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高台前后
1936年12月下旬,红五军奉命从山丹出发,向西挺进,攻占临泽县城后,又向高台县城进发。
高台县城坐落在河西走廊中部,南靠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黑河从东向西横贯全境,为红西路军西进必经之地。县城在黑河南岸,城墙高约三丈,东西城门各有城楼。城内东街有天主堂,是当时县城内最好的建筑。北城有大佛寺,建于明朝,雄伟挺拔,高出城墙,数里可见。西关有财神楼,为孤立的制高点,控制西门;东门外有一墩台,扼守着东关。城内守敌有第一〇〇师马步康二九八旅的一个连和县保安队、民团。县长为马鹤年,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为王兆德。守敌将西城门用沙袋全部堵死。12月30日,西路军攻占临泽后,马家军的这个连就闻风而逃了。
1937年元旦前夕,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两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和一个特务团,共2800余人,以四十五团为左路,三十九团为右路,其余居中,连夜向高台进军。行至高台东郊,与增援的敌军一个骑兵连遭遇。红五军骑兵团团长吕仁礼奉命率部出战,300多骑兵健儿手执大刀,杀声连天,在刀光闪耀中,敌骑兵一个个从马上栽下来。激战一个多小时,敌军被歼一部,其余的溃逃,红军缴获一批战马、弹药、武器。元旦清晨,红军将高台城包围,随即展开攻击。守城民团因刚刚组建起来,毫无战斗力。随着一阵枪声和一阵手榴弹爆炸声,红军即攻入城内,包围了民团总部所在地大佛寺和县政府,民团1400人全部被俘,敌党政人员全部投降,红旗插上了高台古城楼。
元月3日,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县城文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和政策。他说:“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是专门打蒋介石、马家军的。”他号召群众积极支援红军,筹粮筹款,为抗日救国做贡献。大会当场扣押了县党部书记长王兆德和县衙捕班衙役头子赵仓,并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百姓。会后,红军宣传队立即走街串巷,书写标语,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广大指战员不怕天寒地冻,身穿单衣,为群众挑水、劈柴、扫地;医务人员积极为群众治病,很快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元月4日,在红五军政治部组织下,在县城成立了贫民委员会,发动群众开展对土豪劣绅芦柴、董子清的斗争,没收了他们的财产,救济贫苦群众。5日,成立了高台县苏维埃政府,选举许青年任主席,白希斋任副主席,下设东、西街苏维埃政府。东街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张正福,委员是夏登云;西街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陈锡福,委员是赵辅、李兹。6日,再次开仓放粮,救济群众,并当场镇压了贪污分子王天佑,大快人心。
苏维埃政府积极组织工商界捐款捐物,收买棉布,并发动群众为红军赶制棉衣、毡鞋,几天之内,使红军指战员全部换上了冬装。经过宣传,群众提高了觉悟,先后有100多名青年要求参加红军,被红军领导机关批准入伍,组建了新兵营;300多名不愿回家的民团团丁,经审查改编为抗日义勇军,由白希斋任司令。县、街苏维埃政府和抗日义勇军,在红五军占领高台期间,协助红军开展各种活动。许多群众还协助红军打造刀、矛,积极参加备战,全城呈现出一派军民鱼水情的景象。
就在红五军攻占高台之时,西路军接到中央军委指示,要部队停止西进,在临高地区待命。此时,在一条山、古浪、永昌等地受到红军重大打击的马家军,又重新纠集正规军和民团追来。敌人用部分兵力切断了高台与临泽的联系,牵制沙河、倪家营子等地的红军主力,而集中马彪、马朴、韩起禄等骑兵旅和炮兵团、特务团、手枪团配属青海陈嘉禾民团、马德胜民团、马兆瑞民团等共两万余兵力,全力围攻红五军。
从元月12日起,敌军在强大火力的配合下,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向县城逼近。董振堂看出了敌人的阴谋,但电台不在高台,失去了与总部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董振堂立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做出了守城的部署。许多群众抬石头、献木材、箱、柜等物,帮助红军修筑工事,将西关财神楼改筑为大碉堡,派了一排兵力坚守。董振堂带兵守东城,杨克明率人守西城。
元月15日,敌军在炮火掩护下向财神楼连续发动进攻。敌人先是一个排,后是一个连、两个连,最后集中两个营,轮番攻击。红军战士用机枪、手榴弹和石块,不断打退敌人的进攻。激烈的战斗进行了四天,歼敌600多人,坚守炮楼的红军也只剩下五人,碉堡也受到严重破坏。接着,敌军又点燃财神楼,五个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西城门外全部沦于敌手。与此同时,东门碉堡也被敌攻占,敌人直逼城下。
红军失去东西城门外的制高点,人员伤亡又很大,情况非常严重。若死守高台,后果会十分危险。为此,董振堂军长再次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准备突围。他命令骑兵团长吕仁礼率兵在北城墙上掏了一个大洞,外面仅留一层薄皮,必要时一捅就破。这时,驻守临泽的红五军政委黄超派人送来一封信,大致内容是:高台是红军西进必经之地和重要据点,总部命令不能放弃,必须死守。董振堂对执行上级指示、命令从来坚决,毫不含糊,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黄超来信,要求全军死守高台,与高台城共存亡。
红五军指战员一向以英勇顽抗、勇敢善战而著称。这时的分工为三十九团坚守东城及南城东半部,四十五团扼守西城和南城西半段,骑兵团和特务团则严守北城。各团同志虽然弹药奇缺,但大家斗志昂扬,连伤病员都投入了战斗。他们充分发挥了各种武器的作用,把椽子、扁担、木棍、砖石都用来打击敌人,敌人冲上来,被打下去,反复多次,就这样,和敌军拼死打斗了两天一夜。
元月20日晨,敌人集中全部兵力,不惜一切,拼命攻城,守城红军继续浴血奋战,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石块,把敌人一次次打下城去。敌人横尸遍地,城下摆了2000多具尸体。红军也伤亡惨重,尤其是没有了子弹和手榴弹。因此,敌人更加疯狂地向红军进攻。红军战士的刀矛砍断了,石头打完了,就拳打、口咬,有的和敌人抱在一起,滚下城墙,同归于尽。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南城结合部首先被敌人攻破,红军指战员和敌人展开肉搏。杨克明主任率领军政人员增援,途中中弹牺牲。董振堂军长和他身边仅有的四个警卫人员边打边冲,到东南角时,两名同志中弹倒下,董振堂也中弹负伤。他和两名同志跳下城墙,又摔坏了腰,他们爬行了数十米,敌人就冲过来了,一位同志奋起抗击,壮烈牺牲,身边仅留下一名号兵。董振堂命令号兵赶快突围,自己做掩护,号兵坚持同他一起走,董振堂命令他说:“现在活一个同志就留一颗革命的种子,你快撤。”不得已,号兵含泪离去。敌人高叫着“捉活的!”围了上来。董军长左手拿的手枪向敌人射击,右手拿的手枪对准自己的胸膛开火,壮烈殉国此处记述董振堂军长牺牲的经过,与董军长勤务员林炳才的回忆文章不一致,可参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上卷第176~177页所载林炳才回忆文章。。
红五军与敌巷战十余小时,终因众寡悬殊,惨遭失败。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师长叶崇本、师参谋长刘培基及2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在高台战斗危急时刻,西路军总部曾派出骑兵师前往支援,中途在明水滩附近与敌遭遇,进行了激烈战斗,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等英勇牺牲,骑兵师遭敌阻击,伤亡惨重,增援未果。
马家军攻陷高台后,气焰十分嚣张,烧杀抢掠,全成一片恐怖。进城三天时间,捕获、残害红军伤病员和群众2400余人,在城东北角和城南沙滩活埋红军数百人,一部分被送往张掖、武威、青海后惨遭杀害;290余间民房被焚烧,几条街巷几乎变成废墟;有不少妇女被奸,不少家庭财产被抢,其惨状目不忍睹。
尽管敌人如此疯狂,但不少群众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极力掩护红军伤病员及流落红军脱险。红军营长李中荣在敌军搜捕时,受到一位贫苦的瞎女人的营救。这位妇女掩护李中荣出城时,马家军盘查,她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丈夫,他是哑巴。”敌人细看,一个是哑巴,一个是瞎子,就让他们出了城,李中荣由此返回了红军部队。红军战士夏德伟在城郊负伤后,爬行数天,被贫苦农民杨廷桢发现,救回家中,掩藏、治疗。敌人听到风声,对其数次审讯拷打,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不漏半点口风。直至这名红军战士伤愈,才送别东返。
西路军干部团政治主任徐一新,流落新坝山区,被农民屈大成、王尚敏、周占熊等群众掩留半年之久据屈大成本人回忆,徐一新于1937年3月起,得到他和他亲戚的掩护,于同年12月初在他的陪同下东返,时间长达九个月。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卷第307~310页所载屈大成回忆文章。,然后凑集路费,由屈大成陪送延安。红五军四十五团政委张力雄,被城外群众柴维仁等人藏在家中的夹墙内,终于使其脱险归队。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充分反映了高台人民群众对红军很深的阶级情谊。
虽然董振堂军长和红五军的绝大部分指战员牺牲了,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称赞董振堂军长是“坚决革命的同志”,朱德总司令为烈士们题写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回忆里”的题词。董振堂他们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将永远留在高台人民心中。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烈士永垂不朽!
录自原中共张掖地委党史委1988年7月编印的《红西路军史料》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