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音乐爱好者来说,如果说谁是他们最为熟悉的世界指挥大师的话,那么小泽征尔的名字肯定是会排在首位的,因为他是现代非常有代表性的指挥大师,曾经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先后四次来我国进行访问演出。当时,他那精湛而又热情洋溢的指挥艺术,给“文革”之后的中国音乐舞台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对于当时与世隔绝多年后首次打开国门的中国来说,小泽征尔是我们所接触到的第一位世界级现代指挥家,因此他那别具一格的精彩指挥艺术,便对当时的中国音乐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影响和作用。而关于他的故事,也更是被世人所称道。
在指挥家小泽征尔还不是很出名的时候,有一次到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经过一番“厮杀”进行前三名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参赛。小泽征尔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全神贯注地挥动着他的指挥棒,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这一刻他所有的努力与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发现评委交给他的乐曲中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开始他以为是演奏家们演奏错了,就非常镇定地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仍觉得不有不妥之处。这时,在场的音乐界权威人土们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说是他的错觉。
面对众多国际音乐权威的信誓旦旦,小泽征尔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的喊声一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骗局”,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坚持自己正确的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是终因趋同权威而熄灭了自己信念的火种,而小泽征尔却因为自信心坚定,最终夺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大赛的桂冠。
大凡职场成功人士,均具有自信心极强这种特质。有句话说得好:自信不是财富,但它会带给你财富。在职场更是如此,拥有并保持自信,你就拥有发言权,就会得到升迁的机会,就会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就会承担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工作,你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那么,如何培养职场自信心呢?与你分享有关培养职场自信心的建议如下。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你是否注意到,无论在教学或开会的各种场合中,后排的座位总是先坐满。大部分占据后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让自己在开会或其他任何场合都坐在前面,把它作为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二、练习正视别人。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某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是讨厌我吗?”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观察人们走路实在是一种乐趣。这比看电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启发性。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跟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借着改变姿势与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另一种人则表现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来比一般人快,像小跑。他们的步伐告诉整个世界:“我要到一个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使用这种抬头挺胸走路比别人快25%的方式,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滋长。
四、练习当众发言。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坚定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要多发言,这是信心的“维生素”。
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也许是评论,也许是建议或提问题,都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后才发言,要做破冰船,第一个打破沉默。也不要担心你会显得很愚蠢,因为总会有人同意你的见解。
总之,运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词,可将同一件事实,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别的结果。可见措词这件事,是任何天才都无法比拟的魔术师。在任何情况之下,只要常用有价值的措词或叙述法,就可以将同一个事实完全改观,驱除自卑感,让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五、做自己能做的事。当人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时,个性就会显现出来。知道自己能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行,就可以从自我的形象中获得解放。总之,要试着记下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践,没有必要非是伟大、不平凡的行动,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够了。正是因为我们想一步登天,所以才找不到事做。“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可以轻松做完的工作,如果留到第二天,工作就会变得很沉重。从没遇到有人说“从明天起我要戒烟!”而把烟戒了的。生活中的变化是无法避免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自信地承担,勇敢地面对,改变你所能改变的。
自信不是潇洒的外表,但它会带给你外表的潇洒。它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生活习惯,它会让你认识自己所扮演的人生角色,自己在哪方面有足够的能力,还有哪方面需要再发掘自己的潜能。一旦你拥有了自信,你就能精神饱满地迎接每一天升起的太阳。
你的野心是老板想要的结果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自信,同时我们也一定要怀有“野心”,对于未来要抱有良好的愿景,只要有可能都不妨尝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让升职加薪成为现实。
但如果这种“野心”是以挖别人墙角为前提,或者通过损人才能利己,那就要把这种“野心”放在道德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懂得控制自己。另外,要对“野心”进行引导,在一定的环境中,你占有多一点,别人就少一点,所以“野心”始终不受欢迎。而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创造了双赢的模式,你的“野心”对于开疆拓土、探索未来领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罗马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说:“一个人的价值永远超不出他的雄心。”可以说,野心不是贬义词,它是人们对成功的欲望和渴求,没有野心我们就会目光短浅,就会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有两句很好的广告词:“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没有野心,就是没有目标,一个连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无法确定的人哪里会成功?
法国一位大富翁在弥留之际写了一个遗嘱:我曾经是一位穷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留下,谁若能猜出“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他将能得到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这是揭开贫穷之谜的奖金,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有48561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有一部分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又有一部分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还有的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总统的职位等等。
在这位富翁逝世周年纪念日上,他的律师和代理人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打开了银行内的私人保险箱,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
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答案中,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为什么只有这位9岁的女孩想到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在接受100万法郎的颁奖之日,她说:“每次,我姐姐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少成为富人的野心。这个答案几乎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过去穷人被告知翻身的秘诀是“积德”,现在人们更多是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功到自然成”等等教诲中成长,这种教化在端正心态稳定社会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泯灭了本来就不多的野心和野性。
事实上,野心正是一种创业的美德。想想我们为什么喜欢电影《飘》中的斯嘉丽,不正是因为她的野心,她永不认输的精神吗?
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抱负的人,无所追求。不努力工作的人,一事无成。回报不会自动送到你手上,而需要你去努力赢得它。知道怎么做的人能一直找到工作,而同时也知道为什么做的人就会成为自己的老板。”
一个人,有点野心挺好,但不可被野心迷了双眼,更不可被野心推动着自己向前走。如果是自己在推动野心,那么这种自主的行动将会带领人们走向事业有成;如果是被野心推动、不由自主地向前,那么野心将会将一个可怜人推下悬崖,或推落进地狱。
柳传志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他才能创建一个有野心和进取精神的联想。柳传志总是把联想的野心委婉地说成雄心壮志,在他的思想下,或许野心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词汇,是贬义词,一个人被形容为野心勃勃并非是一种美德。
所以要成为柳传志一样的成功者,你至少要成为一个有野心的人。对自己的野心有节制却又不放弃,这样的人,就是有成为商业领袖禀赋的人。
野心不仅是穷人致福的诀窍,更应该成为所有人探求成功的利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人尚且发出这样的呐喊,今天有着聪明才智的我们岂能庸庸碌碌无动于衷?如果你渴望成功,那么请你先问问自己:我有成功的野心吗?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安·斯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类通过拥有“野心”,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当然,也必须承认,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游戏,你多占了资源,别人所拥有的就少了。根据这种说法,大家应该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实上,人与人在野心方面有很大差别。人的性格会影响野心。有些人总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满,他们总有一种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他们产生焦虑感,容易在生活中寻求过度补偿而显得野心勃勃。
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的老板来斯乐辅爵士,在刚进入该报时他不满足于赚90元周薪的待遇,也不满足于人人羡慕的《伦敦晚报》,即使当《每日邮报》已为他所有的时候,他还野心勃勃地想拥有《泰晤士报》,不过最后他终于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