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读。就是为了将问题具体化并加逐步解决。研读时的思考是思辨性的,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在判断中取舍,亦即区分“不能接受”或“可能接受”的内容,似乎在跟书的作者进行辩论。不仅在有疑之处这样做,即使是对书中精彩之处也“须教有疑”,诘难几个为什么,调动自己的知识和信息的有关库存,去融会那些精彩之处。
五、理解。这是读书的冷处理阶段:理解有三种形式:一是重点回忆。也是掩卷而思,不过这次回忆的内容是收获和体会,对所有的“得”,进行排列归类,给予条理化和序列化。二是制作卡片,把书中传递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记在分类卡上,或抄原文,或写提要。三是写心得或札记。这当然是比较综合的一得之见为好,一二篇、三五篇都可以,不拘字数和形式。
六、复读。再将全书浏览一遍,这是最后的全面回味阶段。可以紧接理解之后,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复读不仅对巩固全书的记忆和理解有特殊的作用,而且往往会有新的发现。
(摘自《知识文库》19883)
学习障碍问题
这里所指的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常发生的心理行为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学习极其被动,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没兴趣;无论在课堂上或在家里均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很差,有时还可能留级。有的儿童在学习以外的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才能,例如体育,音乐或动手能力方面比其他孩子强,惟学习上不大用心,但老师家长一督促又能学好,这就是儿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问题了。
儿童学习障碍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四方面:
1.注意力缺乏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小学低年级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只有10~l5分钟,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儿童的学习兴趣,并要用新颖、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和活泼多样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儿童从一入学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儿童多动症
十岁以下儿童中,在学习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安静久坐;爱作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甚至被学校开除。这就是儿童多动症。这样儿童往往在二、三岁时就表现为“多动”,而家长不善于引导和训练孩子,结果使其养成了盲目乱动的坏习惯,没有安静久坐的习惯,对任何活动没有持久的兴趣。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现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厌学”情绪,也波及到小学生。主要表现是:学习被动,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这就是儿童的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4.学习中的情绪障碍
积极稳定的情绪对学习是一种动力,而消极、变化无常的情绪则对学习是一种阻碍。儿童在学习中较常产生的消极情绪的干扰主要有:
①焦虑紧张。适度的紧张焦虑会形成一种紧迫感、义务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儿童自觉地学习;而过度的紧张焦虑,就成了学习阻力。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常遇到这类病例,有的儿童一临近考试就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发烧、头痛头晕、拉肚子、感冒等等;还有的儿童到考试时即逃学;另外,考试时心慌意乱,情绪干扰严重的也较突出。这主要是有些教师、家长给儿童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多追求考试分数和名次,而忽视了能力培养与品德教育,致使一些儿童心理上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形成不良条件反射。可用系统脱敏法加以矫正,使儿童适应学习和考试情境。
②恐惧与压抑。健康的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会视学校为乐园,热爱老师和同学,融于集体生活,对学习生活充满向往与渴望,而有些儿童在学校里受欺负、被歧视,就会对学校生活反感;有些儿童在上学前受到成人恐吓:“你再闹,就送到学校去,让老师好好管管你!”这样就在儿童心灵上投下阴影,往往成为“学校恐怖症”的病因之一。当儿童正当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被成人理解,被无故训斥时,也会产生恐惧和压抑,从而成为儿童厌恶学校生活的诱因。
摘自《学生心理治疗》
行为问题
儿童的行为障碍有以下多种表现:
1.情绪发展障碍
儿童的情绪发展本来就处在发育不成熟的状态,但是,一个儿童如果比同龄人表现出较多的幼稚情绪反应,整个行为的水平停留在较早的发展阶段,情绪的发展方面也较身体与智力的发育落后,则情绪发展障碍就显著地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8岁的男孩,已上小学二年级,但在学校里极端胆怯、恐惧、畏缩,上学要母亲接送,不敢一人回家;老师提问时,说话声音极小,谁也听不清,老师只好不再提问他。
还有的儿童其情绪发展障碍表现为另一极端,即典型的“小皇帝脾气”。
2.心理需要障碍
人的各种心理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儿童时期是以生理和物质需求为主的低级发展阶段,但也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儿童的高级情绪需求的发展。对各种需求不满足是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一名14岁的女孩竟有“偷窃癖”。
在我国社会开放以后,儿童的眼界扩大,精神与心理需求也增大;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某些儿童物质需求的无限膨胀。有些独生子女,更易形成心理需求的畸形发展,以至形成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心理状态。由此而发展为偷窃癖,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样的儿童少年在增加。因而,对于儿童的心理需求必须适当给以满足,但也必须及早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以防止心理需求障碍的发生。
3.意志行为障碍
表现为不能忍受挫折和失败,惧怕批评、指责和训斥等。正常的儿童有一定自制力,在遭受挫折失败后也能振奋精神,不服输,有一定竞争能力,表现出意志行动的坚决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障碍的儿童则有困难就放弃努力,有失败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他们又常说大话,说空话,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常把失败原因归咎于别人或客观环境。
4.不诚实与认知障碍
家长和教师最忌讳儿童的不诚实;一出现不诚实行为,便立即与儿童的品德相联系,这个儿童被另眼相看,并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其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从而感受到心理压力,以至于不知所措,往往更加剧了其不诚实的表现。
儿童说谎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认知上的泛化和概念的混淆。
②由于谎话逃避了成人的批评或惩罚。
③由于虚荣心作怪,认为谎话能提高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④由于成人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不统一,使一些儿童学会察言观色,阳奉阴违。
⑤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说谎话形式自我表现,一鸣惊人。
5.对抗心理与盲目反抗的表现
学龄儿童开始萌发独立意识。当孩子的心理上感觉到有关的权威人士或法令规章不够公平,受到不应有的或不适当的待遇,就易于产生反抗心理,并出现盲目的反抗行为,尤其是对家长、教师等成人的敌视态度和严重对立情绪,还表现出蔑视校规和家规等一些破坏性的行为。
例如,有的儿童对于家长强制自己学钢琴,丝毫不感兴趣,练琴时千方百计逃避,消极应付,并产生破坏钢琴,甚至砍伤自己手指的行为,以达到不练钢琴的目的。
6.冲动性行为表现
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其行为常常会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与支配,他们所采取的行为反应方式,也常常是带有偶然性和冲动性;即,由不适当的动机和情绪导致不适当的行为,也像是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8岁女孩,因为奶奶批评她吃饭挑食,她就又哭又叫,不再吃饭,并挑起一块砖头,砸坏了窗上的玻璃。这类行为,在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家长的溺爱和无原则迁就往往强化了这种冲动性行为。所以心理治疗中要辅导家长学会对儿童的冲动性行为给以“冷处理”,以平静温和的态度来感染儿童。淡化冲动情绪,使儿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7.社会交往困难的表现
儿童期的交往行为是成人期的人际交往的基础,因而儿童期的合群性与合作性至关重要。有行为障碍的儿童往往难于结交同龄伙伴,不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不能与同学、伙伴友好相处,甚至与家人也常相悖。有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成为被人欺侮的对象,因而害怕与他人接触而呆在家里,自寻乐趣。还有的独生子女,自小处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只会与父母、长辈玩乐,伪装成大人,而又处处被大人迁就、溺爱,从而掩盖了自身幼稚无知的一面,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则不能适应。还有的儿童专门与比自己幼小的异性儿童嬉戏,并喜欢做一些与其年龄或性别不相称的游戏,因而使其无法跨越与同龄友伴相隔的鸿沟,这种情况使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上都人缘不好,没有朋友,对长者怀有敌意,结果总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可直至成年。
8.攻击性行为表现
这往往与冲动性行为和敌视权威有关。攻击性行为多指向弱者,例如比自己年幼的小孩或小动物等,即对弱者施行残酷的虐待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转向的攻击的表现,也是压抑心理的一种宣泄,即本来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权威的不满,由于条件限制和本人地位、能力所限而不能实行报复或讲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就将其攻击行为指向弱者。小学生中常出现的男生欺负女生,高年级学生欺负、戏弄低年级学生,虐待小动物等恶作剧往往就是攻击作为的表现。
摘自《学生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