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死正路上英雄战死正路上
陈靖1937年1月20日,英雄把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左心房,他的头颅被敌人挂到凉州城头,始终是含笑高昂着。
董军长和他的三千勇士的牺牲,有人说是“英雄战死在错路上”,有人说是“心红路上正忠烈血”。我肃立在烈士头颅照片的英容前,填了这首《满江红·祭英杰》:
六盘山下,西渡急,征鞍未卸。
红五军,后殿前锋,不分昼夜。
戈壁沙丘八千里,黄河黑水云遮月。
恸高台,三千敢死士,悲壮烈。
迪化遥,使命切;肝胆红,尽忠节。
主帅董振堂,头断身裂。
英雄战死正路上,为党洒尽满腔血。
而今回首,扪心肃穆,祭英杰!
在长征途中,上上下下,都常常谈论董振堂,这位宁都暴动的领导者,无论在苏区战场,还是在长征路上,也无论是一方面军或二、四方面军,一提董振堂,敬佩者众。
董振堂是河北新河李家庄人,1922年毕业于有名的三大军校之一的保定军校。他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凡事严于克己,随时注意生活修养,静有静姿,动有动态,军人气质十足。参加共产党后,他又向自己提出8个字的座右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从此,事无巨细,他都坚持不懈。我在甘孜调到四方面军工作后,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董军长规定枪走火要关禁闭,可他有次擦枪走火了,自动走进禁闭室。政委找军长商量事,终于到警卫连查到了下落。董军长在禁闭室里同政委研究完工作后,又坚持按纪律办事,在禁闭室里过夜和写了检查。
从江西踏上长征征途以来的27个月中,五军一向担负极艰巨的后卫任务。不论是保卫党中央机关或四方面军总部,董军长一贯是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渡乌江,走草地,特别是最为险恶的渡湘江,人们一听说“五军团在后面”,心也就踏实多了。这次西渡黄河,经过一条山与古浪苦战,马上跨进河西走廊大门的这个重要时刻,突然命令五军担当前卫任务。冲过老君寨,杀入蜂腰带,形势非常复杂而紧急。部队飘忽不定,忽东忽西。五军奉命孤军深入,夺取和守住高台。
董振堂同他的三千勇士,如期拿下高台城,全歼守敌1500人。五军控制高台,连守十几天后,援敌重新争夺高台。五军遵照上级命令,“孤军奋战,拼死坚守”,鏖战7天7夜应为9天8夜。,终因敌众我寡,加上弹尽粮绝,三千英雄尽洒一腔热血。这怎么能说是“战死错路上”呢?
我这次在河西走廊走访了25天,寻觅了3100公里,有不少同志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历史的真实本来很简单,但被你们写文章的人弄复杂了……东返重渡黄河时,我想起朱总和徐帅对西路军和董振堂的题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振堂……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是我军无尚(上)的光荣!”
就用这两则公正的评语结束这篇小笺吧。
原载《解放军报》1988年5月3日第2版。作者陈靖,贵州人,苗族,原是红二方面军老战士,后历任宣传科长、文工团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防空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著作有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记事文学《贺龙前传》、《贺英》,散文《马背上的小红军》,诗集《诗言史》等。1988年重走长征路,直到星星峡,写下大量诗词,集结为《诗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