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暗中寻找光明
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使命。当新旧时代更替,年轻的“子辈”和年迈的“父辈”发生思想碰撞时,我们是应该乖乖听从训教,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呢?
《父与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当时俄国正处在农奴制社会,农民生活贫苦,一些贵族资产阶级也逐渐“落伍”,具有新思想的当代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出来。主人公巴扎罗夫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个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也是小说所暗示的“子辈”。而“父辈”,就是另一个年轻的主人公阿尔卡季的父亲和伯父,他们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
主人公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相信科学、内心否定“无用”的浪漫主义。而主人公巴扎罗夫与阿尔卡季的伯父在如何对待贵族奉行的文化、艺术,还有科学实践、社会教育、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从而相互看对方不顺眼,不时因为争辩而让身边人感觉到“火药味”十足。
在作者笔下,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他自信、蓬勃、有朝气,并且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同时,他又是一个行动上的巨人。他对贵族的空谈做派嗤之以鼻,而是自己亲力亲为做一些小事。他注重实践能力,喜欢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主人公身上这种精神和他的行为,在当时黑暗的俄国难能可贵。因为,很多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随波逐流。但是,巴扎罗夫却坚持自我、追求本真,努力从黑暗中寻找光明。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时,要厘清头绪,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实践的精神去突破重重阻碍。也就是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样我们即便在生活中偶尔遭遇黑暗,也能寻找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