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军进驻高台记
前言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于1937年元月攻克高台城的3000余人中共高台县委党史办的《血战高台前后》一文记载,进驻高台县城的红五军人数为2800余人,编者查对其他有关资料,认为2800余人符合实际。,虽然受到了严重损失,但其英勇的革命事迹却永远留在了高台人民的心里。今春,高台县社教工作团党委和县委、县人委领导整修“烈士陵园”的时候,要我们编写1937年红五军进驻高台的英勇事迹,这个任务是光荣的。但我们对当时红军伟大英勇的事迹一点也不了解。以后由于地委和工作团党委的指示,派人四处访问,收集资料,写出了这个材料。
首先派人去北京找到了军长董振堂同志的相片、生前事迹和石家庄烈士陵园中“董振堂同志纪念碑”碑文照片,还找到了杨克明同志的传略,以后又去兰州访问了当年参加高台战斗的红五军的吕仁礼同志,了解了当时作战的情况。同时又在高台的窑沟煤社、城镇、六坝、宣化、红崖子、黑泉、巷道等地,访问了流落在高台县的老红军李大荣、符泽攀等一批老同志,走访了高台城乡的干部、手工业工人、老贫农等群众和保护过红军的有功人员,共70多人。还翻阅了高台县公安局、法院、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档案40余份。此外,还参考了李天焕同志的《气壮山河》、程世才同志的《悲壮的历程》。调查采访共历时两个多月,搜集了红五军同志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万恶的马匪的罪证,编成了《红五军进驻高台记》。由于水平所限,且事隔近30年之久,难免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地方,敬请读者和知者指正。
(一)红五军简介
西路军的第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英勇坚强的革命部队,她是1936年元月由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第三十三军合编成的。
红五军团是由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余人,在参谋长赵博生(共产党员)和旅长董振堂同志率领下,于江西省举行了全国闻名的宁都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红三十三军是党领导四川省川东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创建起来的一支英勇坚强的工农革命武装,原称川东红色游击军,共一万余人,1933年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后,在四川宣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军长为王维舟,政委为杨克明,副军长为罗南辉。
1936年元月,两军合编为红五军,辖两师共有四个团,即第十三师(下属第三十七团、三十九团)、第十五师(下属四十三团、四十五团),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毕占云据史料记载,红五军和红三十三军合编后,任红五军参谋长的是李屏仁;高台失败后,才由毕占云任该军参谋长。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第187页、210页、217页,《悲壮的征程》下册第175页。,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二)渡河西征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革命斗争局面出现新的形势。10月24日,红三十军在靖远县城西南虎豹口渡河成功,到27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红九军、红五军也相继渡过黄河。渡河后不久,改称西路军。
西路军西进途中,遭遇了西北“四马”四马:指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等匪部19个旅据史料记载,在河西走廊围攻红西路军的是马步青、马步芳两部,共有七个旅(每旅辖两个团)又七个独立团。及大批地主武装民团的围攻和堵截。红军在没有根据地、没有补充的不利形势下,与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在河西走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条山、大拉牌、古浪等战斗,歼敌6000余人,进至永昌、山丹地区,继续西进。红九军和红三十军向张掖以西之临泽县倪家营子和沙河堡进发,红五军在攻下临泽(今蓼泉公社)后,除留第三十七团、第四十三团驻守临泽县城外,军长董振堂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率领第三十九团、第四十五团及总部特务团(四个连)及骑兵团(两个连)共3000余人,连夜向高台进军。
(三)进驻高台二十天
攻克高台。盘踞高台的匪军是属于马步芳势力范围的酒泉马步康部队一个骑兵连和1400余人的保安队和民团。1937年元旦拂晓,红五军一举攻占高台城,马匪骑兵闻风溃逃,保安队和民团全部投降,其中部分人接受了红军的改编,红军缴枪500多支,并俘虏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多人,把红旗插上了高台城。
红五军进城以后,作了一系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军长董振堂同志和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同志召集干部会,强调红军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做好群众工作。战士们不顾行军的疲劳,立即深入群众,帮助老百姓挑水、扫院,买东西一律付银元。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指战员们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大讲穷苦人闹翻身和抗日救亡的道理。红军宣传员在城内大街小巷写满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打倒马步芳”等红色标语。他们还教群众大唱红军歌曲,至今有的群众还记得这样一首歌: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
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
红军打仗真不错,
粉碎国民党乌龟壳。
我们真快乐!
我们真快乐!
敬爱的英勇的红军哥,
我们的胜利有把握,
向前杀敌莫错过,
把我们的红旗插遍全中国。
我们真快乐!
我们真快乐!
进城的第三天,在文庙广场召开群众大会,杨克明同志讲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红军的有关政策,根据群众的要求,当场扣押了国民党县长马鹤年、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王兆德等,并且经过人民群众的讨论,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高台县苏维埃政府,推选许青年任第一任主席。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红军又发动群众建立了贫农团,城内分四个区域,参加的有100多户人家。贫农团成立后,在红军帮助下,没收了城内大恶霸地主卢荣所开的“和盛当”铺子,没收的银元和麻钱有四五十车之多,衣服、布匹、绸缎等不计其数。贫农团把没收的财物分给贫苦人民,把粮食分给没有饭吃的贫苦人民。广大劳苦群众热烈拥护红军,日夜为红军赶做棉衣和棉鞋。几天之内,红五军的指战员们都换上了新冬装。
守城备战。为了坚固城防,红军在人民支援下修补垛口,建筑工事。木匠制作滚木,铁匠打制战刀,很多群众拿出箱子、柜子抬上城去,装上石头和沙子,加固城墙,军民合作严守高台城。
西路军总指挥和红九军、红三十军驻扎在临泽东南之沙河堡、倪家营子一带。马匪军以部分兵力牵制红九军和红三十军,以四个旅又三个团和多个民团,配以飞机大炮围攻高台。董振堂等领导人已经看出敌人的阴谋,为了保存力量,一面准备战斗,一面派骑兵团在大佛寺背后的北城墙上挖了一个能并行两匹马的洞子,只留外面一层表皮,准备突围。同时,准备了大批的干粮,送还了借用老乡家的东西。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突然接到军政委黄超从临泽送来的信。信的大意是: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据点,必须死守。接信后,董军长召开营级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念了黄超的来信,要求大家与高台城共存亡。会后,红五军全力以赴,进一步加修城防工事,决心死守高台城,分配骑兵团与特务团守北城,三十九团守卫东城和南城东半段,四十五团守卫西城和南城西半段。这时,战士们手里的弹药虽然已经不多,但个个精神抖擞,临危不惧,坚守着自己的战斗岗位。
浴血奋战。敌人首先集中力量夺取东关、西关碉堡,这是关系高台全城安危的两个重要据点。据守西关碉堡的四十五团的一排战士,抱定与西关碉堡共存亡的决心,激战五昼夜,消灭敌人两个营。第五天晚上,马匪军纵火点燃碉堡,这一排红军战士在熊熊烈火中没有畏缩,没有屈服,依然昂首屹立在自己的岗位上,用机枪、手榴弹顽强地抗击着敌人,直至全部壮烈牺牲。西关碉堡失守后,红军从东关碉堡撤出,退守城内。元月19日黄昏,马匪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立刻遭到守城红军的迎头痛击,敌人溃退了下去。
20日晨,敌倾全力攻城,城墙在敌猛烈炮火轰击下此崩彼塌,残破不堪,部队遭到严重伤亡。敌人头顶罗锅,架着十架云梯,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大嚷大叫地冲上城来。守卫在城上的红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最后剩下的子弹、手榴弹以及石块、砖头、滚木等,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经过无数次争夺和厮杀,消灭马匪2000余人。正在敌人无计可施的时候,收编民团中的少数敌对分子打开了城门,再加红军内无弹药,外无援兵,寡不敌众,马匪军攻战入城内。破城后,红五军指战员怀着满腔怒火,逐屋逐巷与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用刺刀拼,用拳头打,用口咬。有的伤员抱住敌人跳下城墙,有的抱住敌人扑到火里,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克明同志指挥巷战,高声喊着“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红军战士,坚决战斗到底”的口号,鼓舞着战士们奋勇杀敌,他率领一些同志依托一所房屋,顽强战斗,敌人无奈,放火焚烧这座房屋,杨克明和他的同志们英勇牺牲。军长董振堂同志一直在城上指挥战斗。在最后时刻,他还对吕仁礼同志说:“要坚决打到底!”红五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高台城内的土地,除了少数人脱险,3000余名指战员大都英勇牺牲。
红五军在高台虽然只有短暂的20天,但是,他们的英雄形象,却给高台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是可歌可泣的!
这份材料写于1965年7月,原载《甘肃党史资料》第1期,本书节录了前言及前三节。中共甘肃省委高台社教工作团编写组在后记中说:在编写过程中,受到了在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军区工作的原西路军老同志的多方帮助,提供了许多材料;文章写成后,他们又提了一些修改意见,使这份材料尽量符合当时的实际。