膀一抽一抽的。朱安犹豫了一下,推门进屋。

俞芬怒气冲冲地坐在炕上,盯着小妹那张睡熟了的挂着泪痕的脸。

朱安依着炕头,轻言细语地说:“俞芬,天这么晚了,还是让二妹进屋睡觉吧!”

“我不许。”俞芬硬邦邦地顶她。

朱安一怔,停了停,又耐心地劝道:“你是姑娘,她也是姑娘,将心比心,你想想,黑天黑地,多怕人啊!”

“三妹也是姑娘。俞芳怎么对待她?”看来这位小家长是不会让步的了。

朱安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没趣地退出屋来,踌躇了一阵,拉着俞芳的手说:“好妹妹,我陪你进屋去,向大姐认个错,事情不就完结了么?这样顶下去,不是办法啊!”

“认错?我没错。”俞芳寸步不让。

朱安手脚无措,默站了一会儿,到底想出主意来了,轻轻地勾住俞芳的肩:“好了,好了,到我屋里,和我一起睡吧!”

“我不!我不……”俞芳挣扎,脚步却跟着大师母移动。

进屋,上了朱安宽大的床,满腹委屈的俞芳鼻子一酸,嗡嗡地哭了。

朱安边替她脱鞋子,边安慰她:“好了,好了,明天还要上学,不要哭了。大先生还在隔壁写文章,不要吵着他了。”

俞芳收住了哭泣,蒙蒙眬眬地睡着了。

15

隔了一天,太师母又来了,俞芳激动地向她讲述了这一幕。老太太慈爱地抚摩着她的头:“姑娘,你知道么?是大先生叫大师母出面来劝解你们的。”

俞芳姑娘怔住了,眼里噙着晶莹的泪花——多好的大先生!多好的大师母啊!他俩对别人这么好,可自己又为什么很少说话呢!于是她冲口就问太师母:“大先生和大师母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住一间屋子呢?——他俩都是好人啊!好人应该喜欢好人呗!”

“不见得!不见得!”老太太望着姑娘那双明净的没被世事的阴云染过的眼睛,痛苦地摇着头,“就说大先生和大师母吧,他们不吵嘴,也不打架,平时也没多余的话,就是互相喜欢不起来,两人各过各,不像夫妻……”

俞芳惊愕地注视着老太太那双被痛楚折磨得渐渐暗淡的眼睛。

“我也曾问过大先生,大师母有什么不好,他只摇摇头说,和她谈不来。问他怎么谈不来,他说:和她说话没味道,有时还要自作聪明,比如有一次,我告诉她日本有一种东西很好吃,她说是的,是的,我也吃过。其实这种东西不但绍兴没有,就是全中国也没有,她怎么能吃到?这样,话就谈不下去了。谈话不是对手,没趣味,不如不谈……”

母亲沉重地叹息了一声,俞芳觉得好像被传染了似的,心里也沉甸甸地往下坠。

“就这样过了十几年,他们两人好像越来越疏远,精神上都很痛苦。看着他们这样,我也很苦恼,所以二先生、三先生的婚事,我就不管了……”

老太太将自己枯干的脸紧贴着姑娘圆润的脸,一滴浊黄的大泪珠在两睑间游移。

“我以后再不吵大先生、大师母了……”俞芳小声地嘟哝着。

老太太沉默不语,她蓦地想起了前几年的一幕,俞芳年岁小,是不便告诉她的——

那时,她问媳妇:你怎么没养上儿子呢?

媳妇答:大先生终年不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

这样的答一出,婆婆自然也就无话可问了。

16

一场大雨过后,整整出了好几天的大太阳,湿气与热气在院里流淌,折磨着南头废弃的花坛上的青草,耷拉着草尖,无精打采的。

下午,鲁迅边翻书边扇扇子,身上还一阵阵地流汗,忽然听见院中有人在问:“大先生在家吗?”

鲁迅连忙走出屋去,见是北大的学生常维钧,小伙子满头大汗,长衫子也湿透了一片。

“快进屋,快进屋!”鲁迅连忙招呼他。

一落座,鲁迅立即将扇子递给他,小伙子是常客,也不推辞,噗噗噗,一阵猛扇。

朱安进屋来,彬彬有礼地沏上两杯滚烫的热茶,然后退下。

常维钧一愣,转眼看鲁迅,鲁迅将头调往一边。

朱安又进来了,这次奉上的是两碗热气腾腾的藕粉,当她彬彬有礼地退下时,眼中流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主妇的愉悦。

小伙子捧着烫乎乎的碗,笑也不是,哭也不是,怎么吃呢?额头上又爆出了几颗大汗珠。

鲁迅无可奈何地苦笑:“既然拿来了,就吃吧!无非是再出一身汗而已。”

“没事!这有扇子……”小伙子猛扇数下,心一横,以慷慨赴国难般的气势,端起碗来。食尽,汗狂出不已。

鲁迅没动给自己的那碗,呆呆地望着它散出的一缕又一缕的热气。

“大先生,我有一句话,早就想说了,不知当讲不当讲?”常维钧心痛地凝视着自己万分敬重的鲁迅先生。

鲁迅微微地点了点头。

小伙子的声音很低,却很清晰:“伏园、川岛,还有我,都是这种看法——”他顿了一顿,好像是在斟酌言词,但最终还是直言不讳了,“既然大先生和朱氏没有感情,如此南辕北辙,干脆就送她回娘家好了,负担她的生活费,这是很客气也很合理的办法,何必为此苦恼自己,和她一起做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呢?”

鲁迅沉默了很久,夹在竹枝般的手指中的纸烟,拖着老长的一截白灰,然后若有所悟地弹了弹:“我也这样想过,真正要做,难!很难!——你不知道绍兴习俗有多么可怕,一个嫁出去的女人,如果退回娘家,别人就会认为这是被夫家休回去的,那时家人的白眼,舆论的痛斥,会无情袭来,从此她的处境将不堪设想;连累到她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一落千丈。性格软弱的女人,一般说是抵挡不住这种遭遇的,有的竟会弄到自杀的地步,了此一生……”

“先生太过虑了。”常维钧恳切地说。

“生于斯世斯国,再过虑也不为过啊!”鲁迅沉痛地摇摇头。

“先生是为别人想得太多,为自己想得太少——或者简直不想。”

“我有时也想多为自己想想,但简直没办法不为别人着想。”

“不,先生是太苦了自己,是背了旧道德的包袱。”小伙子激动得站了起来,“这甚至是与先生自己的主张也是矛盾的。”

“这倒不失为重大发现,我倒想听听,我的手如何打我的脸。”

“先生在《我的节烈观》里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好像是我说过的话……其实常先生也大可不必将我的这类昏话记得这么牢靠,我的那些东西最好让它旋生旋灭为好!”鲁迅悲凉地笑了笑,端起了那碗藕粉。

“你不该吃这!”小伙子叫起来。

17

1924年5月25日,是个晴朗的星期天。清晨,鲁迅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居。没过多久,他就把母亲从八道湾接来同住。

这原来是一所旧独院,鲁迅向许寿裳、齐寿山各借款四百元买下后,亲自设计,进行改修,它才显得焕然一新,整齐小巧,清幽雅观。

这是鲁迅平生第一次独立购置房产,不受他人的羁绊,使得他有条件对布局进行精心的斟酌。

东厢房是女工住处,西厢房是厨房。

南屋三间,分作两室。靠东两间一室,用作客厅;靠西一间备有一副铺板,是准备留客住宿用的。

三间北屋是全院的重心。东面的一间母亲居住,西面的一间朱安居住。中间的一间,靠东有吃饭用的方桌和椅子,西边靠门放着那口柳条箱的箱底,里边自然放的是鲁迅的换洗衣物;向北又延伸出去加了一间平顶的棚屋,突出地伸向后院,像条“老虎尾巴”,这就是鲁迅的卧室与工作室了。

“老虎尾巴”内摆设很简单:东墙下有一张三屉长桌,桌上除墨盒、毛笔和笔架等文具用品之外,还有一只带盖的茶碗,一个烟灰缸,一座闹钟和一盏高脚带罩的油灯。因为这儿是贫民窟——电灯光明不照之区,所以鲁迅只好在油灯下写作。桌前有一把带扶手的藤椅,写倦了可以靠在椅背上歇息一会儿。西壁下,有一张茶几,两张木椅。北窗下,则是鲁迅那十分简易的床铺,由两条长凳和一副单人铺板搭成。虽然不宽,却占去了室内四分之一的地方。床上铺着不过一指厚的褥子,布被子是极素朴的一种。床下有一个竹编的网篮,如有风吹草动,可以立即用它装上简单的衣物离家而去——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云游和尚的钵盂;这小房子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古寺孤僧那清净的僧寮。“老虎尾巴”的建造,比正式的房屋,可以省一半多的钱。虽然房顶低矮,形似斗室,但因北墙上部全是玻璃窗,既可看到大片碧蓝的天空,又可以射进充足的光线,所以并不给人闷促的感觉。

它的窗外是小小的后园,园子正中有一口井,沿着周围三面的墙根,鲁迅亲手栽了几株青杨、花椒、刺梅和碧桃等。

再向园外望去,就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8

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朱安正在给大先生赶做棉裤。

“你看,老大的裤子还是去东洋留学时做的,已经补过多少回了,他还在穿,实在看不过眼了,安姑!你给他另做一条吧……”——她的耳边又响起了婆婆的吩咐,稍一分心,针将指头扎出几滴深红的血珠来。

她伸进嘴里吮了吮,将油灯挑亮了一些,又连忙赶起工来。

夜雪密集,整整地落了一宿。

第二天,大先生上班去了,朱安悄悄走进他屋里,偷偷把新棉裤放在他的床上——

也许他不留神中就会换上吧?……好厚实的棉花……好软和的料子……

念着这些,朱安的嘴角漾出了欢喜的笑意。

下午,新棉裤却被掷了出来。

朱安惊愕得张大了嘴,费力地弯下身子,拾起来,拍着灰,轻轻地……

“你去劝劝大先生!”老太太难过地对孙伏园说,“你的话,他有时还听。”

学生的恳劝,并不能使鲁迅改变主意,他模糊地答道:“一个独身的生活,决不能常往安逸方面着想的。岂但我不穿棉裤而已,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的确,他的房中只有床铺、网篮、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万一什么时候要出走,他只要把铺盖一卷,网篮或衣箱任取一样,就是登程的旅客了。在他看来,自己好像命定要永远行在奋斗的途中,从来不敢梦想什么较为安适的生活。他虽然处在家庭中,过的生活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难怪他要把在北京的冬天穿一条棉裤,也说成是“安逸”!当时就有人看出了这中间的沉重与沉痛,郁达夫的一个学生,曾和郁谈起鲁迅,说鲁迅虽在冬天,也不穿棉裤,是抑制性欲的意思。他和他的旧式夫人是不要好的。

19

他又看到了自己亲手栽种的那棵青杨——

离别它几乎快一年了,它依然是这么笔挺地耸立在八道湾的前院中,枝繁叶茂,俯瞰众芳,萧萧长响。

旧物无恙,使给了它以生命的鲁迅倍感凄凉,他抚摩了一阵那银灰色的树干,摇摇头,一股火气从心里升腾起来,大步走进前院的小厨房,拿起一个洋铁水勺,从水缸中舀起满满一勺凉水。

“大先生,别喝!”川岛从以前鲁迅住过的那间房里跳出来——小伙子此时正寄住于八道湾——慌忙去阻拦他,“请进屋来喝茶吧!”

“覅【23】惹祸,管自己!”鲁迅脸色阴沉地说,吓得小伙子不由自主地往后退。

咕嘟嘟!他仰头将一勺凉水喝得干干净净,牵起袖子擦了擦嘴唇,径直往里院去了。

川岛不敢尾随,只是耸着耳朵细听。过了一会,传出了一声周作人的嚷声来,他不敢犹豫,急忙奔进里院西厢房。

呀!小伙子不禁心里暗暗叫苦,只见鲁迅不慌不忙地在专心捡书,而作人则用一本书远远地掷入。

“二先生!”川岛跳过去,抱住他。

鲁迅手指尖点着作人:“你——你们说我有许多不是。在日本的时候,你们每月只靠留学的那点钱哪够开支,我便回国做事来帮助你们,帮助你们以后的生活,这总算不错了吧?”

作人将手一挥:“以前的事不算!”

川岛连忙又拖住作人:“二先生!二先生!你少说一句,到后院去吧!到后院去吧!”

作人好像悟到自己也有些失态了,就倚着川岛,叽叽咕咕地回后院去【24】。

川岛回来时,听见信子正在忙着打电话,向她的弟弟重久,朋友张凤举、徐耀辰求助。

鲁迅依然埋头捡书。

不一会,北大的张、徐两人赶来,正要开腔,鲁迅乜了乜他俩,从从容容地说:“这是我们周家的事情,无须外宾费心。”

两人一听,无话可说,悻悻然依来路退了。

鲁迅终于取了一部分书籍与器物,离开了八道湾。

当天晚上,他在日记里详尽地记下了这令人寒心的兄弟相煎的一幕。

第二天,许寿裳问:“你的书全部都已取出了吗?”

“未必。”他答道。

“《越缦堂日记》【25】拿出来了吗?”——这是许寿裳赠送给他的。

“不,被没收了。”鲁迅答。

而周作人则写了一篇挖苦兄长的短文《破脚骨》【26】拿到《晨报副刊》去发表……

像天上的参星和商星,兄弟俩的距离越来越阔远,以致天海茫茫,终生难度了!

20

我梦见我在长途上跋涉——

我的样子是够吓人的,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玄色短衣短裤都破碎了,赤足穿着一双破鞋,胁下挂着一个口袋,拄着一根和身材一样高的竹杖。

黄昏了,日落了,我得赶紧问路。

几株杂树和一堆瓦砾出现在东面,一片荒凉破败的丛葬出现在西面,其间有一抹似路非路的痕迹,一间小土屋向这痕迹开着一扇门,门侧有一段枯树根,上坐一白须黑袍的老翁,一位紫发、乌眼珠、穿白地黑方格长衫的女孩,正要将他搀起来。

我从东面的杂树间踉跄着跑出来,踌躇一阵,慢慢地走近老翁:“老丈,你晚上好?”

老人慢条斯理地答道:“啊,好!托福。你好!客官,你请坐。你是怎么称呼的?”

称呼?连我自己都不清楚,我只得如实告诉他:“我不知道我的称呼,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

“哈哈。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不知道。”我略略有些迟疑,“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

“对了。那么,我可以问你到哪里去么?”

“当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只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我指了指西面,“就是那前面!”

老翁说:“你莫怪我多嘴,据我看来,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往前去也料不准能不能走完。”

“料不准能不能走完?……那不行!我只得走。如回去,就只有驱逐和牢笼,只有皮面的笑容,只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那么,你,”老翁摇起头来,“你只得走了。”

“是的,我只得走了。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

老翁有些厌烦了:“太阳下去了,我想,你还不如休息一会儿的好,像我似的。”

“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在叫我走。”

“我知道。”

“你知道?你知道那声音么?”

“是的。他似乎曾经也叫过我。”

“那也就是现在叫我的声音么?”

“那我可不知道。它也就是叫过几声,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记不清楚了。”

“唉,不理他……”我沉思,忽然吃了一惊,因为我听到了前头有一种声音,“不行!我还是走的好。我息不下。”

“那么,再见了,祝你平安。”老翁站起,向女孩说,“孩子,扶我进去吧。你看,太阳早已下去了。”他们转身向门走去。

多谢你们。祝你们平安!我徘徊深思,忽然吃惊,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吧……我奋然向西面野地踉跄闯进,夜跟在后面……

同类推荐
  •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机构,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 刘大观年谱考略

    刘大观年谱考略

    这是清代诗人刘大观的年谱。刘大观生活于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是清中期高密诗派的代表性人物,本书以考订其生平、交游、诗文创作时地为主,兼及当时的社会文化、学术交流、地域背景等内容。本书清晰地勾勒了谱主一生行迹,并充分展示了诗人所处时代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吏治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
  • 中国历代贤能录

    中国历代贤能录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智慧,我编著了这本《中国历代贤能罗》,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不过,在开卷之前笔者要重申两点:首先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然而,也要看到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那一场盛世风云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康熙大帝玄烨更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康熙大帝——其实这才是玄烨》一书为纪连海、邓荣栋合著,前者曾登上百家讲坛且以讲清朝历史而著称,后者则是草根说史新秀,专攻明清历史;强强联手,以康熙的一生为线索,讲述康熙一朝的种种风云变幻,探寻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以独特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评说那些如雷贯耳名字的功与过。
热门推荐
  • X射线医生

    X射线医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身负异能,杀人于鼓掌之间,他们就是死契者。死契者的出现毫无预兆,唯一能证明他们存在的,就是太阳黑子群的活动。宫晟阳,医生,骨科医生,在成为了死契者后被BCO全称Blackchainorganization盯上,卷入了一系列事件。弟弟的失踪,他的秘密,他的家族秘密也随之被公之于世,他能否成为世界的霸主,能不能找回失去的东西?此乃未来文!
  • Tfboys樱花树爱恋

    Tfboys樱花树爱恋

    本小说是由主角王俊凯和白雪夏发生的爱情故事,喜欢收藏,么么哒
  • 范丹老祖

    范丹老祖

    庐山下牛氏独子,被人骗出府去,喂了哑药绑上水船,半路遇到水贼截杀,船工二两银子把人卖给了乞儿头目,打断一条腿,扔在去寺庙的路上乞讨,阚泽是有苦难言,世上开局最艰难的穿越者。
  • 王小贱的七十二变

    王小贱的七十二变

    都市里的一个高中生,无意间失足从楼上掉下,却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550年前的菩提老祖三星洞口。菩提老祖误把他当成了石猴,就这样教会了他七十二变与筋斗云。学会了法术的他,一次在筋斗云飞行中,掉了下来,又莫名其妙的穿越回了现代,从此,这个世界就变的不寻常。因为他,孙悟空,六耳猕猴,通臂猿猴,如来,二郎神,哮天犬,一个个的都跟随而来。且看七十二变在高中生上的奇遇,加猿猴扣扣:1948114055,一起来聊七十二变,聊情节。
  • 少歌

    少歌

    兰翁之子兰延陵年满十七,在姐姐的授意下与早已为官的师兄任清尘前往武林,帮师兄寻找失落民间多年的皇子李舒雨,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性格各异,但各有故事的人……群像小说,多线故事,内容非商业,作者为爱发电自娱自乐的作品,前期慢热,不坑。
  • 金珉锡:倒计时

    金珉锡:倒计时

    赠送给我的小可爱@周。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之一: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喜欢的那个人。就像彼此站在下雨的屋檐你不能上前说一句'一起走吧',因为你连伞都没有。
  • 仙道妖童

    仙道妖童

    这是一个黑与白、是与非、成与败、生与死架构的修仙世界,充斥着黑白颠倒、是非难辨、成王败寇、九死一生!年仅8岁的主人公因杀父仇人要斩草除根被迫走上迷离曲折生死难料的修仙之路,然而天意弄人,因气府封禁无法修行被名门大派当做废物无情抛弃!难道注定求生无路?难道注定大仇无法得报?生死存亡之际万般无奈下之下,主人公走上妖修之路,人身修妖为仙门正派修士所不容,为天地正法之道所不恕!既然仙道弃我如敝履,天道视我如草芥,那我就逆天伐道、颠倒乾坤,仙不容,我便诛之,天不公我亦伐之!
  • 我是养猪专业户

    我是养猪专业户

    估计很多人看不懂,没关系,看着玩儿呗~也许看着看着就懂了~
  • 彼岸花开之复仇之恋

    彼岸花开之复仇之恋

    红色的彼岸花的花语:无尽的爱情,死亡的前兆,地狱的召唤。花色炽烈好似毒药,是无法消解的仇恨。“爱情,亲情”吗?她们不需要。你们将会一个个的死去。这场游戏我才是主宰,你放心,我会让这场游戏变得精彩无论。"天使,恶魔?似梦是真,似真如梦。”这场复仇的游戏即将开幕。
  • 魔魂使

    魔魂使

    魔兽?魔法?通灵师?而我是魔魂使?一部穿越题材的西方奇幻小说,激情热血的格斗中不乏含有轻松搞笑的成分,一部以穿越与恋爱为题材的轻小说,就此带你进入奇幻的故事中……——零点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